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知识

寒冷的冬季又来了,每到这个时候,国家给老师的取暖费也会按时发放。但每到这个时候,也是很多老师最郁闷的时候。

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老师们的取暖费也和职称密切相关,职称越高,取暖费越高,相反职称越低,取暖费越低。

看看我们学校取暖费发放,是不是很让老师们寒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级职称的老师取暖费3200元,中级的2400元,初级的2100元。最高与最低相差了1100元,引发老师质疑:初级老师耐冻吗?差这么多!

关于老师的取暖费是否应该与职称挂钩,一直是众说纷纭,网友也是分为两派,争执不休。

一部分网友认为,取暖费不应该与职称联系起来,大家应该按一个标准发放。

大家的理由很简单,职称代表了一个老师专业技术水平,已经在工资中得到了体现,职称高的老师工资也高。而取暖费与老师的教学无关,说白了,就是给老师们的一项福利。

既然是福利,那就应该是一个标准。职称高的老师难道怕冷?所以取暖费应该高点;还是说职称高的老师住房面积太大,所以取暖费应该高点。大家同在一个冬天,取暖费却要分为三六九等,这不是赤裸裸的歧视人吗?

职称高的老师已经享受到了最高的工资,最高的公积金,取暖费上就不要再体现优势了。不然让职称低的老师怎么生活呢?他们干着同样的活,应该什么都低人一等吗?

每年因为取暖费,很多老师总会特别的郁闷,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感到深深的不公!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职称越高取暖费越高,没什么问题,因为其他行业也是如此,都是按职位发放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取暖费按职称发放是合情合理的,理由是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比如公务员,取暖费也是按职级发放的,职级越高取暖费越高。还有公检法等单位,也是按级别发放的,级别越高取暖费越高。既然其他行业都是如此,为什么教育上就不行呢?

还有网友认为,高级职称也是老师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人家付出了,就应该享受最好的待遇,不然以后谁还努力当高级教师呢?

甚至有人认为,没差别才是不正常的,那不就是吃大锅饭吗?谁还会有动力去努力奋斗呢?

不可否认,很多行业的取暖费都不是人均发放的,但教育上按职称发放取暖费确实不太公平。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教师的职称并不能体现老师的专业水准,不是所有的高级教师专业水平都是最高的。

2、因为职称有指标限制,导致大多数普通老师是评不上的,但领导基本都能评上,说白了,就是为了照顾领导。

3、很多老师辛苦教书一辈子也评不上高级,他们也享受不到最高的取暖费,真的很合理吗?

4、热力公司收取暖费不可能按职称收取,为什么发放必须按职称发放呢?职称低的老师工资本来就低,取暖费还低,大家干一样的活,这样真的很公平吗?

写在后面:

职称的诟病确实很多,目前教师的很多福利补贴都和职称紧密相关,比如取暖费、物业补贴、住房补贴、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等几乎都是按职称发放的。这样等于是只要评上了高级,什么都可以享受最好的待遇,就算不干活也一样。

职称只是老师专业技术的体现,不是提款机,但目前好像成了高级教师的提款机。这样的职称是不是违背了当初的初衷呢?

取暖费应不应该按职称高低发放,大家怎么看呢?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供暖季,大家又兴致勃勃的开始讨论是北方人抗冻还是南方人抗冻,这个环节往往南方人胜出,因为南方的冬天没!暖!气!

——哪些地方有暖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中供暖时间少则4个月,多则半年

新疆、内蒙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早在10月份就开始正式供暖。到11月15日,所有的北方集中供暖城市将全部正式供暖。

冬天不再那么可怕了。北方室内温度最低的半个多月扛过去了,接下来该轮到南方的同学受苦了。接下来的画面很可能是这样的:

——南方冬天不好过,为什么不装暖气?——

0度等温线

北方集中供暖体系形成于建国初期,从供暖方式到理念基本都参照了“苏联模式”,算是一项“国家福利”。

50年代,我国用秦岭淮河1月0度等温线划分了南北供暖区,秦淮线以北强制集中供暖,秦淮线以南则分散供暖。

只能以此来优先解决北方人民冬季抵御强寒的难题,南方在集中供暖的基础设施上的配备几乎为零。集中供暖60多年,现已逐步从福利过渡到自费。

要算经济账

在后来的民意调查中,大比重南方居民认为短暂的严冬虽然痛苦,但好在持续时间不长,用空调、电暖、壁挂炉等自助分散取暖的设备足以撑过去,更经济划算。

直到近年来强厄尔尼诺现象等天气出现,南方居民对集中供暖的需求才日益强烈。但由于采暖季较短的问题,供暖公司较北方比成本高、盈利差,市场十分不景气。

还要看气候

南方城市的湿度普遍大,以蒸汽或热水为载体的热量在传输过程中会被严重消耗,如此一来,抵达居民家中的暖气很难热起来。

重新破路施工,再加上煤电废气污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得不偿失。

强烈要求装暖气的城市

排除广东、海南等最南边的省份。紧邻秦岭淮河的南方城市,冬天还是很难熬的。好多省份被1月零度等温线一份为二。举个例子,河南信阳和驻马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地虽均处于河南省,相差1小时左右的车程,却正好分隔于秦淮强制集中供暖线的两侧。驻马店在北,信阳在南,于是便导致了两地温度几乎相同却驻马店有暖气而信阳无暖气的尴尬情况。

自2008年的凝冻灾害以来,南方的供暖问题不止一次被集中讨论过,但最终都没有结果。

目前包括在信阳在内的部分南方城市采用了自助分散供暖的方式:壁挂炉、板式散热器、空调等方式扛过冬天。不知道您的冬天里,有暖气吗?

南方是否应该集中供暖?

这个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起全民热议。

尤其是在2020年这个少见的寒冬,

对于“靠一身正气”御寒的南方人来说,

呼吁供暖的声音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80%比例的南方网友都赞同实行供暖。

为什么?

因为真的是刚需!!!

很多人都只知道南方冬天湿冷,

但是没有体会过湿冷到底有多冷。

来来来,给大家科普一些知识:

从气象学数据来说,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降低1℃。拿上海为例,上海冬天平均气温为3-5℃,但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因此实际上,上海的体感“温度”是1到-1℃。而同一温度的北方,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是同样的“寒值”,

为何却一直没有集中供暖呢?

其实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这又是一节历史课,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

拿好小本本记下。

我国最早的集中供热系统来源于苏联援助,运用的便也是前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因此秦岭—淮河一线便成了我国南北供暖的分界线。南北供暖线,是资源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现在看来,这条一刀切的供暖线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在南方是否需要供暖这个帮助百姓解决现实问题、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话题上显然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而“怎样供暖”又成为需要统筹规划,从提高能效减少能源消耗多面维度来推进的新议题。住建部已经提倡南方地区科学地选择适宜的采暖方式,采用分散、局部的供热方式解决个性化采暖需求。

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就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来取暖。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就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据考据,到西汉时期,有点条件的平民已开始用“火炕”取暖,当然这个火炕和现在东北看到的并不相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上海是中国最早供暖的城市。民国时期,英国人在租界里修建民宅,殖民者们开始了最早的国内区域性供暖。到抗战时期,只顾侵略的日本人将这些建筑里的供暖设施都拆下来造枪炮,上海也就失去了它第一供暖的地位。

我国的南北供暖分界以竺可桢教授在1935年提出的“秦岭—淮河线”作为基准。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划定南北供暖线——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供暖方式直接照搬了苏联的集中供暖。

如上所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体供暖的分界线采用的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但是近年来南方供暖的呼声越来越高,供暖线与“秦淮”线有了不小出入。(图示↓↓↓)

如果不是“秦岭—淮河”线,到底什么才能决定城市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