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儿的,别说孩子主动努力学习了,就算娃能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不少家长就已经很满足了。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很多父母想到了奖励这一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任家的孩子也是属于一戳一蹦跶的类型,为了让孩子主动学习,她也曾用过奖励这一招。一开始,孩子面对玩手机平板、吃麦当劳和买新玩具等诱惑确实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学习也认真主动了不少,这也让小任十分满意。

虽然自从开始频繁地奖励孩子以后,每个月的支出都增加了差不多1500块钱,但是只要有效果,小任和丈夫也认了。但一个学期下来以后,奖励这招却逐渐失效了,孩子面对妈妈的奖励已经不为所动了,这让小任彻底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明明之前挺管用的,为啥现在就不好使了呢?”小任十分不解。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有心理学家证明了,通过奖励来激励孩子很容易出现失效,或者导致孩子更不愿意动的情况。要想孩子好好学习,内动力才是关键。

01、为啥奖励越来越没用?破坏孩子内动力,娃只会越来越催不动

1971年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做了一次对照试验来检验奖励对人的作用。

在实验中,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在完成相应的活动后会获得相应的奖励,一组则没有。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能获得奖励的一组应该会更积极,但随着实验的推进,两组志愿者的表现却与预期恰恰相反——也就是会获得奖励的人越来越不愿行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更深一步的研究,两位心理学家认为,比起奖励,行动更加依赖内在动力,也就是要满足人自己的心理需求。而用奖励来驱动孩子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一:受外力驱动,孩子本身没动力

孩子学习,家长给出奖励,那么就会给孩子一种“学习都是为了父母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印象。而外力的约束会给人一种束缚感,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觉得越来越没有动力。

第二:奖励疲劳,孩子失去渴望

一开始时奖励确实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时间久了,家长也没有什么奖励的新样式了,无非就是玩电子产品、吃零食、出去玩和买新衣服新玩具之类的,孩子也就对这些奖励产生了疲劳感,没有了渴望。

尤其是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孩子想要的大部分东西都能被轻易地满足,这类奖励就更显得无足轻重了。

第三:可以奖励,但不能依赖

知道奖励并没有那么神通广大以后,很多家长可能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该不该奖励孩子,如何奖励孩子了。

其实奖励本身没有错,但教育孩子不能依赖奖励。偶尔在一些重要事情上,比如考试和比赛前约定给孩子一个比较不错的奖励,就能很好地激励到孩子。

前面说到,要想让孩子自己动起来,满足孩子自己的心理需求很重要。而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两位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需求总结为“自主”、“胜任”和“联结”。

只要满足了孩子这三个心理需求,让孩子有足够的内在动力,主动学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02、如何发掘孩子内动力,难度其实并不大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自己一个人写作业做题时很顺利,一旦有父母或者老师在一旁看着,脑子就不灵光了,手也不听使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能力没有变化,但这样的紧密的监控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抵触感,一点也不能分神放松。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的监督和引导要注意尺度,留给孩子自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有自主安排学习的权利和能力。

大学同学毕业后去到了山区支教,原来的老师对他说,这里的孩子学习差不说,态度也不好,对老师很不尊重,大部分老师都很愁。

但这位同学观察发现,这里的孩子好奇心很重,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于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手机、平板和笔记本带着孩子们了解山外的世界,丰富课堂形式。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孩子们后,孩子们也变乖了不少,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无底线地调皮捣蛋了。

因此,家长除了要监督孩子,还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例如多关心孩子学习中的状态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提意见,和孩子一起思考和学习了解作业难度等,让娃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不是被严厉的要求所震慑。

凌晨妈妈来叨叨:

有的家长苦恼孩子不爱学习,自己用尽浑身解数也不管用,但也有的家长感叹孩子努力积极,不用自己多操心,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还是出在家长的教育之中。只有家长的教育方式能激起孩子的内动力,才能多让孩子为自己而学。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