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xià rì zhī gē

♫. ♪~♬..♩

郎朗音乐会

观后感

不久前,当我得知郎朗要到米兰著名的斯卡拉剧院举办独奏音乐会的时候,赶紧联系斯卡拉票务处的朋友,得知票早已售罄,深感遗憾。想不到一周后他告诉我居然有一个包厢空出,大喜之余赶紧拿下,准备带上家人和朋友一起去欣赏。米兰是他世界巡回演出中的一站,机会难得。

郎朗是当今国际上最当红的中国音乐家,毕业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年纪轻轻就取得了无数非凡的成就,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音乐圣地都举办过音乐会,每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他曾经为世界上所有大国领导人演奏,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是目前唯一在白宫举办个人音乐会的中国音乐家。当年他和李云迪并称为中国的“双子星”,后来李云迪一蹶不振,而郎朗则继续走向辉煌,达到了真正顶级音乐家的境界,两人之间的差别判若云泥。

不过郎朗的演奏风格比较夸张,往往为人诟病,被有些评论家贬斥为“表情帝”,而且他经常对作品研究后加入一点自己的东西,所以往往演绎出和别人完全不同的风格,也许是想独辟蹊径吧。很多年前他来米兰演奏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就发现他有“篡改”原作的痕迹,当时让我很难接受。但事情往往是两方面的,也许正因为这样他走出了一条和别人不同的道路,创出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在西方听众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人气。

这次的演出节目有两个作品,舒曼的《阿拉伯风格》,以及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在去音乐会之前,我特地做了不少功课,为朋友搜集了《哥德堡变奏》的解说视频,还写了一篇介绍文章,帮助夫人和朋友理解这个作品。此外我还找出郎朗演奏的视频,打算先熟悉一下。果然不出所料,他的演奏风格和别人完全不同。《哥德堡变奏曲》我听看不下10个版本,从古尔德到席夫,还有两位中国女钢琴家,他们演奏风格虽有差别,但大方向基本上差不多,可谓是正统的诠释。而郎朗的诠释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主题的咏叹调,他弹得过于缓慢,意境完全变了,中间很多炫技的托卡塔变奏也有过慢缺乏力度的嫌疑。我粗听之下完全不能接受,但票已经买了,只能硬着头皮去听。

想不到我夫人却调侃说,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就是为了治疗伯爵失眠的,巴赫的音乐这么精彩,正统版本弹的这么富有激情,怎么能让伯爵睡觉呢。郎朗弹得慢,避免慷慨激昂,虽然让人觉得缺少力度,好像有时候有些有气无力,也许却能让人昏昏欲睡呢,倒是符合了作曲家的愿意。哈哈,想不到夫人虽然不怎么听音乐,对音乐的理解却比我要深刻。

晚上的剧院可谓爆满,座无虚席,大家都对这位年轻的大师非常期待。第一首曲子《阿拉伯风格》,同样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速度比其他钢琴家略慢,触键非常细腻,在空旷的剧院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浪漫效果,和听唱片的感觉完全不同。音乐会的重头戏是《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曲子长达一个多小时,对任何钢琴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郎朗的演奏,主题仍然一如既往地慢,但和听唱片相比,感觉好了很多,看来环境不同产生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接下去的每个变奏,他都弹得非常细腻,各种民俗舞曲风情万种,快速的托卡塔触键极其清晰流畅,犹如行云流水般,而每个卡农和赋格的主题模仿也是交代得非常清晰。著名的第25变奏“黑色的珍珠”,把全曲的情绪引向高潮,在这里郎朗演出了丰富的情感。最后的咏叹调主题再现也是让人感觉余味无穷,颇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之感。不过个人感觉第30变奏处理得有点问题,第一主题交代得不够有力,不如唱片版本,也许是今天音乐会一个小小的遗憾。

总之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艺术盛宴,也彻底打消了我最初的忐忑,非常有所值,不愧是世界级的大师。观众的反应也说明了一切,当咏叹调主题最后一个音符结束,郎朗的双手缓缓放下,全场响起了雷动般的掌声。观众一边鼓掌,一边要求Bis。在经过多次优雅的谢幕后,郎朗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加演曲子:中国民歌《茉莉花》,以及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茉莉花》在改编后尽去了乡土味,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这个主题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他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之中,为广大的意大利听众所熟知,因而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朗朗不愧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注意到剧院中有大量的中国听众,不少是年轻的留学生。要知道音乐会的门票可不便宜,当年我留学的时候买不起正规的门票,只能买站票听。看来国家强大了,经济水平提高了,我们的下一代也有能力大胆地去追求艺术了。两个加演结束后,观众仍然感觉意犹未尽,不断地喊“黄河,黄河”。我也跟着大家大喊“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小小地张狂了一把。不过由于郎朗一口气不停顿演奏了两个小时,相信已经非常疲劳,没有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只能期待下一次了。

附上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它是为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构筑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音乐大厦。这30个变奏,每3个为一组。每一组三首曲子中,第一首为各种民俗舞曲,第二首是托卡塔(也叫触技曲),第三首是卡农。卡农每一首增加一度:一为同度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第十六变奏为法国序曲,第二十五变奏被称为“黑色珍珠”,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塔、咏叹调等各种形式,集巴洛克键盘音乐之大成,内容极为丰富,是巴赫键盘音乐的顶峰。

整个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萨拉班德舞曲咏叹调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

音乐结构如下:

首先是主题:咏叹调 –萨拉班德舞曲

其间30段变奏分别是:

01.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这实际上是一首波兰舞曲。

02. 三声部创意曲。

03. 同度齐声卡农(也就是说第二声部从第一声部相同的音高开始),三声部。

04. 模仿前一变奏,是一首法国帕皮瑟舞曲。

05.仍然是一首托卡塔(触技曲),阿拉伯风格。

06.二度卡农(也就是说第二声部从比第一声部高两度开始,以此类推)。

07.这是一首英国基格舞曲。

08.二声部,托卡塔。

09. 三度卡农,三声部。

10. 四声部的小赋格,非常精彩。

11.托卡塔。

12.四度卡农,这是一首上下颠倒的卡农。

13.抒情风格,为一首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

14.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 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五度卡农,又是一个上下颠倒的卡农,行板。

16. 这是一首法国序曲。它把这部作品劈成前后两半。巴赫在这里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缩短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快速的三声部赋格。巴赫在这里似乎要让作品从头开始。

17.二声部的托卡塔风格,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带有维瓦尔第和斯卡拉蒂的影子。

18.六度卡农。

19.意大利西西里舞曲风格,三声部。

20.具华丽的技巧的托卡塔。

21. 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情感细腻,预示了第25变奏的出现。

22. 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模仿对位方式,也是一首有很华丽技巧的托卡塔。

24. 八度卡农,

25. 变成G小调,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这是整部作品最重要也是最迷人的变奏,情感极为丰富,被誉为“黑色的珍珠”,是整套变奏曲重心所在。

26. 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高低音两个旋律一快一慢,完美结合在一起。实际上这是一首阿拉伯风格的萨拉班德舞曲。

27.九度卡农。

28. 使用一贯的颤音发挥华丽效果。

29. 主调音乐样式,气势宏伟,是对前一首变奏颤音做进一步发展和总结。

30. Quodilbet。Quodlibet是大杂烩的意思,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巴赫以幽默的手法,使用了两首17世纪德国流行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以及《桌上只有萝卜白菜,我要走人了》,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重叠缠绕起来。这段音乐写得极为精彩有趣。

最后曲子回到主题“咏叹调”,但经过一系列的变奏后,同样的旋律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音乐略显得有点悲伤,仿佛向这座辉煌的音乐大厦依依惜别。

——意大利浙大校友会 蔡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