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部美国电影叫做《孤独的幸存者》( Lone Survivor),讲的是阿富汗战场上,四名海豹突击队队员,奉命执行一项名为“红翼行动”的任务——深入山林里,去秘密侦查某个塔利班头目的行踪。

这天注定非常“水逆”,他们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通讯系统失灵,跟总部失去了联系...

紧接着,当四人到达隐蔽地点后,又碰巧遇到了三个牧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虑到此次任务的密级很高,是绝对不可以让外人得知他们的行踪和据点的,而这些牧羊人,显然看到的,知道得太多了....

他们紧急讨论一番,列出了以下三个方案:

1.严厉警告牧羊人后,放掉他们;

2.把牧羊人绑在荒山上等任务完成后再放他们回去。可是,这样的话,他们很可能会被猛兽吃掉,或者被冻死冻残。

3.直接把牧羊人杀掉,以绝后患。

最终,经过一番纠结,这四位通过民主投票的形式,决定——警告后释放牧羊人!

很快,四名特战队员还没来得及从“自我感动”中走出来,他们就被塔利班武装给包围了。

显然,这几个侥幸捡了条小命的牧羊人,一刻没耽误,马上找到了塔利班告密,或许也可能,他们本身就是塔利班成员,日常任务就是一边牧羊一边侦察敌情。

接下来,四名美国大兵就悲剧了。

他们被50多个塔利班分子包围,打了一场惨烈的丛林近身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战斗场面相当悲壮,每一位“海豹”的表现都异常英勇——队员丹尼·戴兹在头盖骨被RPG掀飞了一大半后,还持续射击,连续击毙了7个塔利班,死时仍紧握着武器;队长迈克·墨菲中尉为了发出救援信号,主动爬上了一个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的山头,去打卫星电话,很快被打成了筛子....

好不容易盼来了空中火力支援——六架武装直升机。可还没来得及降落,领头的那架支奴干就被一支RPG火箭弹击中了尾部螺旋桨下方的变速箱,很快失控坠地,机上16名乘员全部死亡(8名160特别空勤队的飞行人员,8名海豹突击队员)。

电影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悲催的是,救援行动的现场指挥官也在这坠毁身亡的16人里面。

同时,由于总部和救援人员始终无法再次和“海豹”们建立通讯,地面情况又过于复杂,按照上级指示,救援部队剩下的5架直升机不得不含恨撤回基地,即便他们撤回的途中,已经意识到,至少地面还有一名“海豹”存活——有人在坠毁现场不远处,在用手电筒呼救。

这名被留下自生自灭的“海豹”叫做马库斯·鲁特埃勒。在呼救无果后,为了防止暴露,他先是在山林里隐藏了一夜,等到塔利班武装人员散去,踉踉跄跄的往山下逃生。

在马库斯几乎要昏死过去之前,恍恍惚惚地看到一个村民向他伸出了手....

电影截图

让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

这位个头不高的普什图汉子叫做穆罕默德,他冒着生命危险,费了吃奶的劲,把人高马大的马库斯拖拽到了自己家,藏了起来,并悉心照料。

电影截图

那边,打扫战场的塔利班只发现了三具美军尸体,根据之前从牧羊人口中掌握的情报,马上判断出,有一个活口溜掉了,并很快分析出,“海豹”如果逃命的话,肯定会经过山脚下的那个村落。

于是,塔利班队长带着一众人马,杀到了村口,请出村子的长老,要求他们交人。

此时,塔利班几乎都已经判断出了美军士兵被谁,隐藏在了哪间房屋内。

但是,村民们拒绝交出受伤的美国大兵,长老也拿出了“普什图法典”中要“倾力相助落难者,否则等同于谋杀”的老规矩,跟塔利班摆事实讲道理。

最终,因为此地的村民枪多势众,更忌惮“普什图法典”的巨大威慑力,塔利班还是撤出了村子。

后来,马库斯的那位阿富汗恩人,穆罕默德东拼西凑了20美元,走了很远的山路,然后又打出租车,终于拿着马库斯的纸条找到了他的部队。

电影截图

电影中,马库斯离开时和一家人的“依依惜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正如他所料,马库斯被接回去后,穆罕默德全家一直饱受塔利班的威胁。

一个多月后,这家人被迫搬到外省的一个城市。

然而,穆罕默德已经登上了塔利班的“黑名单”,他们全家仍然时刻被危险笼罩。

再后来,穆罕默德不得不又带着全家,彻底离开故乡,移民到了美国....

结果,很多网友看了这个电影,都大呼“太假”、“太荒唐”——美国大兵不都是“纸老虎”,打仗全靠空中支援嘛,哪里会有这样的作战意志;而且,为了政治正确,还安排了个“阿富汗村民勇救美国大兵”的桥段,编剧和导演是不是疯了?

然而...且慢,如果你再仔细查查,就会发现,整部电影,是根据一起真实事件改编的——2005年6月,美军失败的“红翼行动”,主要人物都有原型,用的也均为实名。

事发地,库纳尔省

而其中的细节,很多源自“红翼行动”唯一的“幸存者”马库斯·鲁特埃勒的口述和他的回忆录《孤独的幸存者》~这也是影片的名字。

《孤独的幸存者》封面

红圈里的是马库斯,他们右手边的亚裔没有参加行动,其余的几位,全部在“红翼行动”中战死

电影原型

电影原型

电影原型

马库斯的那位阿富汗恩人穆罕默德,后来确实带着全家来了美国,下图就是两人在美国的亲密合影。

被击中坠毁的支奴干上的美国大兵们,也都有名有姓,均被追授了勋章。

8名特种直升机人员的纪念碑。左上为指挥官Stephen少校,其余8名遇难者不属于他们的部队,被另外纪念了

当然,影片中也有些情节被刻意进行了改造。

比如,按照马库斯的回忆,他们拦下的牧羊人一共是两个中年男子和一名男童,海豹们最开始打算杀掉这三个牧羊人,然后把尸体推下山崖,伪装成坠落。

但考虑到一下子取三条人命,而且还有一个是儿童,最终也没能下手,并非是电影里那样,上来就悲天悯人的“爱护百姓”。

而且,马库斯是在大腿和肋骨骨折的情况下全程爬行了数公里才获救的,比电影里演得更加不堪。

另外,影片中,塔利班为了要出马库斯,包围了村庄,村民们还和塔利班武装开展了小型枪战,这才把塔利班成员给逼退了——以上显然是编造的。

电影中,和塔利班谈判的村民,一言不合就要开打——但现实中,并没有这么激烈

事实上,这村子的确对美军有明显好感——不久前,美军刚刚向当地提供了免费医疗服务,还修缮了周边的学校和道路。

但现实中,塔利班并没有强行进入捉人,这当然跟他们考虑到村落武装的杀伤力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基于“普什图法典”的巨大威慑力。

毕竟,塔利班一向倡导以宗教和部落法规管制教育国民,自然不好明知故犯,公然破坏“普什图法典”了。

那么,这个“普什图法典”究竟是个何方神圣,为什么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约束力呢?

其实,“普什图法典”,并非一个以国家名义颁布的正式法律,而是中亚和南亚一带普什图族部落里长期遵循的一种特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要说这个普什图族,虽然只占比44%左右,但在阿富汗境内的20多个民族中,可算是NO.1,塔利班就主要来源于普什图的部族武装。紧随其后的,是以潘杰希尔省为核心的塔吉克人,他们占比在30%-35%左右,第三的是长着东亚人面孔的哈扎拉人....

长期以来,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复杂的民族成分和英国殖民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各民族以部落为核心山头林立,部族间的大小纷争和混战,一直是阿富汗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在占比极高的阿富汗农村人口中,村民们可能对于喀布尔的国家政权都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只有部族,才属于基层群众核心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甚至能高于国家认知。

因此,历来阿富汗的各地区各部族,都非常尚武,拥有着自己的部族/村落武装,谁要伤及了部族成员,或者损害了部族的尊严,将会遭遇无情的报复。

在阿富汗,凡是有普什图人部族的地方,“普什图法典”都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尤其是广阔的农村地区,他们还像几个世纪前的老祖宗们一样,虔诚而严格的按照这个传统民间法规生活、战斗和接人待物。

普什图人的传统服饰

“普什图法典”中,有一条非常令人疑惑的原则就是——要竭尽全力招待和保护宾客。

日常的话,主要讲究的是“殷勤好客,客人至上”。比如,谁家如果来了客人,必须要照顾周到,哪怕全家只剩下一口吃的,也要拿出来给客人充饥;等到客人酒足饭饱要离开时,家里的壮汉们还要拿起武器把客人护送到部落的边境,或者送达安全地区。

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普什图法典”也做了相关“指示”——如果来客并非善类,甚至是自己的敌人和仇家,在走投无路之际,寻求庇护怎么办?

而且,仇人的仇人也跟随其后,追杀而来了呢?

那么,按照法典,对于普什图族人来说,只要是来客,就得无区别地进行友善招待,倾力相助,保护客人不受伤害。如果没能施以真正的帮助,则与“谋杀”无异。

同时,普什图人又坚信——将寻求庇护的人交出去,自己的尊严会严重受损,家族将荣耀扫地。

对于极度重视家族荣誉和尊严的普什图族人来说,就算是战斗到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典型的,除了前面提及的“红翼行动”中唯一的幸存者马库斯,更惊天动地的一次,还当属2001年塔利班政权拒绝交出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各方压力下,本·拉登被苏丹驱逐,投奔了刚刚夺权的阿富汗塔利班,并受到了曾经的抗苏老战友,塔利班老大奥马尔的热情款待。

拉登先是出巨资给阿富汗修桥铺路,盖清真寺,还把大女儿,嫁给了收留自己的奥马尔;那边,奥马尔作为回礼,也拿出了个豆蔻年华的亲闺女做了本·拉登的第N个妻子。

自此,这二位,相互之间,既是女婿,又是老丈人的,算是“亲上加亲”了。

奥马尔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影像

渐渐地,拉登的世界观影响了当年塔利班高层领导人的内政外交。

911事件后不久,面对美国的压力,塔利班政权相当强硬,就是不交。

175号航班撞击双子座南楼的瞬间

老实说,这其中,很难排除“普什图法典”的影响。

当年的塔利班领导层,大部分都来自于普什图族部落,对他们而言,交出本·拉登,就等于是交出了普什图人的尊严。

普什图人历来视尊严如生命,为了尊严,武德充沛的他们,多数会选择战斗到死。

实际上,“普什图法典”诞生的同期,中世纪的欧洲,也曾经一度流行着类似的“宾客权利”,讲究~“我家的客人,谁都不许动,否则就是对我的挑衅”。

但渐渐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欧洲国家们都先后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和社会治安系统,完成了国家的法治化。于是,老祖宗的那套“宾客权利”也自然没人太当回事儿了。

但阿富汗却很例外,除了少数大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旧过着跟几个世纪前,老祖宗们区别不太大的生活,村民们多数是文盲半文盲,在他们眼里,只有宗教、部落、长老...

就这样,源于中世纪的“普什图法典”,至今仍在阿富汗民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广泛“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