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山青

1996年,北京。

姜文,许晴,葛优,周晓文,芦苇。

五个人就看着彼此。

没人先开口,开口也不知道说什么。

他们的新片《秦颂》被封了。

武警包围了北京电影洗印厂,他们封存了刚冲洗好,但还没有寄出去的电影拷贝。

如果没有意外,这些冲洗好的电影拷贝,将会被送往全国各地,在内地大规模放映。

现在,一切都变了。第二天,文件也下来了。

电影被要求:停止一切发行放映、宣传活动。

负责投资的香港大洋影业缴纳50万罚款,负责制片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做深刻检查,

负责发行的中影集团做深刻检查。

随后《秦颂》就从影院和国内媒体上完全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立项的初衷

1990年,芦苇在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他将要耗尽6年心血的作品,会消失。

那会,芦苇刚跟周晓文合作完《疯狂的代价》票房口碑双收,两人野心勃勃,要拍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芦苇翻阅史书找到了:秦始皇。

但,他不愿意去重复“这位千古一帝,灭六国,平天下,却最后又因暴政推翻”的故事。

芦苇清晰地认识到,秦始皇被误解太久太久了:秦始皇不完全只是一个暴虐无道的君王。

统一六国,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长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这些都是秦始皇干的。

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人们很难把开创如此壮举成就的秦始皇,跟彻底的暴虐暴政的昏君给联系起来,至少秦始皇不是。

芦苇好奇的是:秦始皇为什么走向暴虐,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违背秦时崇尚节俭的传统,去修建耗材耗民的阿房宫。

到底是什么让秦始皇走到了今天?

带着这个问题,芦苇脑海里有过几百次推演,但人太过复杂,为避免剧情走向空洞。

他择了秦始皇跟高渐离的故事:一位平六国,君临天下的人,在企图征服一个奴隶的灵魂,却遭到彻底失败的故事。

芦苇告诉观众,秦始皇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他是皇帝,是历史上最大的奴隶。

荣誉如同君王,统治着人民,也统治着皇帝。

任何帝王,把国当成国,家庭利益就必须让步。

秦始皇是封建中国最大的掌权者,然也是封建历史的献祭者,个体无法改变历史走向。

他无法征服一个奴隶的灵魂,他无法改变权力束缚与绑架,秦始皇只能改革,他不会革命。

因为革命要流血,而他自己就是封建利益集团的受益者,他不可能去革自己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的故事,芦苇写了6年。

周晓文就等了芦苇6年。

1995年,芦苇写完了剧本,周晓文带着剧本去找了姜文,葛优,他刚把这个剧本拿出来,

姜文和葛优就有着浓烈的兴趣。

演员很快就定了下来,钱也很快。

北上的香港香港大洋影城,看到是姜文,葛优,许晴主演,周晓文导演,芦苇编剧,大手一挥就给了4000万的巨额投资。

那年北京二环的房价,刚刚5000出头一平米....4000多万投资,够买几十套北京房子的了。

但谁也没想到,电影杀青,后期制作完成,就出问题了,电影拷贝的印刷跟不上发行。

那会儿,中国影院是胶片记放映,影院要先拿到拷贝好的胶片才放,没胶片,电影放不了。

4000万投资,让周晓文压力很大,商业化的浪潮中,电影前后造势花了不少钱,定档就在7月,结果北京洗印厂那边出了些问题,延期了。

撤档来不及了,传统媒体时代,接受信息落后,之前的宣发早就铺天盖地过去了。没办法,就是硬着头皮也要上,中影高层拍板:先放。

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5个城市上映第一轮,等一周之后再在全国上映。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第一轮放映的第四天,电影就被强制下架了,且封存了尚未寄出拷贝。

1997年,尽管在周晓文和姜文葛优的奔走下,《秦颂》被放了出来,但形势大不如以前,

负责投资的大洋电影公司亏惨了,不久后,老板干脆就宣布退出了内地投资市场,不玩了。

4000万的投资打了水漂后,周晓文也因此一蹶不振,后面拍了好几部片子不声不响。

人们都忘了他曾是第五代导演的佼佼者。

2006年,《秦颂》十周年。

周晓文发了条微博感叹道:

“最遗憾的就是上映了没几天就禁映了,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是知道了也不能说。”

如今,25年过去了,禁映的真正原因依旧无从得知,但是潜在“禁映”的原因是有迹可循的。

这些禁忌,一定程度上,给后来的历史影视作品都敲响了警钟,也给学者研究提供了范本。

某种程度上《秦颂》的失败就像是“先锋者”一次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是启蒙的精神依在。

02:被封禁的潜在原因是什么?

第一,镜头的尺度

周晓文的《秦颂》就跟他当年那部“国内首部全裸出镜的《疯狂的代价》一样,有着太多关于女性角色的尺度性的镜头。

随着1996年,对电影文化的新要求,一方面,这些具有明显具有尺度的镜头,不再过审,

一方面,这些镜头对剧情的推动并无实际性作用,甚至就连没有尺度也不影响剧情进展。

某种程度,《秦颂》的尺度镜头更像是商业性的考量,因为女主是那些年家喻户晓的许晴。

于是有些很离谱的事情就发生了。

葛优饰演的高渐离,在跟许晴饰演的烁阳公主发生关系后,烁阳公主瘸掉的腿就好了。

更离谱的是,他们俩发生关系还是在嬴政家的太祖庙的牌匾下。虽然这是夸张和象征性的表达,但是对于电影推动来说,无实际意义。

因此当年《秦颂》被封禁的原因之一,或许就是它过于商业化考量的尺度性镜头。

1996年,在全国五大城市所上映的正是没有删减过的镜头,这很尴尬,要是全国上映,那注定会掀起一阵的舆论风潮和批评。

第二,架空历史后的创作缺陷。

虽然芦苇在剧本上的主题算是立足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架空历史后,所虚构的故事,它破坏了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历史上,秦灭最后三国的顺序是楚、燕、齐,但是在电影中被改为燕、楚、齐, 李斯曾提醒过秦始皇这一点,而秦始皇的理由是 “因为燕国有一个会写 ‘秦颂’的人”。

故事人物也被曲解了。

在《秦颂》里,刺客跟将军,这两个明显的秩序破坏者被贬低了。荆轲被拍成了小人,王氏父子满门忠烈,却被拍成了贪权好色的莽夫。

甚至,王翦父子在电影中,反复变节,甚至跟清朝吴三桂那样的人差不多,完全变成小人。

姜文演的秦始皇,虽然演技炸裂,人物的设定也丰满,但最后暴戾决断皆出有因只为复仇。

但实际上,剧本不是这样写的。

第三,要的跟表达的不一致

在最初的剧本里,整个电影人物都清楚他们自己是谁,也都清楚自己无奈而压抑的选择。

"运石南山,千斤在肩;万人垂颈,一人上天。"

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段看似波澜壮阔实则灰暗残酷的历史,芦苇想说的也正是天下纷争,王朝论文,但周晓文把这段处理没拍好。

芦苇曾说,《秦颂》的主线就是一个友谊破裂的故事,高渐离跟嬴政是患难与共的。

他们两小的时候玩得越好,长大后精神冲突与决裂便越痛苦越见悲剧的力量,因此两个人小时后在狱中共患难的戏应该是根基。

但周晓文拍的时候,把这段狱中的戏砍掉了,变成了无厘头的搞笑版本。

姜文曾多次提出疑问,身为至尊至圣的秦王,凭什么要宠爱高渐离这个讨厌麻烦的家伙?

一矢中的。主题跟情节失衡了。

更离谱的是,周晓文将嬴政与高渐离改成了两个为非作歹毫无信义的小无赖,身处狱中的两个小孩,竟然能将狱卒生生活埋。

这部电影的“戏根”已被彻底毁掉无法成形了

最后结果就是,《秦颂》在形式上的立意,有了很强的借古喻今的政治性,而相对缺少了一些人物的“人味儿”和历史的真实感。

于是整个影片就变成了,为了围绕着主题表达,去歌颂人性,最后忽视了铺垫的细节。

在《秦颂》里最缺乏的东西,反而是导演想要去推崇的东西:人物的美与人性。

03:割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颂》在商业上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它没有把一个好的商业故事拍好。

但它又是成功的,因为“封禁”这两个字,似乎给了外界很多人所赋予他结构主义的光环。

电影的主题是很好的,但是周晓文的表达欲望让这部电影有些粗糙,原本复杂的内在自我挣扎的秦始皇,在电影中戏份太少了。

这也导致电影在结尾的时候有些机械,明摆着就是冲着点睛去的,但是目的又太明确了。

为什么皇帝会失败?为什么会成为历史的献祭者。

原因就在:封建体制,从一开始走的时候,一眼就能望到了尽头,看到了失败的结局。

人在航行中沉浮,天似囚笼所有的人都像是腐朽的骷髅,历史车轮里又划了一个圈。

重点应该是那艘船上腐朽的窟窿,而周晓文在乎的只是那个车轮上的一个圈。

只是可惜了,姜文、葛优的挑梁大轴,赵季平的音乐,曹久平的美术阵容可谓煌煌,

他们也都无法挽回这部主题与情节失背离的电影了。

25年前,拍《秦颂》的那年,北京二环的房价均价5000出头,4000万够买不少房子....

有这钱,不如买房,但,这些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