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由于其身处中华文化圈的特殊地位,历史上曾经被视为亚洲的“小中华”。近年来,随着《还珠格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花千骨》等国产影视剧陆续在越南爆红,汉文化又重新在这片土地上焕发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的两广和云南等地与越南联系则更为紧密,越南新娘因其年轻貌美、贤惠勤劳在国内赢得不少美誉。姓氏习俗是任何民族特色文化的典型标志,由于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汉字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越南境内广泛传播,儒家文化也被越南本土文化吸收、融合。

虽然越南政府在1945年废除了汉字,开始实行国语字,但是至今为止越南人的姓氏中还保留了大量汉文化的遗迹,那么中华文化到底是如何影响着当下越南人的姓氏习俗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 从无名无姓到汉姓的引入

根据史籍记载,早期的越南人是没有姓名的,随着古代骆越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越南吸收中原文化,才具有了自己的姓氏。

(一)秦汉时期,越南纳入中国版图

早在公元3世纪末期,我国首次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就已经征服了岭南,并将越南北部纳入了中国版图。秦朝灭亡后,南越国当地政权向南扩张,实力逐步覆盖当今越南的中部与南部交界处。到了汉武帝时期,我国中原王朝开始向越南地区派遣官吏,设置官府,实行郡县制度。

自此越南进入长期被中国统治的时代,即“北属时代”。根据史籍《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东汉时期的越南“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教化”。

由此得知,当时的越南虽然已纳入中国政治版图但是仍属蛮荒之地,民众大多尚未教化,语言不通。中央王朝便把诸多犯了王法的罪人发配至交趾。毫无疑问,这些第一批来自中原地区的汉人为越南带来了农耕技术和文化,越南由此得以开发。

(二)汉人移民给越南带来了姓氏

西汉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在当地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自此越南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汉文化开始迅速侵染越南。根据史籍《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来自中原地区的两位太守锡光和任延分别赴任交趾县和九真县,给当地带来了汉族姓氏。

对此《汉书》记载道:“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自此,两地的后人才知道种姓制度,并且继承发扬光大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唐朝,越南姓氏种类繁多,以《青梅社钟》史籍记载:“戌隨喜社伍十三人共造鴻鐘壹口用銅九十斤流通供養,施主蘇三娘李氏平高氏壽、杜娘溢、杜娘難、鄭氏制、杜娘連、杜氏瑛、潘氏澤。”

二 汉文化与越南本土文化的碰撞

(一)早期越南民众对汉文化的排斥

其实,越南当地早在公元前7-3世纪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即:越南古国文朗国—瓯骆国缔造的东山文化。当时越南社会文化较为朴素和粗糙,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形成的乡约民俗,全国范围内思想并没有统一。

随着中国在越南设置郡县,饱受汉文化浸染的中原官员来到越南,他们想用自己的文化同化越南地区,自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普遍拒绝。

由越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引发的中国官员与越南民众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公元2世纪左右,才得到改善。此时由于中原佛教和道教文化的传入,越南民众十分欢迎,他们认为佛教与道教提倡的精神追求更加符合自己本土的民族性格。

(二)越南官方对汉文化的逐渐接受

随着越南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元10世纪,大越国建立。而后越南建立了李朝、陈朝和黎朝等几个封建王朝,大越文化开始逐渐形成。

随着越南封建王朝的建立,越南的士族公卿们发现汉文化对自己巩固政权、维持合法性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由此开始学习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并且仿制了自己的科举制度。在李朝和陈朝的时候,越南甚至将中原佛教奉为国教。

越南的教育也逐步向儒学靠拢,统治者开始大力提倡“三纲五常”和“克己复礼”等儒学思想。1070年,大越国李朝设立文庙祭奠孔子。1075年,越南设置国子监,并且组织了第一拨入学考试来选拔人才。汉文化开始在越南变得大受欢迎。

三 越南姓氏对汉文化的继承

(一)儒家文化中的次第长幼等级观念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由于受儒学尊卑有序的礼制文化影响,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君臣尊卑、次第长幼等等。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通过在姓氏中间加上伯、孟、叔、仲等字样表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行辈,例如仲尼、叔齐、伯夷等等。汉代以后,我们的祖先则习惯在单名中使用同一偏旁或者双字名中加入一个相同的字来表示同辈关系,例如程颖、程颢、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等等。

越南人姓氏文化学习和继承了中国的礼教观念和宗法制度,在自己的姓氏文化中也加入了排行序辈的特点。

例如越南姓氏中往往也带有孟、伯、季,此类姓氏有陈季扩、裴伯著;也有的越南姓氏通过共用一个一个单字来表示自己在家族中的辈分关系,此类姓氏有阮文慧、阮文侣、阮文岳三兄弟。

但是与我国姓氏文化不同的一点是越南姓氏中同宗不同辈却共用一个垫字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点我们非常难以理解。

例如18世纪越南著名作家潘辉益与他的父亲辉盎、儿子辉温共用一个垫字,这一现象也说明了越南社会虽然讲究家族观念和封建礼教,但是他们的长幼次第,等级制度并不像我国古代那样严苛,不可逾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文人起字取号的传统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自古就有起字取号的传统,例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字往往是本名以外表示德行或者某种意义的名字,而号则是名和字以外的称谓,多用于别称。在古人的称谓中,号也可以作为常用的称呼使用。

越南士大夫阶层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们从中国古书、典故或者汉越语中为自己取字,将字和名相互联系,互为表里,例如阮朝陈养纯, 字时敏,陈朝大儒张汉超,字卓如。

此外,越南士大夫也喜欢给自己取号,用来反映自己的性格、爱好、志向和学识等等,例如16世纪的阮秉谦晚年自号“白云居士”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黎朝诗人陈侃自号“无闷叟”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闲适隐逸爱好。

(三)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

最后,越南姓氏也受到中国封建礼教中三纲五常的影响。一开始的时候,越南女性是没有自己名字的,出嫁前就叫自己的闺名,出嫁后则随夫家姓,改称陈氏或者李氏等。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越南女性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但是也有诸多限制,突出表现为他们需要用“氏”字作为垫字,例如阮氏红梅、阮氏春、裴氏点等等。

随着发展,越南女性中也渐渐增加了少量的寓意美好的名字,例如玉、菊、梅、雅等。甚至有些才华横溢的女性开始给自己起字取号,如阮朝女诗人阮贞慎 自号梅庵,不过此类现象实属罕见。

结语

中越两国山水相邻,民意相通,自从古代秦朝在越南设立郡县开始,两国文化交流长达数千年之久。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文化很长一段时间在越南得以普及,汉字也得到了广泛使用。越南人的姓氏习俗也与中国汉人无较大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越南语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汉字的废除,越南人的姓氏文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探寻越南人姓氏习俗的文化渊源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都烙印着浓浓的汉文化印记。

毫无疑问,深刻理解越南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越南的民族性格、艺术文化、社会习俗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希望今后中越两国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