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人,鬼非鬼,饮了多少红尘。风萧萧,步履匆匆,负了多少时光。”——鬼吟诗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整体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鬼神之说,无论是在从前还是现在,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独立于世,是一种非科学,但又令人颇感兴趣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承认,神鬼志异的故事大多很有趣,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消遣,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没人见过,所以自带神秘色彩的加持。

“鬼”在人们的口中形态各异、千奇百怪,有的食人肉、饮人血,有的有情有义,报恩助人。

这种存在于故事中,至今无法用科学论证的“鬼”,是多少人的童年,甚至是成年人的噩梦。

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没人见过“鬼”,但是每个人都难免有,离开人世的一天。当呼吸停止,心跳消失,体温一点点地下降,这个人便已经是生理上所说的“死人”了。

生死有别,没人想要与“死人”生活在一起,抛去一切非科学因素,单是墓于地下、阴冷潮湿,便已经足够打消大部分人,与“死人”同住的想法了。

但是,对于湖北一名名叫陶少堂的大爷来说,相较于活人,自己更喜欢和“死人”生活在一起。

只是,这看似荒诞不经的行为背后,却是一场对人性的深思。

父母双亡,童年即是伤

并不是所有人生来,都有一个富足的家庭,大多数人都出身普通,而陶少堂是另一个极端。

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比不上普通人家,1934年,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小山村的陶少堂,自幼便没了父母,只能与爷爷相依为命。

小山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小说中很多逆袭男主的出身,但是,生活不是文学作品,也没有那么多奇迹会随心所欲地发生。

在陶少堂出生的年代,吃不饱饭是正常的,失去了父母的庇佑,陶少堂自幼便尝尽了生活的苦。

只有爷爷是不够的,爷爷也要忙于生计,想尽办法吃上一口饱饭。

这样的环境之下,陶少堂不出意外地“长偏”了,不是说他变成了一个讨人嫌的小混蛋,而是说,陶少堂变得愈发沉默、自闭。

没有人去爱护他,而他也尚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一个没有爸妈的孩子,就这样变成了其他人霸凌的对象,打哭了别人,别人的父母会找来算账,打哭了陶少堂,却显然没有这些麻烦。

陶少堂没有在沉默中爆发,也没有在沉默中灭亡,他只是在尚且年幼、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里,过早麻木了。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陶少堂是后者,没有人告诉他被欺负了之后,是可以反抗、可以哭的。

除了忍下去,陶少堂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能吃上饭已经实属不易,谁会去在意一个小孩子委屈时发的脾气?

没有父母的羁绊,没有牵挂的美好,陶少堂愈发想要逃离这个闭塞的山村,他想去闯一闯、看一看,他想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有没有那么一丝不同。

浪迹天涯,归来已无家

想吃饱、想穿暖,也想不再被欺负,陶少堂鼓足了十二分的勇气,想要对残忍的生活进行绝地反击。

那是怎样的一腔孤勇,又揣着怎样绝望到极致的希望?只是,陶少堂没想到,原来,只有一腔孤勇,是远远不够的。

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里,身无分文,又学无所长的陶少堂,四处碰壁。

文不成、武不就,见识也比别人低,想找份称心的活计,实在是太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外面的世界是很精彩,却没有自己的一席容身之地,离家的少年不再满身锐气,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小山村里。

走出去容易回来难,仅仅一年的时间,陶少堂又被命运的大摆锤,施以重击。

爷爷早已去世,陶少堂再没有了一个亲近如斯的血脉至亲,而那勉强能遮风避雨的小屋子,也早已经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没人想到陶少堂,竟然还会回到这里,爷爷去世后,村民们为了多出一块土地,无情地毁了陶少堂最后的退路。

没有亲人、没有家,也没有对他伸出手拉他一把的人。也不是没有亲戚,只是,面对陶少堂这样一个身无分文的孤儿,亲戚们都唯恐避之不及。

自家的日子过得又不算多好,实在是不想再分精力,去救济个没什么用的穷亲戚。

正所谓,“富人在深山老林舞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的宾朋,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举目无亲,四下无人,陶少堂被迫活成了孤独的个体。

而周遭的工厂、作坊也都不愿意接纳陶少堂,有人嫌他晦气,也有人嫌他什么都不会。

谁也不愿意给陶少堂一个谋生的门路,谁也没有耐心教陶少堂一些谋生的技能。

可是,总得活下去不是?对陶少堂来说,如何活下去,也是个不小的难题。毫无疑问的,即使有天自己冻饿而死,也不会有人会好心为自己敛尸收骨。

孑然一身而来,最后,或许也只能孑然一身地死去。

偶见墓穴,终有栖身之地

在努力活下去的日子里,陶少堂体会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风餐露宿”。

第一次出去闯,闯得头破血流,回来连家都没有了,出于这样的前车之鉴,陶少堂早已没了少年意气,靠着捡垃圾维持生计。

“天为铺盖地为床”,哪里能遮些风避些雨,哪里就是陶少堂的休息之地。

为了活下去,陶少堂偶尔也要放下尊严,去偷些地里的瓜果蔬菜,这样的日子,陶少堂一过就是一年多,生活似乎压断了陶少堂的脊梁,却又好像没有。

1985年,在一次上山采草药的时候,陶少堂有了意外的发现,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什么武功秘籍,而是几座旁人看了,都要绕着走的墓穴。

对陶少堂来说,即便是鬼神也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他见过的人心,远比鬼神更可怕。

对于陶少堂来说,这个偶然发现的墓穴,是个意外之喜。

在确定这是无主之坟之后,陶少堂知道,自己终于也算是有个“家”了。

与尸体同穴这件事,大多数人只要想想都会觉得脊背发凉。可是,陶少堂不这么觉得,至少,这些尸体还能接纳自己,给自己一个栖身之地。

十来平米的墓穴,对于陶少堂来说实在是意外之喜,入住墓穴的时候,陶少堂已经不再年轻,经年累月的独自谋生,让他迅速的适应了墓穴独居的生活。

陶少堂住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床,有了桌椅板凳,甚至还能放些喜欢的小玩意儿在上面。

可以说,直到这一年,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墓穴里,陶少堂才再次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

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声有色,在这个陶少堂意外发现的“家”里,开始有了小动物的气息。

终究是太孤独了,有了栖身之地,陶少堂终于养了几只小动物,与自己作伴。

日子似乎发生了一些转变,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前进。

整理好心情,重新热爱生活

没有水吃不要紧,陶少堂自己动手挖了一口井;没有电也不要紧,反正自己“家”也没什么电器,有油灯的光亮足以。

人的身体有了栖息之地,心也自然而然地安稳了下来,而这一安稳,便有了足够的热情去经营生活。

墓穴的位置不错,开了个小池塘,陶少堂从河里捕了几条鱼投了进去。

而山里的环境也很适合养蜜蜂,一来二去的,几窝蜜蜂养的也是有模有样,足够供应蜂蜜给陶少堂吃。

特别的地理环境,还给了陶少堂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陶少堂的开垦下,十来亩空地上种满了瓜果蔬菜,这些吃食陶少堂显然自己是吃不了的,而放在那里任其腐烂,也太过于暴殄天物。

陶少堂开垦

陶少堂终于又一次鼓起勇气,开始慢慢和山下的村民接触,有了这些果蔬的收入,陶少堂的生活水平更上了一层楼。

此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人情冷漠的社会,没人知道,如今这个也结交了一两好友,会和人打牌聊天的老人,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人情冷暖,活得如何艰难孤僻。

陶少堂已经知道了人间,原来也有温暖的一面,原来,自己也不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在知道陶少堂竟然住在墓穴里的时候,很多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真是个神人!这都不害怕吗?陶少堂不怕,相比于与人同住,在墓穴里更让他觉得舒服,反正自己没做过亏心事,自然也不怕什么“鬼”叫门。

这个略显阴冷的墓穴,却给陶少堂的人生,点了一盏温暖闪亮的灯,这种有退路的底气,是幼年、和年少时,没有人给过他的。

人人都觉得陶少堂是个怪人,却没有人发自真心地问一句,当年的陶少堂究竟遭受了多少生活无情的打击。

人间温情,大爱自在人心

随着与人接触得多了,知道陶少堂独居墓穴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这件事情放在陶少堂小时候,大概是没有人愿意去关心的。只是,如今时代不同了,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提高了,在主旋律的引导下,人心早已不似从前冷漠。

这件事情先是在村子里传开,随后又传到了政府部门,这让相关人士感到十分震惊,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之下,党组织怎么会眼睁睁看着,看着一个独身老人受苦呢?

于是,相关部门在充分了解了陶少堂的个人情况之后,当即做出了帮扶决定,没有房子不要紧,政府给你提供房子,没有票子也不要紧,政府给你办低保。

虽然不会让陶少堂的生活,变得大富大贵,但是,却是实实在在解决了,陶少堂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扶贫的干部对陶少堂牵肠挂肚,这个老人苦了一辈子,没有人愿意眼睁睁地看着他继续苦下去。

生活用品、吃穿物件,只有陶少堂想不到的,没有组织做不到的。

组织慰问陶少堂

村民们也不排挤这个有些怪的老头儿,三不五时来和陶少堂聊聊天、打打牌、下上两局悠闲的棋。

这样的温暖,无疑是令陶少堂感动的,只是,这温暖对陶少堂来说,还是有些迟了。

拒不搬家,心中仍有芥蒂

即使能感受到众人的善意,也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陶少堂却依然拒绝搬出墓穴。

对于陶少堂来说,这个墓穴才是“家”,才是最能让自己心里安稳的地方,政府分的房子虽然宽敞明亮,但是,那样的空旷让他心中发慌。

“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草窝”,陶少堂这么说着,也这么做着。

在自己最无助、孤苦的年岁里,在所有人都不接纳他的光阴里,只有这个墓穴,只有这个阴冷潮湿的地方,给了他第一份属于自己安全感与归宿。

曾经的陶少堂,该是多么渴望能被人善待啊,只是,如今他已经不需要了。

自己已经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是实打实自己赚出来的。而周遭的善意与温暖,他能够感受,却无法全身心接受。

没办法,曾经的伤害,实在是刻在了骨子里,我们对其永远只能去试着了解,却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好在,如今的社会早已稳定,好在,如今大家都能享受美好生活。

那些吃不饱饭的日子,是我们新一代人所感受不到的,所以,我们也无法言之凿凿的去指责曾经的人们有多冷漠。

可以说,陶少堂老人的一生,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却是实打实的令人心里发苦。

这是时代所造成的,是社会所影响的,人性的好坏,有时候或许真的要看,看看那个人有没有肚子里吃饱了饭的安稳。

我们无力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影响未来,些许的善意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不是让其苦熬半生,才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