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不久听授课老师讲几点关于提高写作质量的建议,其中一点大致意思是,在某个方向至少要看一百篇相关的文章,有了积累再去书写自己的文章。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光自己埋头苦干无异于闭门造车,陶醉于自己编织的象牙塔里,始终是得不到长足的进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开始收集同类的大量文章,首先是下载各种读书软件,再从微信搜索关注相关的公众号,结合纸质书籍组成了我的原始资源库。接下来就是潜心阅读。

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影响,仿佛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不断的提问文章是什么文体,段落如何划分,中心思想是什么,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什么等等。如果学生时代因为要应付考试没得选,那么早已毕业多年的现在的我是否仍要遵循这样的读书方式呢?

读书时代的任务就是学习,检测学习效果就是考试。工作后想学习写好文章作为一种技能,那么这种行为仍旧属于学习范畴,而检测学习效果就是日后是否真能写出让读者满意称赞。如此一来,读文章不可一目而过,要多思考。曾经课堂上的种种解读技巧需要重温甚至升级,当然,也不必完全把当时的方法奉为圭臬。沉静式思考且因而所悟所得才是真正所谓积累的源泉。

此刻的我还不敢说自己有多少积累,除了岁月带来的有限经历让我偶尔能感叹似是而非的道理,我尚且做不到行文如流水脱口即成章。从小便一直都有写出好文章的幻想,现在它是我的梦想。

作家?自媒体?不敢当不敢当。我顶多算是个坐在家里自娱自乐的个体。没有潜心的研究和长年实在的积累以及过硬的输出,我一刻也不能这样自称,附庸风雅最终总会贻笑大方。不过谦更不自负保持正确的定位是持之以恒的基石,剩下的交给时间和机遇。

在决定写点东西的那天至此也有半月有余,我仅有个位数“粉丝”(也许是系统给予鼓励性的假粉),看着他人动辄几天百粉一月千粉未免有些疑惑,为何如此之快,也许他人早有准备。不管他人如何,毕竟不是在学校争个高分争个排名,我只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少水墨有多少实质性的产出即可。

告诉自己在做事情,实实在在的做就可以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喊口号,切实在享受其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