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兰科产业园

昔日的甲鱼塘、杂物堆场和违法建筑经过整治,变成了如今的湖面、绿地、花木和优雅的亭台楼阁,双浦镇村容街貌焕然一新。

除了兰花,作为杭州名菜“西湖莼菜汤”主要原材料的西湖莼菜也大多产自双浦镇。图为双浦湖埠村的“莼娘”们趴在木船上,用指尖在水中掐下莼菜嫩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宇村村民在采摘莲蓬(资料图)。

西湖区双浦镇,现在是有名的“兰花之乡”。

50多种、近50万株蝴蝶兰或盛开,或含着苞儿,在双浦镇的杭江村、三阳村、桑园地村等土地上,要迎接春风似的。

“这里的蝴蝶兰一年四季都能开花。”在杭州百盛精准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盛农业”)的国际兰科产业园,负责人林新雨指着面前的蝴蝶兰说,“我们针对过年期间的市场需求,专门培育了这40个品种、11万株,通过温室技术,让它们正好在春节前盛开。”

双浦镇种蝴蝶兰,是从2018年开始的。在这之前,该镇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号——“中国沼虾第一镇”。“但那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双浦镇桑园地村党总支书记郑维欢脱口而出。

从灰不溜秋的虾田、甲鱼田到四季如春的乡村花园,双浦镇以蝴蝶兰为钥匙,打开了美丽经济的致富大门。

今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西湖区双浦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而在杭州,这扇致富门身后的道路正在通向更多的诗和远方。

甲鱼塘上造花房

从市中心出发,沿着彩虹快速路、长深高速一路向南,就到了双浦镇杭江村。

这里的天空很高很蓝,白云披着日光,给村庄盖了一层柔柔的暖被。蓝天之下,是一个个花房。

在蝴蝶兰展示中心,一盆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蓝的、白的争奇斗艳,这些是已经盛开的蝴蝶兰。

展示中心的隔壁,是一个2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11万株蝴蝶兰花苗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移动苗床上,一副“嗷嗷待哺”的模样,在风机、空调带来的新鲜空气中,酝酿着一个多月之后的怒放。

它们是百盛农业准备的“年宵花”,今年9月开始催花,明年1月开花,以满足过年期间的市场所需。

“这里的日间温度基本都保持在25℃,夜间温度保持在16℃,这是蝴蝶兰生长的最佳温度。”林新雨介绍,这个“催花房”看着简单,其实既“聪明”又环保。“通过对智能化、自动化设备,以及物联网、5G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时调节环境条件,而且过程中基本不产生废水和废气。”他说,与此同时,产业园建立的蝴蝶兰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体系,也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土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说到温室,杭江村附近的村民陈玲敏一点也不陌生。几年前双浦镇这一带盛行养甲鱼时,一到秋冬降了温,甲鱼就不吃东西了。于是村里的养殖户们就给它们建造了温室——搭起鱼塘,铺上供热管道,温室鱼塘应运而生。而供热的办法,就是大量燃烧废塑料、橡胶。

“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中也经常飘着一股怪味,很刺鼻。”陈玲敏说,2017年以前,整个村容都是一副破败的样子,村道泥泞、房屋陈旧,河道水体也受到污染。

2017年,双浦镇开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拆除甲鱼养殖场、消除乱搭乱建隐患、提升改造劣V类河道、采取生态护岸举措……村庄颜值上去了,优秀的企业也投来了目光。

2018年,百盛农业来这里“造梦”,在原本养甲鱼的土地上建产业园、建植物工厂、建航空营地……而陈玲敏也辞掉城里一家知名企业的工作,回到家乡,在花房当起了基地主管。

“原来上班我要开车一个半小时,现在从家里出发15分钟就到了。而且现在村里环境好,吃住条件都好,城里人都羡慕我们家家户户有栋小别墅呢!”陈玲敏笑着说。

双浦镇的“共富计划”

蝴蝶兰只是一个开场亮相。

百盛农业总经理王奇文介绍,公司更远大的目标,是要在双浦镇5000亩的乡村土地上,打造集现代农业、乡村农旅、研学教育、大健康、农业投资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国家级智慧现代农业产业园。

“通过项目引流,努力把美丽经济做大做强。”王奇文告诉记者,包括百盛农业在内,如今已有14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落户双浦镇。

“我们村才刚刚起步,但很快就要大变样啦!”隔着电话,记者都能感受到桑园地村党总支书记郑维欢的一股子高兴劲。

原来,桑园地村已和百盛农业签订了共同富裕战略协议,将利用桑园地村的100亩抛荒用地建设共富中心,设置共同富裕展示中心、乡村振兴学习交流中心、农创客办公中心、村企合作议事中心、新型农民培育中心、自然艺术教育、郑作良文化艺术创作中心(艺术乡村)、“百县千碗”特色街区等,计划今年年底动工,明年10月完工。未来的桑园地村将更加“洋气”。

其实,美丽经济的理念早在几年前就根植在了桑园地村村民的心里。

“以前村子里都是一些小作坊、沙场、堆场,环境很破烂的,养甲鱼造成的污染也是臭气熏天。”如今,说起自己的村子,68岁的郑福海底气十足,“前两年,村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把老林地变成了中心公园,臭水潭变成了亲水平台,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菜园子里种种菜,既锻炼身体,吃得也新鲜。”

郑福海说的菜园子,就是桑园地村打造的共享菜园。当地村民按每户家庭的人口认养菜地,此外,共享菜园还引入研学课程,从城里来的孩子,也可以在菜园子里学种菜,体验农耕生活。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挖掘本村特有的桑蚕、水乡文化,打造一个拥有桑园采摘、蚕文化公园等桑蚕业态的宜居宜业宜游乡村。”郑维欢说。

幸福的“藕鳖池塘”

鱼塘的变身记,还发生在临平区运河街道。

在新宇村村口,每到夏天,200多亩的荷塘就会迎来不少游人和摄影爱好者。

很难想象,现在是网红打卡点的新宇村,几年前还是一片污水横流、遍地黑臭的黑鱼塘。包括新宇村在内的运河街道北片4个村,当年是远近闻名的“黑鱼之乡”。黑鱼养殖虽然收入可观,却严重污染环境,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其实并没有很强的幸福感。

2015年,运河街道全面启动黑鱼养殖综合治理,194户养殖户完成关停养殖签约,退养面积2100多亩。

黑鱼不养了,养殖户的生计何以为继?

“单纯关停黑鱼塘显然伤害到了很多村民的利益。”新宇村党总支书记奚如良告诉记者,那一年,每当茶余饭后,运河街道的党员干部就会出入养殖户家中,挨家挨户收集意见建议。

2016年,运河街道引进千亩荷塘月色产业项目,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大户”的产业模式转型,将原来黑鱼养殖户转型成莲藕种植户,并因地制宜采用“藕鳖”套养的方式,提高亩产收益。

“原本养黑鱼每亩利润大概在3000—10000元,现在用套养模式,不仅可以卖生态甲鱼,每年夏天还可以卖莲藕、莲蓬,一年的亩利润可以达到12000—15000元。”李国叙是新宇村有名的黑鱼养殖大户,23年前,他在黑鱼养殖中走在了全村前头,农业转型转产后,他又成为该村最早种荷花的一批村民。

和李国叙一样,附近很多村民都把自家的鱼塘改成了荷花塘。“最重要的是环境变美了,我们村现在都成景区了。”李国叙说。

田田莲叶下,生态鳖来回游弋。这是运河街道千亩荷塘的优哉美景,也是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奔向共同富裕的昂扬姿态。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