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分享刚刚看到的一个案例:

“长期读哲学思考哲学后,我觉得很累,并且迫切地想接触一些艺术。开始是音乐、绘画,后来发现已经满足不了我了,于是我又开始接触诗歌……尽管接触了一些艺术方面的东西,我依然保持对哲学的热爱和热情,然而这只能缓解“累”的感觉,过一段时间就不能满足了,又会觉得迫切地需要接触新的艺术,我这是怎么了?感到能给我一点建议吗?”

以下是我给出的回答,以及我关于哲学与艺术的一点思考:

首先祝贺你!我觉得这很有可能是要成为哲学大家的节奏啊。因为追求真理的哲学与追求美的艺术在高处是高度关联的。在对真理追求的过程当中(用大脑的确是重体力劳动活,会很累,这很正常),当我们可以更上一个台阶时就会发现自己对美的感受更加敏锐,可以感受到更加宏大或者细微的美。当然也就会开始感到不满足。我是从我对摄影对象的敏感程度理解到这一点的。

而同样的,当你对美和艺术的追求琢磨到一定地步之后,会发现哲学思考中的被卡住的地方也猛然间豁然开朗了!艺术与哲学有着极其美妙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走到高处自然可以领略这种妙处。

记得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吗?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美不美,意境高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如果这些话让你有些诚惶诚恐的话,我建议再多留意一下你的道德感,研究一下伦理学。你会发现随着对哲学和艺术的深入研究,如果你的方向正确的话,你的道德感也会增强,这是一种内在的更加深切的平衡。

这时候如果忘记或者没有留意到道德感,如果走偏了,很有可能就会趋向于虚无,怀疑论。你能记得住几个走得很平衡的哲学家,比如康德;当然也能看到比较极端的哲学家 - 比如尼采。

有个哲学的爱好者朋友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尼采的哲学真是对的,对他有用,那他怎么会疯呢?

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因为尼采是很受大家喜爱的一个哲学家,他的文字,他的激情澎湃感染了很多人。同时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有点高妙,高妙的地方在于哲学实际上是给我们智慧,而这智慧也包括生活的智慧。

我看哲学家的时候,不光看他的理论,并且偶尔也会看他的八卦他生活中的情况。其实尼采的生活还是挺凄惨的,以至于他后来疯掉了。有很多人说也许是家族原遗传原因。而这个心理学就是我在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像我的《开心经营》课就是一个正向心理学的课程。从心理学上来说的确是有这种可能性,但是这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即便是家族遗传问题,如果没有别的原因去引发它的话,它也不会真正的发作。所以,他的理论体系有没有可能会导致他的发疯呢?

在我看起来,这恰恰是他的问题之一。所以我特别的不建议年轻人一开始就读尼采,因为尼采有一个让年轻人很开心很狂热一点就是:上帝死了,不用追崇道德。当然了,也许他希望表达的是不要世俗的道德,但是我们一般人理解起来就是没有道德了没有约束了,上帝死了就没有敬畏了。你知道没有敬畏的背后会给我们人类留下特别大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如果没有了敬畏,我就是超人了,我就是上帝了,在这种情况下,当你的状态很好的时候你就像上帝一样,当你的状态一旦不好了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可能就是自己。

所以在我研究大量的心理学的这些焦虑的抑郁的甚至精神分裂的案例,发现一个特别的重要的点,就是特别在意“我” 而不在意别人的规则或者说是过多的考虑别人,一旦你束缚在了“我自己”的狭隘的世界里头,人是很容易出心理问题的。

所以在我看起来,尼采的理论里是失去了敬畏感的这,不用管世俗道德的“上帝死了”这一系列东西对他最后的不幸的人生结局是有一定的相关联性的。

当然了,这仅仅是我个人观点,我知道很多喜欢尼采的朋友不是特别喜欢我这么说,但是说实话,我年轻时候也狂热的喜欢尼采,但如果能多看看哲学以及整个哲学的发展脉络的话你就有可能清醒一些。

我希望喜欢哲学的朋友们,多看看哲学史,而不要一头钻进到某一个哲学家的理论体系去,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