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静经》里“清静”的原旨与《道德真经》是相一致的。《常清静经》非常重视“静”的功用。经文“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说明了澄静自己心神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静”首先指的是身心的安宁状态。与宇宙间清浊动静的生化运转相同,一刻不停的妄想、思虑是导致众生由“动”而“浊”的主要原因。心神因妄动而变得浑浊,但只要心神能够停下来不妄动,污浊自己也会逐渐消散下去,日积月累自然能恢复心性本来的清静状态。《道德真经》“静而徐清”的理大意也是如此。

同时,《常清静经》的“静”也指的位于五脏六腑的神明的“清静”状态。心静而神清,只有恢复清静之性的心神才能发挥其本来明净的观照作用,与道相合。

“清静”状态还包括“即静而清”的和谐运行。人身体中上中下三部分与天地人三才的三重结构是相应的,都是相互周流交合而后层层上升的运行结构。只要能“即静而清”,不仅内在获得清静之性,外在也能通达清静之道,使人身和外界事物接触时形成一种和谐运行系统,真正做到“物我两忘”,达到“天地悉皆归”的修养目的。

同时,“清静”还是达到“天地悉皆归”状态应该遵循的规律和方法。《道德真经》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这不仅是自然的基本运行规律,也是人能够返归清静之道的重要途径。万物无不是由弱变强,盛极而衰,所以如何能够逆转这个顺势而生以至于衰老死亡的过程,是道教炼养理论的重要内容。

“保此道者不欲盈,故能蔽不新成”。这里的“静”不是心如死灰的死静,而是由澄明本性主宰的活泼泼的心性活动,“静”者看似凝滞不动,实则因静而清,思虑念头由原来的燥热不安转为清凉安宁,从而生出真正的生命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上公注疏:“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能清能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

凡夫只是因为不能“静”,烦恼炽热不能停歇,从而生命能量不断消耗,如果反之,就能随顺真正的清净之道能不断地循环补养,因为大道是不会枯竭的。在这样的状态里,生命不会因盈满而失去平衡,所以可以“蔽不新成”。是大道的阴阳运行生养了万物,不仅万物由此而出,万物也以此为营养,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常清静经》指出,扭转“顺生而死”的关键在于让已经处于六欲炽热中的凡夫停下来,静下来,这样才能渐渐与阴阳变化相交感,进而与清静大道相合

“清静”的修养论意涵几乎贯穿于《常清静经》的全部文字意涵之中。清静复命,是要归复性命的本来状态。“常清静”,既是心性修养方法,也是万事万物本来具有的状态。我们是以自心本来之“药”来医治迷妄之疾“疾”,沿着清静之道而恢复清静之性,是可以达到无始无终的大道之境的

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