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海常近照

老人的证件大多丢失,仅存一枚近年纪念章

学用枪炮、护送伤员、用雪水洗脸……在战场上,他们没有退却。日前,记者随定陶区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滨河街道办事处,听张海常老人讲述了与抗美援朝有关的记忆。

在朝鲜学会用机枪和炮

“我以前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开始后,我随部队到了朝鲜,被分配到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2营机炮连,在那里学会了使用机枪和炮。”在张海常家的院门前,89岁高龄的老人坐在太阳下,打起精神,缓慢梳理着那段记忆。

“咱这边有好几种炮,有的是能一个人掂起来带着向前冲的;有的是小六轮炮,底下有个铁座;有的是榴弹炮,大一些。”张海常说。

张海常说,由于敌方有轰炸机,他和战友们白天不能行军,只能隐蔽在山林里。“我记得,敌人在一座山的一侧有个机场,最近的时候,我们跟这个机场只隔了一条路。我们在山坡这边,敌人在山坳那边。他们飞机一升起来,就开始巡逻、往下扔炮弹,我们要坚持隐蔽起来,不能乱跑,不能被敌人的飞机发现。”老人说。

战斗中紧急护送伤员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发现旁边正在作战的副排长不幸负伤,胳膊被炸伤,只有皮肉连着身体,原本铁骨铮铮的汉子嘴里喃喃着“疼”。情况紧急,张海常立即向连长报告。

“连长一看副排长受伤太严重,立刻安排我把副排长送去后方医院。可是我不认路,战斗打起来,到处都是枪炮声,我不知道怎么送伤员。连长说,路上那么多护送伤员的,你找人问问就行!”老人努力回忆着,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讲述着当时的情形。

张海常说:“我身上背着战斗用的东西,附近也找不来担架,半路上遇到奉命赶往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也来不及接收半路遇见的伤员。可是副排长真的疼,不能再等,我就一路打听着,连拖带背地把副排长送到了医院。”

把伤员安全送到医院安顿好后,张海常立刻准备离开,希望赶回部队,却被医护人员拉住。“他们告诉我,前方战斗打得那么激烈,我往回跑也找不到自己部队了。但我认为,我只是来送伤员的,现在都安顿好了,我不回去的话,那不成逃兵了?”几番交涉后,医护人员依然不同意他回部队,要求他战斗结束、打扫战场后再赶回去。两三天后,张海常一路打听着,跑步赶回部队向首长复命。

用雪水搓脸,习惯了饿肚子

老人的家人曾听他讲过,在朝鲜时,冬天很冷,他的战友们有很多人冻坏了耳朵和手,有的战士一开始不太懂,找到热水后用来洗冻僵的手和腿,想暖和一点,却导致冻伤更严重。张海常则直接用雪水搓手搓脸,这才没有彻底被冻伤,只是落下了冬天时长冻疮的病症。

“那时候在山里打仗,一开始还带了点干粮,每个人背着5样东西,比如燎豆、馍干、炒面,分别装在布袋子里背在身上。”老人一边说,一边比画着。

“是那种缝起来的布袋子,每种装一袋。干粮吃完、供应不上的时候,我们就饿着。打仗的时候,大家有时候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我从那时候就习惯了,直到现在,我一两天不吃饭的话也能撑得住,没啥事儿。”据张海常回忆,由于大多数时间在山区作战,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战士们很多时候并不与当地的老百姓打交道,更没办法向老百姓借粮食。

直到停战后,他才见到当地百姓的农家院子,只见小院里养着牛,百姓正支起大铁锅煮着食物。但在战争时期,这样白天生火煮饭的情形,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敢奢望。(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