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要饭的手艺。叫花子出没在街头巷尾,一手拎饭碗,一手拿快板,表演得妙趣横生,下一顿饭自然有了着落。

这是传统观念里莲花落的形象。而今,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莲花落历经沉浮,焕发了新的生机。在抖音或快手,莲花落俘获了00后。唱得精彩,粉丝围观自然就有了,传统文化自然就传承下去了。

23岁的商丘市观堂镇小伙儿王金龙,在抖音表演莲花落圈粉123万。从他身上,或许能一窥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困境与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板是我的命根子,扔到地上我再捡”

豫东平原上的村庄,民风传统保守,莲花落被认为是庸俗的艺术、要饭的手艺,而表演者,则被视为流氓无赖。

当14岁的初中生王金龙偶然从收音机里听到山东菏泽著名艺人、莲花落传承人杨晓琼老师的莲花落唱段,瞬间着了迷。但当他一本正经地告诉父母自己要学莲花落时,面对父亲的火冒三丈,瞬间又泄了气。

“丢人现眼的玩意儿,你敢学这个,这个家你以后就别回来了!我们丢不起这人!”父亲脱下鞋子就朝王金龙扔去。

在当时的豫东农村,男孩子即使辍学学手艺,一般都是学汽修、水电之类,或者进厂打工。可是,彼时年少的王金龙对莲花落已然“着了魔”,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先斩后奏。在某天上午,他趁家人不在家,背起行囊,只身前往菏泽寻找杨晓琼老师。

10年前的鲁南乡下,土坯混着麦秸的老屋,夏天蚊蝇横飞,冬天老鼠乱窜。每天早上四点,王金龙就得起床练声。“夏天哪儿热去哪儿练,冬天哪儿冷去哪儿练。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一个人是不是对所选择的东西足够执着。”

提起那两年的学艺生涯,王金龙有着几丝怀念,“练功的苦,跟后来学完莲花落回到村里时人们的闲言碎语相比,不算个啥”。

16岁的王金龙学成归来,成了村里的“二流子”,他从街上走过,人还未走远,人们已在背后指点:“这个货,神经病,非得学点儿要饭的手艺。”打小疼爱王金龙的两个姐姐更是难以接受,总是把他的快板藏起来。后来在一次“批评教育”中,大姐一怒之下,把快板从二楼扔了下去……

第二天一大早,村南边,依然有个小伙子在打着快板唱着:“大姐二姐你别烦,苦练技术已三年。快板是我的命根子,扔到地上我再捡……”

“要想脱胎又换骨,人生路上别服输”

或许是命运使然,即便王金龙并不是为了要饭学的手艺,可终究没摆脱要饭的命运。17岁时,王金龙跟随一个戏班子到了山东莱芜,一唱就是两个月。数九寒冬,戏唱完了,老板却跑了,王金龙一分钱没有拿到。单薄的衣衫,阻挡不了刺骨的寒风,他不仅没有回家的路费,就连吃和住,都成了难题。无奈之下,王金龙只得拿起竹板,硬着头皮走到大街上要饭。

“没想到在莱芜,莲花落发挥了它在旧社会要饭的作用。”王金龙无奈地苦笑,“大冬天穿着单衣,带着感情到店铺前唱上一段,人家还是愿意施舍一些钱的。让我备受感动的是,一个摆摊卖青菜的老大娘,她那一堆菜都不值二十块钱,硬是塞给我二十块钱。”凭着要来的一百多元钱,王金龙买了一件棉袄和一张返回商丘的车票。

在莱芜要饭这事儿,着实让王金龙郁闷了好一阵子。如何把快被历史掩埋的莲花落让更多的人知晓接纳,成了王金龙思考的问题。跟着戏班子赶场子,十里八乡地唱,局限性太强了,他把目光瞄准了互联网,开始试着拍摄并上传自己唱莲花落的视频。

优酷上出现了时长40分钟的《王金龙要饭》的视频,3000万的浏览量让他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中央七套的《乡村大世界》也因此邀请他去表演莲花落。王金龙开始小有名气。

“这调调真上头,听了会上瘾”

2019年,山西太原的莲花落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一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如火如荼。

“这也意味着,能利用好这个平台的话,将有更多的人会通过短视频认识莲花落。”这让靠一条长视频小火了一把的王金龙有点儿兴奋。

要想重振莲花落,人和作品最重要。每个时代的莲花落都不一样,要想观众爱看,就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莲花落以前的唱词,唱的都是以前的人,以前的事儿,现在的年轻人不感兴趣。”于是王金龙先从唱词方面进行独立创作,身边人、身边事、社会不良风气都被他写进唱词。

“大冬天,天真寒,农村的媳妇儿真清闲,拿手机,连上网,没事儿就往床上躺,家务活,不想干……”揭露了农村某些小媳妇儿好吃懒做的现象;“再馋不吃下蛋鸡,再富不忘结发妻,再穷不卖看家狗……”唱出了为人处世简单的道理;“要想脱胎又换骨,人生路上别服输,不去奋斗不付出,哪能轻松地有收入,只要自己肯加油,今后才能少忧愁……”告诫人们努力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疫情期间,王金龙又写出《众志成城,加油商丘》等一批宣传抗疫的莲花落作品。

除了在内容上创新,王金龙又积极地在落花落的表现形式上摸索。以前的莲花落,快板配合清唱,听起来有些单调。于是他让幼师毕业的妻子利用电子琴代替快板给他进行卡点伴奏,中国传统乐器坠胡则变成了他手里自弹自唱的神器。王金龙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派“莲花落”,中西结合的曲艺,大量贴近生活的唱词,加上自己浑厚有力的唱腔,很快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

“这调调真上头,听了会上瘾。”“00后天天听这个还有救吗?”……这些都是抖音年轻网友们的留言。

“要让莲花落像一朵朵莲花一样遍布全国各地”

王金龙火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喜欢莲花落了。

“但是传统曲艺的没落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王金龙显得忧心忡忡,“虽然相声、二人转都是后来从莲花落分出去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们能那么火,靠的不就是不断创新吗?很多地方曲艺和时代脱节,很难受到人们的喜欢。”

缺少传承的后备力量,也是民间曲艺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一门艺术,不怀着敬畏之心,不是真心热爱,是很难学好、学精的。”王金龙无奈地笑道,“其实我们两口子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赚钱,跟其他娱乐网红相比,我俩的收入,也就是解决了一家人基本的生活问题。”现在的社会,民间曲艺是不能发家致富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王金龙喜出望外的是,2021年春节后,王金龙在演出的间隙,突然接到一个安徽的长途电话,称要拜师学艺。王金龙一时不知是喜是悲,回想自己远赴山东学艺的场景,历历在目,鼻子一酸,两行热泪涌了出来。

慢慢地,慕名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王金龙却很冷静:“只要想传承莲花落艺术的,不给学费我都收,而且我会毫无保留,非常开心地去教;要是想靠莲花落出名、发财的,一律免谈。”

“截至目前,我收徒将近三十人,有安徽的、山东的,也有云南的;年龄跨度也比较大,最小的18岁,最大的已经55岁,其中,还有九个女徒弟。”

当谈及准备招收多少徒弟的时候,王金龙满怀激情地说:“只要真心想学,我就收。来者不拒,上不封顶,越多越好,要让莲花落像一朵朵莲花一样遍布全国各地……”

王金龙一般采取网上授课,把水平相同的学员拉进一个微信群,定时发放教学的视频和音频,个别解决不了的问题私信联系。王金龙说,成功的原因只有两个,那就是坚持与创新。最开始,王金龙夫妇在直播间和粉丝互动。但近期,王金龙开始把一些老艺人带进直播间。“很多老艺人不会玩抖音,除了外出演出,没有展示的平台,我的粉丝比较多,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这些老艺人的知名度,而且根据分工和工作量,我也给老艺人付一部分报酬。”

王金龙(右一)夫妇和民间老艺人王记林在一起直播 记者 袁纪伟 摄

55岁的王记林从7岁开始学习坠胡,一直靠四处演出为生,生活很是清苦,又加上最近几年受疫情影响,王记林的生活无疑雪上加霜。在王金龙直播间一段时间后,王记林的收入稳中有升,而且在网上名气也越来越大。

“多亏了金龙,要不然我这干了一辈子的行当都快干不下去了……”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袁纪伟/文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