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官方“催生”的政策要超过过去10年中的任何一年。最近这段时间,全国许多城市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延长产假,生育假,增设男性陪产假,个别地区的女性产假增至188天。国家这么做也是为了减轻家庭的生育负担,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

那么,这些催生的政策是否能起到效果呢?从时间上来看,今年的政策至少要到明年才能看出来效果,但是从2016年到2020年的出生人口来看,至少放开二胎没有起到明显的催生效果。2020年我国的新出生人口是1200万人,相比2016年又减少了接近600万人。而福建省的人口大市,厦门2020年的常住人口仅为516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少子化以外,不婚化和老龄化同样值得大家注意。2020年我国的结婚登记对数是814万对,相比2013年减少接近500万对。2020年全国的离婚登记对数为373万对,几乎相当于1987年的6倍。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每2对夫妻结婚,就有另外1对夫妻离婚。“连婚都不想结,还谈什么生孩子”,这正成为现在许多年轻人的选择。而少子化和不婚化又会加重老龄化。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2.64亿。如果老龄化和少子化继续发展下去,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享受财富的人越来越多,根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35年,我国的养老金可能就会耗尽。所以,从当前的人口形势来看,说是人口警报拉响,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如今的年轻人倾向于少生甚至不生?

国家给了这么多的鼓励政策,还是不能起到催生的效果。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询问了几位90后和80后的朋友,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朋友A:现在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实在太高。妇产科专家认为顺产对孩子好,女性最好在35岁之前生孩子。领导要求女性经济独立,协调好工作和家庭。教育学专家认为,多陪伴孩子才是父母应该做的。生下一个孩子不难,更难的是以后要培养孩子,父母要不停赚钱,有一天照镜子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老了,回想自己这辈子为了孩子操的心太多,经常要考虑父母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什么,却很少顾及自己需要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朋友B:我们这里的产假确实延长了,可谁会为多几天产假去生孩子呀?虽然说产假天数越多,生育补贴就越多,但是自从生下两个孩子之后,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去工作,只好辞职在家带孩子。虽然也有一段时间想过,等孩子大一些再去找工作,可是现在的企业生存压力也很大,自己已经36岁,体力和脑力都下降了,怎么竞争得过那些刚毕业的小年轻呢?公司也不是做慈善的机构,知道你是二胎宝妈,大部分都会委婉地拒绝你,因为你无法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

朋友C直言,经济压力太大了。以前没生孩子的时候,两个人经常满世界旅游,但是自从有了二胎,旅游计划停了,小房子不够住了,他们只好把90平的房子卖掉,换成150平的三居。房贷一下子从3000元变成8000元。一个月房贷8000元,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5000元,其他日常开销7000元,所有开支算下来,两个人的收入显得捉襟见肘。对于生三胎,他表示,如果多生一个孩子奖励一套房,也许会考虑。

其实,以上几位80后90后朋友的说法,只是广大育龄夫妇的缩影。经济学家任泽平也曾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之所以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住房成本高,教育成本高,养老费用高,时间精力成本大,职场压力大。可见,仅仅放开三胎,也许不能起到催生的效果,要花大力气解决育龄夫妇群体的“痛点”才行。

2021年经济学家马光远提出新建议,父母们点赞支持。

2021年11月30日,经济学家马光远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各国的经验都表明,一旦生育率下降,要采取强有力的组合拳,生育率的回升都很难,仅仅延长产假,不能激励人们生孩子,而且产假延长后,企业雇佣女员工的积极性会下降。他建议,要采取强有力的组合措施鼓励人们生孩子,比如到医院生孩子全部报销,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国家和企业一起为生孩子承担成本,降低上学的难度,让家长不再为孩子的上学问题焦虑。生完孩子后,家庭可以在住房方面享受补贴。要真正意识到人口形势的严峻,采取系统性的组合措施,才能起到鼓励生育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提议得到了父母们的点赞支持,有的网友说,产假一旦长了,企业雇佣女员工的意愿下降,说得太对了。有的网友则表示,同意这个观点,一旦这波育龄妇女过了生育期,想提高生育率就很难了。很多父母表示赞同马光远的观点,没有组合拳,鼓励生育的措施很难见效。

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愿意生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放开三胎这么简单。随着国家对生育政策的落实,住房和税收等支持政策也会跟上。人口问题已经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关注,如果专家的建议能够实现,就会从住房和教育等多方面降低人们的经济压力,愿意生三胎的家庭也会增加。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