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乐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犹如一份加密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崇明句溪草堂展出的

古今精品传统乐谱展,

将发源于崇明的瀛洲古调

和田园诗乐活态再现,

也让更多人了解到,

工尺谱、减字谱这样的传统记谱法,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这场展览也是

第二届崇明古琴艺术节

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古琴课上讲文化

杜思睿

2019年,杜思睿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毕业后考到了崇明乡镇文化站,后又进入崇明区文化馆工作,一直致力于在崇明推广古琴。

由于大家都有一腔做出文化特色的热情,于是有了首届古琴艺术节去年在生态岛上的成功落地。

在这里学琴,学员不需要花费上万元的价格自购古琴,上课用的古琴是免费的,如果想回家练琴,还能以每月200元的低廉价格租一台琴回家练习。

杜思睿说:

在这里大家不会觉得古琴很高深,感兴趣就会来上课,我就引导他们将古琴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大家都会很惊讶,原来诗词可以唱出来,琴曲中的诗词可以那么美!

通过乐器来弹奏,在音乐的感性认识中学习文化,感受历史,这才是古琴的魅力。

很多学员嫌不过瘾,索性找杜思睿开小灶,其中有公务员、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还有中学老师、媒体从业者等。

工作室的房子还是一位古琴爱好者提供的,对方慷慨表示,回迁房分了好几套,空着也是空着,不如给杜老师上课用。

古谱让人能看懂

雅致的句溪草堂,即曹炳麟旧居,在这次展览中敞开大门欢迎每一位到访者。

瀛洲古调、减字谱、昆曲工尺谱、古谱诗词歌曲等,在团扇、折扇、经折、曲集中展现出中华文字的韵律美。

写着古代曲谱的团扇

那些在当下人们看来犹如天书般的传统记谱,此次通过展、赏、参与创作的方式,重回百年瀛洲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古代乐谱展品部分由瀛洲古调后人樊愉与扬州藏家陆广飞提供,现代乐谱展品经过杜思睿的整理、创编,由群众参与创作,装裱展出。

2

乐谱东至泉州南音,古至瀛洲古调手抄经折。

3

乐曲从先秦诗经《关雎》《鹿鸣》和唐宋诗词歌曲《月下独酌》《八声甘州》到时下流行的国风歌曲《不染》《大鱼》等。

4

部分作品都配有音频二维码,观众现场扫码就可欣赏到“活态的古谱”,展览还将有“云观展”“云导赏”直播,是一场丰富的古今音乐曲谱盛展。

拉丈夫一同“入坑”

航拍镜头下,大片的油菜花田在蓝天下生机勃勃,男中音的嗓音伴随古琴的弹拨跃然画面前,“同是长江边上客,不怕潮来万里雪……”

杜思睿创作的抗疫琴歌《风月同天·惜时》

这是去年四月杜思睿创作的一段抗疫琴歌《风月同天·惜时》,担任演唱的便是杜思睿的丈夫曹艺潇。

平日里,整理乐谱、演出、教学、录音等等几乎都是杜思睿单打独斗,曹艺潇心疼妻子,便主动揽下了拍摄、剪辑、演唱等等台前幕后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思睿、曹艺潇夫妇

曹艺潇其实是一名歌剧演员,师从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他看不懂古谱,杜思睿就贴心地翻译成简谱,供他对比识谱。

没有演出的日子,

夫妻俩就过着弦歌不辍、

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最近,杜思睿拉着先生又合作了一首《月下独酌》,古谱出自《魏氏乐谱》,展览中又重新创作了一幅水墨画,画作中仿古还原了工尺谱,文字上尺工凡六五乙,对应的就是简谱中的1234567。

水墨画《月下独酌》

古琴特有的记谱法减字谱,记的是手法和音位,杜思睿说:

“以乐谱展的形式,我们就是希望让大家看到国乐原本的样子,很民族,也是我们提升民族自信、激发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

马上评|琴韵如何在当下留痕

古琴,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级非遗名录的中国项目。3年后的2006年,古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古琴之所以能被列入非遗名录,在于其制作工艺、弹奏技巧、曲谱记录、演奏仪式、传承体系以及文化思想等“非物质”的部分。

近日在崇明举行的古今精品传统乐谱展,让发端于崇明的瀛洲古调和田园诗乐,经过现代化调整,能让村民也可以看懂。作为上海古琴培训组织“幽篁里”的主人杨致俭,则不仅是一位古琴演奏家,更是市级非遗项目“古琴斫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是“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缺乏统一标准”。建筑学专业出生的杨致俭,正致力于指定古琴制作工艺的标准——标准化更有益于大面积传播。

相传伏羲造琴。数千年来,古琴流传至今从未断弦,独有的减字记谱法保存了六朝以来140余部琴书谱集,记载着3360余首各个派别的传谱。琴棋书画之“琴”,正是古琴。琴韵,如何在当下留痕,需要在因循其艺术规律、文化思想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生活——这正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赵玥

评论:朱光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吴旭颖

©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