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濒临海洋的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一般都是生态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有利于发展经济的“精华地区”。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100km的沿海地区。而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是这样,沿海12个省区基本上都是环境条件好、经济发达、人口承载力高的地区。

其实,沿海地区成为全球范围内最繁华的地带,其实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海洋根本没有给人类带来任何帮助,反而长期制约着沿海地区人类的发展,如海侵潮侵、巨浪灾害、海啸灾害等大量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古代人类对此可谓是苦不堪言。

就拿今日繁华的上海来说吧,上海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发展,其实就是由于其面临的自然灾害实在太多了,况且若在此定居的话,还要时不时面对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毕竟现如今部分上海地区,还是泡在海里的。

其实不仅仅是上海,今日我国沿海地区诸多城市,都曾被泡在海洋里。如我国的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在史前时期就曾被泡在海里,此后雷州半岛先后经历了中生代三叠纪时期的印支运动(横断山脉、秦岭都是这个时候形成的)、中生代侏罗纪早期至白垩纪晚期的燕山运动以及新生代第三纪末期喜马拉雅运动等众多地壳运动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了今日的雷州半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多地壳运动,与其他气候变化一道,致使了雷州半岛区域经历了多次生物大灭绝(远古时期诸多生活在雷州半岛的生物,时至今日,只剩下鲎(hòu)这一种了)。

频繁的地壳运动虽然大幅度消灭了当地生物,可也给雷州半岛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了。比如广东雷州半岛的湛江地区,就拥有高达300多万亩的肥沃火山泥耕地。

火山爆发遗留下来火山灰或火山岩土质的泥土,其中蕴着丰富的氮、磷、钾、铜、铁、镁、钙以及诸多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而在火山泥土壤中种植出来的农作物,都是有利于植物生长的,且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比如世界著名水果产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其土地面积虽然不大,却养活着该国半数以上的人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爪哇岛的土壤极其肥沃,生产出来的粮食除了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可以用来换取外汇。

直到工业时代到来之前,农业生产出来的作物都是至关重要的产品,还可以将其加工成为附加值更高的商品,除此之外,也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啊。(比如欧洲诸国,在大航海时代,为了获得诸如香料群岛等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互相争夺厮杀长达数百年。)

按理说,此等土地肥沃的地区自然成为富庶之地,尤其是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古代。可拥有大量火山泥耕地的雷州半岛,自古以来就与发展落后挂钩,甚至在北宋时,宋廷竟将雷州半岛甚至是更南方的海南岛,用来安置流放的官员们了(比如名列唐宋八大家的美食爱好者苏东坡,就受党争迫害被贬到海南岛,曾在雷州短暂停留,与先前被贬在雷州的老弟苏辙会面,而雷州西湖就是苏东坡命名的)。

依祖训我可以不杀你,可我却能流放你......

水资源匮乏问题

在大多数的认知里,沿海地区最不缺的就是水了,比如山东的鲁西北平原江苏的苏北平原,浙江的航嘉湖平原等等,正由于临海的缘故,才成为当今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实沿海地区也会缺水,而且有时候还会很严重。
沿海地区看上去不缺降水,可未必不会“赤地千里”。

雷州地区廉江下田仔村就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产量低,日夜车水不能睡,双脚踩肿眼熬红。”这只是当地连片旱区的一处缩影,事实上这种现象在雷州半岛极其常见。
三面环海的雷州半岛虽然降水不少,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温高光足、蒸发量较大,再加上历史上开发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水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调度非常困难,以至民谚云“三天不下雨小旱,十天不下雨大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每年夏季的热带风暴都会带来大量降水,但鉴于当地“没有冬天”的状况,无法储水且没有降雨的时候,农业就会相当困难。

千百年来,由于旱灾肆虐,民不聊生,当地人以吃树皮或草根维持生计的记载史不绝书。根据《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雷州地区至少发生15次旱灾,越到晚清发生越频繁,这或许也是封建时代晚期人地矛盾的一个缩影。

干旱给当地人带来的灾难,已成传统,一代又一代传了下去,数辈都要为吃水的事情发愁,甚至就连姑娘选婆家,也要看对方家里的水缸里究竟有没有水。

缺乏治理

其实水源只是灌溉的前提,最重要的还是储水和调水

可在古代这些都是耗费民力物力的大工程,在帝国强盛之时,帝国中央都无法保证富裕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不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在远离帝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雷州半岛了呢?

水资源的稀缺,也必然会导致争水的社会现象出现。邻里之间的口角斗殴只是初级版本,待人口膨胀,家族关系复杂时,抢水大战的升级版本后果更加严重。村斗族斗,世代结仇,流血漂橹的场景在旧时常有出现。

在古代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比如福建土、客为了争夺生存资源,不惜大打出手,举族上阵。不仅如此,就连同为“鹤佬人”的八闽之间(福建八闽都是从河南地区迁移至福建的)就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良田、水渠,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械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种现象也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就连当地官兵也没有阻止他们为生存而械斗。

就以清代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的黄、杨两大家族械斗案来说吧,为了争夺祖宗坟地、农林资源,两大家族不惜动用武力,经常出现数百人械斗的情况,甚至就连官兵们前往劝阻都不管用。发展到最后,就连官兵们也被打红眼的黄姓族人绑了起来。不仅如此,为了获得资源,杨姓族人不惜杀死常年卧病在床的同族人。作为福建这种现象的最好证据,就是福建的福建土楼了。

而在雷州半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隶属于今日湛江市雷州市沈塘镇的塘上塘下村。两个村都提到的“塘”字,其实是一个历史地名“特侣塘”。该塘为南宋雷州府官员何庾、戴之邵,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修建的的水库(当时在雷州府遂溪县境内,塘上塘下两村分别位于此塘的上流和下流,而这也是两村名称 的由来)。特侣塘建成后,因用水的纠纷,塘上下两村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是大规模械斗。

从宋朝建村到新中国成立前,800多年两村因降雨和天旱期间械斗不绝,结下深仇大恨,互不通婚,老死不相往来。

据相关统计,仅仅民国不到40年的时间里,因水械斗死亡即达到61人,因此特侣塘又被当地人称之为“血泪塘”。

其实导致水资源匮乏和缺乏治理问题的元凶,就是帝国中央和地方官员们了。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大一统帝国,其政治中心往往位于北方(各个大一统帝国的政治中心,沿着黄河流动轨迹东西移动,即使南北移动也很有限,往北最多到燕山一带(北京),往南最多到南京、杭州一带)。由于帝国政治中心位于北方的缘故,从而致使江苏,浙江,两湖以及江西等地生产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完全足够帝都的日常需求了,而对其他地方的治理,主要还是靠分裂时期地方势力以及地方官员们了。
在大一统帝国出现重大危机四分五裂之时,南方的枭雄们,也不太愿意耗费钱粮、人力来开发雷州,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与其损耗国力开发雷州,还不如招兵买马冶炼兵器铠甲呢?而即使有些人愿意开发雷州,可毕竟水利工程是需要长期维护和修缮的。而当这些人离开雷州或逝去后,当地的用水问题必会再度变得严峻。

故自古以来雷州半岛的开发极度缓慢。雷州半岛的开发程度低了,自然就会变成肉食者眼中的荒芜之地了,长期下来才导致了雷州渐渐变成了帝国中央眼中的绝佳流放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雷州变成不受帝国中央重视的地区以后,就往往致使到此地任官的几乎都是才识浅薄之辈,即使有个别饱学之士,他们也往往想从当地获取到大量钱财,以便贿赂上级好尽快离开这里。而这点也能从明政府仅能占领安南地区(如今的越南)二十年就可以看出来了。当年若不是到安南任官的,都不是见识深远、品德高尚的名士,那么东亚和东南亚的历史很可能因此发生重大转变。

清朝灭亡后,由于此地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再加上民国政府腐败等因素,故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当地的水利建设依旧极度落后。

1960年前后,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雷州半岛的旱患,湛江地委规划从九洲江上游群山之中筑坝蓄水,开凿运河贯通半岛南北,这就是以鹤地水库为水源工程的雷州青年运河。据统计,仅雷州地区就有约10万名青年参加此项水利工程的建设(这也是青年运河名称的由来)。

雷州青年运河的建成,不仅保证了雷州半岛达146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解决了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及城镇工业、商业用水。此外,还大大减轻了九江洲下游沿岸16万亩农田一直面临的洪涝灾害。

数年后,随着青年运河,鹤地水库,高州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的相继完工,基本上根治了雷州半岛长期以来的旱患状况。而雷州半岛的居民们,也从此告别了长期缺水的艰难时期。除此之外,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还解决了数百万人的长期缺乏饮用水问题,除此之外,也满足了城镇、工业以及商业用水的基本需求。而更重要的是,此举还大大减轻了当地长期面临的洪涝灾害问题。

而当年的青年运河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比如在2015年春夏交替之际,那场涉及到雷州市和坡头区的旱灾,若不是有青年运河的存在,先不说能不能保证粮食丰收了,当地50多万居民很有可能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

不过目前雷州半岛的缺乏水资源问题依旧比较严峻,毕竟当地的水分蒸发量以及降雨量问题,以如今的科技水段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而这也是雷州半岛的农田,几乎弃种农作物的原因之一。

希望雷州半岛能早日“菠萝的海”的称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