导语:

伴随着农业和商业的高度发达,随之将部分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加入到制造业、手工业等行列之中。再加上宋朝手工业的体制改革,取消了唐朝要求的手工业者需向官衙应役等规章,使手工业者有越多的时长和比较大的自由空间资金投入到生产制造之中。

陶器加工制造业做为手工业中的一支,在遭受社会发展兴盛、兴盛的影响下,也的得到飞快的发展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宋代瓷器的生产发展

1、哥窑

哥窑是在我国宋朝龙泉青瓷系的代表之一,后位居与宋朝五大名窑。哥窑的遗址迄今未被发现,在目前的宋朝参考文献中也找不着它的一切记述。因此,有关于哥窑的一些难题迄今仍未处理,文中不对那些情况开展细究,只按照目前的古籍记述和发掘出的类似向哥窑陶器,来阐述宋朝哥窑陶器的制造发展趋势。

哥窑陶器的釉面一般有不规律的片文,大小不一的裂痕其色调也各有不同。大片缝隙较深,显灰黑色,小开片则呈色偏浅,常以棕黄色,因而被称作“金丝铁线”,也就是以上资料中古代人常说的“百圾裂”。较淡的釉面上满布着深棕色的裂痕,这类与众不同的浓淡比照,是哥窑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哥窑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瓷窑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我国瓷器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官窑

宋代造瓷行业及其发达,不但民间窑口众多,并且因宋朝朝中的要求,逐渐发生官府独立的窑口。说白了官窑,便是政府设立的瓷器烧造小作坊,由政府遣派高官开展管理方法,所烧造的设备是彻底依照皇上的自身爱好来设置,特供皇族战队应用,具备专属性,严禁民间珍藏的特性。

北宋官窑作为国家设立的窑口,所烧造的产品一部分是为满足宫廷的日常生活所需,另一部分则是以《博古图》为蓝本仿制青铜器所烧造的礼器。在装饰手法上,北宋官窑出产的瓷器并无过多繁复修饰,唯有纹裂、开片之俏令人触目兴叹。

开片原本是瓷器烧造中釉层结合不好而出现的断层缺陷,但官窑的工匠用其独到的智慧,巧妙的利用了这种工艺上的缺陷,变成一种釉面装饰。所产生的裂纹极富节奏感,波光粼粼、晶莹透亮,与温润的釉面相互交融,以寻常装手法所达不到的装饰效果,给予单色瓷器一种令人惊叹的自然之美。

北宋官窑存在時间短暂性,从开设至北宋灭亡,期内仅有短短十四年,遗迹也跟伴随着故开封城沉到地下,迄今任未被发现。尽管宋朝官瓷广为流传很少,但现有的无一不是精妙绝伦、风韵天成,代表着中国瓷艺的最大造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宋代窑业制度与礼制的关系

1、宋代祭礼器制度改革

祭礼器的改革是从宋仁宗时开始的。大观元年(1107),宋徽宗设议礼局,以两制大臣充详议官,议定各项礼制,政和二年置礼制局,讨论古今宫室、车服、器用、冠昏、丧祭沿革制度,对于祭器制度变革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歇。大观四年(1110),议礼局便提出祭祀感生帝与神州地祇的祭器也应当采用陶瓷。

虽然宋徽宗时期实际烧造和使用的陶瓷祭礼器并不多,从《宋会要辑稿》的记载来看,政和六年以后主要祭器都是以铜制作的。但是这些关于祭器材质的讨论为后世的改革奠定了基础。而在政和年间建立的中央官窑或许也与此有关。宋高宗在南宋政权建立之初,实是以修复礼乐制度及相关器物为重要任务的。

然而由于财力薄弱、珍贵物料的稀缺,朝廷不得不制器从俭,用相对廉价或易得的材料来重铸战争中丧失的礼器。宋代这一祭器制度改革,陶瓷器代替金属器从法制上步入祭祀礼坛,实为一个新的吉礼时代的开启。

古代五礼之中,吉礼为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陶瓷器以“尚质贵诚”的内涵在祭祀礼仪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得益于两宋的礼制改革。宋亡以后,后世认可并延用了这一做法。

2、窑业制度的礼制内涵

陶器因质地粗鄙而无法进入贵族阶层的饮食、日用领域,但自瓷器烧造成功并趋于精工细作的唐宋时代,瓷器已成为最重要的日常用器和陈设用器。宋代在饮食、衣饰、房舍、舆马等方面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僭越的趋向也不断发生。京中瓷器库除供宫廷御用外,剩余拣退品可由“行人估价出卖”。

作为宋瓷之魁的汝瓷,宫廷虽拥有优先获得和使用的权利,但在民间也不无流传。归根结底,是因为皇帝通过贡赋所获得的瓷器与民间并无太大的差别。礼制不明无以序尊卑,在这种情况下,帝王设中央官窑专烧御用瓷器,以对瓷器的垄断来彰显对权力的垄断,来表达不可侵犯的无上威仪,便是势之所趋。

宋代中央官窑与地方官窑最重大的区别,即是其生产的产品完全摆脱了商品性,为宫廷所垄断。即使是窑场生产的残次品、落选品都经过打碎集中处理,绝不外泄,使中央官窑生产的瓷器难以被仿烧,这是从瓷器的供应渠道确保了帝王与臣庶之间的严格区分。

另一方面,管理中央官窑的官员是直接受命于皇帝个人的内官,瓷器的生产完全以帝王的需求为生产的目的,以帝王的喜好为创作的源泉,这确保了皇帝个人的意志贯穿于瓷器烧造的始终。无论从生产渠道还是供应渠道,中央官窑都真正实践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使贵贱之分得以真正落实。

三、宋代窑业大放异彩

1、制瓷工艺水平达到高峰

宋代制瓷工艺水平是整个古代时期的一座高峰,这与宋代官窑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宋代宫廷在对于精品瓷器的巨大渴求之下,由朝廷颁发瓷器样制,向民窑或地方官窑定烧瓷器。除了烧造祭器外,宋代中央官窑生产的瓷器也多为仿青铜礼器造型,风格独树一帜,这其中必然注入了以皇帝为核心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审美意志。

宫廷瓷器的生产者是窑场的工匠,而所有者、使用者却是皇帝以及其他皇室成员,颁样制度能够消除两者之间无法逾越的等级属性和空间距离,从而有效地实现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宫廷颁发的制瓷样式,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技术内容,不仅代表了瓷器生产的质量规范,更是皇帝以及高级知识分子文化品位的体现。

中国陶瓷从创始之初便受“尚玉之风”所影响,在胎、釉质地上,刻意追求温润匀和、宝光内蕴的质感,可称为“冰玉情结”。青瓷的呈色是因釉中所含氧化铁元素所致。由于含铁量的多寡以及烧制过程中窑内气氛的不同,在呈色上会出现淡青、青黄、青绿等色调上的差异。

要烧出可与美玉媲美的青瓷必须将胎釉中铁的含量控制在一定比例中,并且严格控制窑内烧成气氛。即使到了唐代,受制于烧瓷技术,诗人们称赞越窑青瓷“如冰似玉”,依然是一种修辞学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代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即影青瓷)、汝窑天青釉瓷、汴京官窑青瓷、内窑与郊坛下窑粉青釉瓷的成功烧造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瓷器呈现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与艺术性

北宋宫廷弃白瓷而用青瓷就与宋徽宗和高级知识分子们所倡导的文化取向、美学风格密切相关。宋徽宗推崇道教,同时个人艺术修养又极高,他主导的宫廷文化与艺术品位以单纯质朴、幽玄苍古为追求,折射到日常生活上,是对陶瓷用器的大量使用;

折射到陶瓷风格上,则是对简洁仿古的器型、优雅静谧的天青釉色的追求。宋代宫廷瓷器在艺术价值上与前朝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而后世除了在彩瓷的烧造与瓷绘艺术上的创新外,亦有望宋尘而莫及之处。明清两代宫廷对宋瓷不断进行仿烧,正显示了在青花瓷独步天下之后,社会占据金字塔顶端的美学体系对宋瓷的依恋和顶礼。

结语:

在宋瓷的造型发展中,政治制度及上层社会的喜好对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宋代文人风气兴盛,导致宋代瓷器整体偏向于一种优雅素淡的审美风格。并且由于官窑占据着庞大的社会资源,所出产的瓷器属于精品中的精品,往往是瓷器发展创新中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民间审美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宋会要辑稿》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