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国内地首家星巴克共享空间概念店,在西藏中路来福士办公楼内老店新开,咖啡+办公的新业态吸引了很多上班族。此前,根据第一财经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上显示,截至今年1月,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店,数量是排名第二的东京地区的近两倍。这其中,上海的咖啡+业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让很多人的一天都是围绕一份咖啡之外的体验开始的。那么,一年过去了,上海咖啡+业态是如何“内卷”的?消费者为之买单的到底是咖啡本身还是咖啡+概念呢?

六个半开放工位,三个格子间和一个八人会议室,配有插座、白板、投影仪、磨砂玻璃等办公配套,在中国内地首家星巴克共享空间概念店里,这里上午十点不到,已经座无虚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享空间采取预约制,半开放式工位免费,私密包间则根据大小收费每小时50元-180元不等。这家星巴克的转型升级是根据特定门店的消费群体,做出的精准定位。星巴克来福士办公楼店 经理 陆佳雯介绍:“我们这边的顾客人群是集来福士办公楼和人民广场附近的顾客为主,现在做一个灵活办公比较多一点。”

咖啡破圈,并非偶然。数据显示,上海沿街咖啡厅密度最高的马路,每一百米就有5.2家咖啡馆,激烈的竞争也促使商家主动寻求转型。和连锁咖啡店相比,独立咖啡品牌面临压力更大,跨界体验也更赶时髦。

借着露营风潮,这家从烧肉店转型成咖啡+露营的咖啡店,坐落在古北社区黄金城道。为了营造逼真的露营体验,仅绿植养护的花销就每月过万,帐篷,火炉等露营装备一应俱全。因此尽管秋风瑟瑟,还是有络绎不绝的顾客来为体验感买单。

开业一个月以来,露营主题咖啡店均价30元的咖啡,稳定在日均350杯的出杯量,周末高峰期可达到日均500多杯,不过,即使如此火爆,依然获利微薄。Camp781咖啡店店主姜斌坦言虽然自己想要专注咖啡本身,但是还是迫于现实压力作出了一些改变:“咖啡+的这件事情,是我们无奈之举,毕竟我的频效发生了变化,用餐一般最长120分钟,可是咖啡有可能一杯咖啡就是一下午,因此从净利润的角度应该是不赚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立咖啡厅的困境背后与上海咖啡市场密切相关,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上海咖啡店总量全球第一,每年人均咖啡消费量20杯左右,为全国第一,远低于韩国日本的每年人均消费量150-200杯。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副院长徐剑分析指出,其实中国目前来说还不是一个咖啡消费比较旺盛的国家:“整个咖啡市场虽然说未来的空间很大,其实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应对客观的市场现状,有人选择跨界破圈,也有人选择专注原状。诞生在南昌路的这家咖啡,开店三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三五平米的小档口,不设座位,常年维持自带杯减5元的活动,一路将分店从南京西路商圈开进商务楼,已有20家。

位于长乐路的这家咖啡馆,没有花式业态,改用自家烘焙的豆子,开起线上淘宝店,创新研发一些酒精元素的咖啡饮品,咖啡还实现了降价。

在顾客眼里,咖啡从生活的点缀变为日常;在咖啡店主的眼里,上海的咖啡文化压力与机遇并存。变与不变,上海的咖啡市场都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复合型业态蓬勃发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赵一凡 车秉健 徐进 实习编辑:尹翼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