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读书,远比逼着孩子去读书更重要。

与其跟他讲一堆大道理,不如带他真实体验一下现实生活的残酷。

作者 | 李核桃

昨天夜里11点多,我弟突然打电话问,能不能给他儿子找个工作。

我大吃一惊,才15岁,连初中都没毕业,能干什么工作?

“这么小,怎么不让他念书了啊?”我问。

我弟无奈地说:“让他念啊,可他死活不愿意去,勉强送去也是三天两头逃课、不好好学,我实在没办法了。”

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因为课业压力增大,自我意识觉醒,很容易陷入厌学情绪中。

但打、骂、吼不仅不起奏效,还会让孩子更加逆反,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李玫瑾教授说:“厌学的孩子,重要原因在于他对未来迷茫,不知道学习能干什么。”

不好好学习的孩子,通常是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当他触碰到现实的残酷之后,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孩子

后来都怎么样了?

纪录片《打工》中,就记录了几个打工近10年的年轻人现状。

他们每个月领到工资,吃吃饭、交交房租,就所剩无几,在本该成家立业的年纪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因为大家都知道“打工仔”既没有钱,也没有一技之长。

另一部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里,也有太多不喜欢学习却被现实打脸的孩子。

本以为读书无聊,进了流水线才知道打工不仅无聊,还有累、苦、乃至危险。

工作环境是灰暗的厂房,每天工作12个小时,单调、乏味,也不能迟到、旷工,否则会被重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安全隐患,一不小心就被戳伤、烫伤。

可为了谋生,就算流血,也要坚持工作,否则请假也会被扣钱。

吃的都是没有油水的素菜,睡得也很简陋。

干着最累的活儿,吃着最差的饭菜,日复一日,没完没了。

一个刚辍学不久的女孩牢骚满腹:“过完年就不想在这里了,这里不好玩。”

大多数进厂打工的年轻人,回首往事时都说:

“那时候小,不懂事,觉得学校读书限制自己,没有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选择的话,无论如何也要读下去。

更多流水线工人则表示:

“没学历只能卖力气,这种苦,读书的人、还没出社会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

真正体验过流水线上的辛苦,才知道读书是最幸福的事。

如果你的孩子实在不愿意努力学习,那就送他们去东莞的流水线体验一下吧!

当他体验过除了吃体力的苦却再也没有退路时,或许他才会真正明白:

好好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有些事情

一定要早点让孩子知道

今年高考时,襄阳有一个送外卖的小哥哥重新走进考场,考入西南财经大学。

当年他沉迷游戏,放弃了学业。

后来给学生辅导过作业,在制衣厂干过搬运工,还在炎炎夏日送过外卖。

因为没有学历,稍好一点的工作,他的简历根本投不出去。

无论大城市还是家乡小城,可供他选择的工作少之又少。

他越来越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才决心重新高考。

回首这几年的经历,他感慨地说:

“知识和学历,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很重要……我还是想有一个过硬的学历,人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知识和技能就像孩子身上的“武器”,有它,才有底气选择自己喜欢的事。

而没有“武器”加持的孩子,脆弱得只剩下体力,只能被用人市场挑拣、苛责,被迫弯曲自己去适应。

有些话,你不早点告诉孩子,象牙塔中的他怎会明白:

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学习的苦只有一阵子,未来可期。

生活的苦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遥遥无期。

与其说一堆大道理

不如带他实际去体验下生活真相

最难让孩子明白的是,即使明白学习的可贵,他们也依然坚持不到最后,尤其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时候,不如让他亲自体验下生活的残酷。

前几天,杭州有一个男孩坚持去打工挣钱,死活不愿意上学。

父母没辙,只好请求民警把儿子关在看守所几天。

民警让男孩把院子里的草拔干净,再消消毒。

男孩一开始还赌气,可勉强拔到中午就退缩了,可下午民警让他接着拔。

全部干完后,男孩哭着说“不要打工了,要读书”。

孩子有多想辍学打工,打脸来得就有多快。

最搞笑的是一个网友的评论:

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打工的苦,这是混过流水线的孩子最真切的体验。

之前有两个学生在假期体验了一把进厂打工的日子,回来后脱胎换骨。

一个说:

“进厂打工简直是人生噩梦,打死也不想进厂了。 每每回想这段经历都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另一个说:

“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厕所不敢上,饭菜里没有油水,当时就想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哪怕捡破烂也要把学上完。”

可不是所有的生活体验,都有机会跳出。

人世间最痛苦的错位,莫过于当你意识到学历重要时,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时机。

触摸到现实的残酷之后,孩子才会明白学校之外的世界有多残酷。

从小培养好习惯

是孩子将来自律的关键

教育学博士钱志亮说:

“自觉学习的建立是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身处的环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一定是更早的时候就在父母的陪伴和监督下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习惯了学习的苦。

看过一个视频,周六的早上,一个女孩6点就起床读书。

声音洪亮,且饱含激情。

她的学习桌上面,贴了十几张奖状。

大家都夸女孩“优秀”、“自律”。

妈妈谦虚地说:“优秀还谈不上,只是监督她养成了早起读书的好习惯而已。”

想起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说:

“监督孩子养成习惯,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人的本性是贪图安逸,自制力不足的孩子更是如此。

让孩子自觉学习,不能只靠家长的催、吼或者孩子自己的意志力,而是靠习惯的导引。

在孩子习惯没定型的时候,父母监督他养成习惯尤为重要。

努力上进的孩子背后

离不开以身作则的父母

想要征服青春期的孩子,打骂是无力的,唯有父母做好榜样。

安徽就有一个爸爸,当年初中毕业就去工地打工去了,深感不读书的苦。

可他留守在家的儿子,现在也不愿意学习了,成绩只有十几分。

为了不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这个爸爸虽没能力考研,但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智能音箱远程陪读。

工友们都不理解,都觉得没用,费时间又费劲,还不如躺着睡觉呢!

可事实证明了陪读是有效的。

两年后,他儿子的成绩已经提高到90多分,孩子自己看到成绩都很高兴。

有这么用心的父母,孩子怎么会排斥学习呢?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

“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训、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想起去年一对母女,同时考上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成了校友。

事实上,女儿已不是第一次考研,之前报考两次,均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备考,她学习依然不在状态,经常忍不住偷玩。

妈妈当时就觉得,与其口头上鞭策她,不如以自己行动感染她,于是赶在报名窗口关闭前填了报名信息。

她还对女儿放狠话说:“我也报名,陪你考,看看谁考得好,谁能考上。”

接下来的日子,妈妈一边工作,一边做家务,一边还随身携带着考研英语词典,在上厕所、等红绿灯、朋友聚会时背单词。

甚至每天步行1个多小时上班,用路上时间听考研辅导课。

晚上下班后,又关起门来刷数学题、逻辑思维题,经常学习到凌晨一两点。

女儿看到妈妈的刻苦,不好意思了。

“妈妈学习比我用功、刻苦,她这把年纪还考研究生,如果她考上了我没考上,我自己都会不好意思。”

从此,她也全身心投入到刷题、备考中去。

母女同学的结果,就是双双被心仪的学校录取。

孩子不一定听大人的话,但一定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跟孩子说一万遍好好学习、别贪玩,不如以身作则,让他看到父母认真学习的样子,而后跟上父母的节奏,不敢轻易掉队。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得是什么样的人。

好的教育不仅需要“言传”,还需要“身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爱学习的孩子,也不是一天就养成的。

正如美国思想家艾默生所说: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

所有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

不爱学习的孩子,要么不知道学习的重要,要么没体验过生活的苦,要么本身就生长在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家庭。

所以,为人父母,千万不要把学习当作孩子一个人的事。

而是教会他明白读书的重要、在对比中体验学习的幸福,以及跟着父母学习的快乐。

孩子不自觉是本能,父母让他自觉才是本事。

点个「赞吧」,引导孩子爱上学习,让主动自觉成为学习常态,这才是父母真正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