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歌猛进的保险行业频频遇“冷”,正在上演空前的“离职潮”。这个鼎盛时期拥有900多万代理人的热门行业,短短一年里就出现断崖式下滑,不仅新单签约率大打折扣,更有超过百万的从业者“出走”。不少保险代理人坦然,保险越来越难卖,有时候收入都不够请客户吃饭的。众议之下,“卖保险不如送外卖”的声音不绝于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险代理人一直是我国保险业的主力销售人群。据中介监管信息披露,2020年我国登记在册的保代从业人员为971.2万,而到2021年上半年,登记人数直接跌至842.8万。即便不满一年的时间,保险代理人就骤减了130万余人。这不禁让人疑惑:我国保险业怎么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百万代理人消失呢?

一、兴起:人海战术抢占市场

随着保险业的兴起,保险代理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业队伍不断壮大。从家庭主妇、职场小白,到中产阶层,甚至企业高管、社会精英,都有保险代理人的身影。由于入行门槛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险代理人的行业,这使得保险代理人逐渐发展成为寿险公司的第一大渠道。

纵观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自1992年友邦保险率先开展代理人制度,其他保险公司纷纷效仿,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为抢占市场份额,各保险公司持续吸引代理人加入,从而提升销售业绩。

发展到2015年,取消保险代理人考试后,保险从业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根据申万宏源官方数据,从2015年到2019年,仅仅4年时间保险代理人数量近乎翻倍增长,达到了912万人的历史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数量上的优势,推动业务业绩的上涨。事实上,代理人机制通过“老带新”的模式逐渐建立起金字塔式的营销架构。这种所向披靡的拓客方式,给保险业创造了无数辉煌,也催生了万亿保费的规模。

二、发展:粗放营销难以为继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保险业的营销方式仍处于一种粗放式状态。对很多保险公司来说,与其说是招聘代理人,不如说是招客户。凡是有意向带来保单的,都有可能被发展到代理人的阵容。

大多数基层保险代理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执业。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专业能力不强,对产品解读不够专业。部分保险代理人断章取义,频频出现误导销售行为。

与此同时,随着全民保险意识增强,保险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一般基层保险代理人推销的产品则简单、单一,无法为客户量身定制保障方案,从而拉低保险“保障服务”的美誉度,造成社会认同感普遍不高。

久而久之,这种粗放式营销带来的问题愈发凸显。比如代理人队伍不稳定,长期存在大进大出的现象;比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比如拉熟人进圈、社会美誉度差等等。

这些顽疾一直饱受诟病,经过数十年的洗礼,年轻一代涉足保险业的激情正在消减。尤其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吸纳新人将更加困难。单纯依靠增加人力,通过数量提升销量的老路,其驱动力明显不足,未来走向也将越行越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探究:赚钱少的直接原因

早些年保险业因为门槛低、相对佣金高备受关注,不少人奔着高薪入职保险代理人队伍。事实上,随着人员“金字塔”式层级递增,保险代理人拿到手的平均工资并不多,拿到高薪的往往是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人士。对于普通代理人来说,他们的薪金并没有预期的高,而且收入和“保单”挂钩,极其不稳定。

通常来说,保险代理人平均工资为“底薪+佣金”式构成。其底薪微乎其微,收入主要来源于保险销售。有业绩自然能拿到一笔可观的佣金,若是不开单,卖不出去保险产品,代理人则赚不到一分钱。

而在金字塔的架构模式下,层级式利润分配,导致团队中高层人员获得过高的利益,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普通代理人几乎处在生存挣扎的状态。很多从底层做起的代理人为完成业绩,先是让自己买保险,接着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买保险。有时候还要自掏腰包进行感情维系,等到身边的人都开发完了,没了资源再无业绩,就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相比之下,外卖骑手等行业风生水起,对代理人产生更大吸引力。据公开招聘信息显示,美团外卖骑手的月薪多在5000—8000元。而且收入与付出成正比,跑多少单对应就会有多大的收益。而保险公司则可能“谈10单业务,成交1单就很好了”。

初入行阶段,保险代理人可能1个月、3个月、甚至一年半载不开单,这时保险业务也没有开展下去的必要。尤其近两年来,随着同业竞争、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人们对保险认识加深,理性需求逐渐提升。

加之疫情影响,“保险难卖”更在情理之中。诸多因素加速了保险行业的人员流失。人员冗杂,本就收入不高业绩又差,直接导致百万“离职潮”的到来,不少人转行做了外卖骑手。

四、破局:转型突围百家争鸣

庞大、飙升的代理人群体曾为保险企业披荆斩棘,赢得发展先机。但大量地推人员的涌入,在贡献保额贡献业绩的同时,也带来了险企的成本投入、负面影响。受经济大周期的制约,代理人展业开展困难、人员脱落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人海战术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家房企积极调整策略。

1.主动“清虚”,挤干水分

将考核重点转移到人力、产能上,摒弃传统人口论。主要考核代理人的活动能力、人均产能,同时结合客户满意度综合衡量,最终将大量“挂职”、业绩不达标的代理人淘汰出局。

2.提高门槛,优才培养

提高入职门槛,将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落到实处。重点培养优秀人才,培养代理人与客户匹配的专业能力。同时结合互联网+,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智能服务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团队试点,注重协作

多家险企将经纪人制度列入试点工程,着重提升团队整体服务能力。通过不断完善产品内容为其赋能,同时用业绩说话,调动主力业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总结:

无论是险企主动“清虚”,还是业务人员被迫“离岗”,百万级代理人消失已成事实。而随着代理人队伍进一步压实,最终留存的代理人还将继续触底。

这不仅让冲锋在前的代理人备受煎熬,也给统筹运维的掌舵者巨大压力,还触动广大投资者的敏感神经。未来保险代理人将何处何从,保险企业能否华丽转身呢?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