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于婞

编辑|缪凌云

告别野蛮生长的电子烟行业,或将进入优胜劣汰期。

12月2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了《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管理办法指出,纳入监管范围的产品主要包括烟弹、烟具以及烟弹与烟具组合销售的产品、电子烟用烟碱(即尼古丁)等。

其中还特别提到,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今后电子烟从生产、批发到零售等环节,都要取得许可证。

早在一周之前,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中就已明确:“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电子烟国标状态也变更为“征求意见”。

随着政策的接连出台,电子烟板块的股价也如坐了过山车般起伏不定。

对尼古丁浓度和用量的限制,使得业务涉及尼古丁的电子烟概念股润都股份(002923.SZ)股价一周下跌近40%。

但也有企业提前做了准备,如悦刻等品牌已在不含尼古丁产品进行尝试,此次明确无尼古丁产品不受该办法监管,这也缓解了行业此前对于这类产品政策风险的担忧。

华福证券分析师认为,此前由于国内电子烟监管空白,导致行业无序发展,此次电子烟国标和管理计划出台补足监管漏洞,严监管有助促进行业规范化和安全化,利好头部企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考虑减害逻辑下新型烟草空间广阔,随着监管靴子的陆续落地,新型烟草头部企业生产和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管理政策的密集出台,是行业春天的信号吗?

巨大的市场空间

吸食电子烟仿佛成了一种风潮,不论是一线都市还是三四线的小县城,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电子烟体验中心。”但如此流行的电子烟其实并非舶来品,发展也还不到20年。

2003年,为了帮助父亲戒烟,中国药剂师韩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烟,并分别在中国、美国和欧盟注册了专利。

2004年,韩力创办了自己的电子烟品牌“如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烟品牌。如烟的巅峰时期,一年售出超过30万支电子烟,销售额近10亿元。

但是好景不长,2006年,央视曝光如烟戒烟效果和安全性造假,引来口诛笔伐,其不得不放弃国内市场转战海外。

此后,电子烟在国内沉寂,但在欧美地区逐渐流行了起来。资本也先后入场,海外各大电子烟品牌相继成立上市。

2014年,有人从美国带回来了一支“加特林134”电子烟,发在朋友圈后很多人开始询问购买链接,电子烟于是又以一种欧美潮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方式,再次进入了中国。

彼时,美国的电子烟渗透率已超过了10%,而中国还不足1%。据国盛证券,2019年美国电子烟渗透率已达到了32.4%,中国还只有1.2%。

与较低的渗透率不同的是,我国烟民数量超3亿,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烟民总数的30%。

此外,市场调研机构Verified Market Research称,全球电子烟市场将从2020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近740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总量、较低的市场渗透率和超高的烟民数量,这些数据无不透露着一个趋势:电子烟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可观,我国有可能是最大的电子烟产品潜在市场。

成熟的代工厂

除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国内还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

上文提到,2004年之后,电子烟在我国短暂的流行过一段时间,后面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了,但生产技术还是存在的。

欧美电子烟市场兴起后,大量代工单开始流回国内。根据纽约时报在2014年的统计显示——以深圳为核心的电子烟供应链为全球电子烟市场提供了超过3亿支大概90%的电子烟。形成了“中国制造,欧美消费”的市场格局。

多年的海外代工,使得国内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供应链经验,也让看到利润的资本纷纷入局。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39145家电子烟相关企业,同比增长30.27%。

整体来看,中国电子烟产业已经形成了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到中游电子烟设计制造商,以及下游销售企业的完整产业链条。

各大国产品牌也在这个时候相继崛起。

除了已经上市的悦刻电子烟母公司雾芯科技(RLX)、雾化电子烟代工龙头思摩尔国际(6969.HK)等,电子烟品牌“来烟”、LAMI徕米、魔灯盒子等新入局者也已经完成融资。

著名的香精制造品牌华宝国际(0336.HK)、中国波顿(3318.HK)也纷纷入局,成了炙手可热的电子烟概念股。波顿集团副总裁范敬宇还在今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对电子烟行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兴趣也越来越浓,波顿集团计划明年进行整体打包电子烟板块上市。公司的股价也随着电子烟概念水涨船高。

此外,比亚迪电子(0285.HK)也在上半年发出通知,宣布电子烟业务已经完成专利布局,产线进入试生产,还加入了电子烟行业委员会。

品牌的兴起、巨头的入局,似乎都在预示着,电子烟的春天要到了。

是春日还是凛冬?

虽然电子烟监管条例落地,确定不会被禁卖,未来也有望走向正规化发展,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表现出了隐隐的担忧,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门店的经销商们。

电子烟品牌打得最火热的时候,各路资本入场,鱼龙混杂。据说2018年左右,手持9万块钱,就可以成立自己的品牌,并在深圳找到代工厂贴牌生产。

如今,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电子烟产业链各环节均需取得相应许可证,生产企业扩产也需得到批准,现有产能较大的头部企业可能获益,一些中小品牌或许会在新的政策下被迫出局。

对于经销商来说,卖卷烟和卖电子烟最明显的不同就是牌照问题,即经营许可证。新规未明确之前,经销商也都在捂着钱包观望。如今靴子落地,管理办法明确从事电子烟生产、批发和零售业务的市场主体须相应取得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许可证。严格的监管下,一部分经销商或将离场转行。

监管趋严不利好中小公司,大企业的前路就是平坦的了吗?也并非如此。

就在修改决定发布之前,11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发文,明确表示:电子烟是有害的。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电子烟和传统卷烟都对身体有害;使用电子烟产生的“蒸汽”同样有危害身边人健康的可能;儿童或青少年使用电子烟所带来的风险极大;也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电子烟可以用于戒烟……

种种危害可以想见,我国不会像美国一样,将电子烟描述为前卫时尚的生活方式产品。管理办法也提出,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专门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电子烟产品销售网点。

青少年市场没有了,未来的缴税也有可能向卷烟烟草税靠拢。因电子烟无须缴纳消费税,此前相关企业税收负担率仅13%左右,相比67%左右的卷烟综合税费负担率差距甚大。税率的提升,对于能够存活下来的大企业来说,也会压缩一部分的利润空间。

此外,11月30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显示,电子烟国标(20171624-Q-456)状态已经变更为“征求意见”。

现在的电子烟并没有统一标准,很多品牌之间的烟弹不通用,只要吸食电子烟就会用到烟弹,作为回购率很高的一个产品,烟弹是品牌的主要营收渠道。未来标准的统一是趋势,若烟弹可以通用,这对于行业来说也会产生荡。

即便如此,天风证券还是乐观的认为,此次监管出台明确了雾化电子烟的监管主体和方向,后续还需等待具体细则落地,监管落地将有效推高行业门槛,集中度提升,利好行业上下游龙头企业

此次监管的靴子落地,是电子烟行业的春天要来,还是凛冬将至呢?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