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想到圣垛山一观法云寺塔了。明代进士李蓘云:“圣垛山名自昔闻,耸然不与众峰群。深藏翠壑千层雪,高挂晴天一片云。元始到今如削玉,巨灵何处可挥斤。我来登眺浑忘倦,遮莫西林下夕曛。”这诗句是颇有些诱惑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云寺塔又名圣垛寺塔,位于马山口镇三岔河村圣垛山南麓。利用双休日,邀好友去观法云寺塔。车停山下,沿山间小路安步而上。几里山路着实劳累,及至看到法云寺塔,欣喜之余便也忘了疲劳。这里位居深山,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古树参天,在松杉翠竹荡漾的林海之中,古塔显得俊秀壮观。

法云寺塔为七层八角棱锥状,据塔底外壁镶嵌的《重修法云禅寺石记》载,该塔重修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由此可知法云寺应建于明代以前。另据竖于塔前清代石碑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法云寺又得以重修,表明明清时期此寺佛事、香火兴盛。而与居住在塔旁的老者攀谈,得知清末至民国法云寺开始衰败,民国后期寺院全毁,仅存塔群。后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所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塔群内众多佛塔倒塌毁坏,仅存现今之一塔。从建筑特点上看,该塔为明代所建,塔身全部为青砖砌筑而成,造型简洁,比例适度,是一座庄严古朴的楼阁式密檐砖塔。通高23米,塔基周长18.4米,底座直径5.8米,塔身自下而上层层依次递降,一层最高,内有空间,面南置券门,人可入内,上为窟窿顶。二层至七层均为实垒不能攀登,从外表结构可以看出仅第一层与第二层密檐衔接处为木质斗拱,其余均为砖雕斗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云寺塔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虽历尽沧桑,但依然挺立保存完好,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建筑研究价值,2008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使我涉过辽远的岁月,对历史悠久的马山口镇更为敬重。

马山口东汉留名,唐初封镇,据清康熙《内乡县志》载:“马山在内乡东北五十里,与麦子山相接。世传汉光武帝(刘秀)初起兵徇地于此,得善马,故名。又青山、梅子、花北三河汇流于此,故名马山口。”马山口地处要塞,古称“咽喉商洛,脉络川陕”,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文物古迹较多。朱岗寨系仰韶文化遗址,镇北1公里有古汉城遗址,汉光武帝刘秀率兵经此,留有试剑石、点将台,并为冯异大将军修有庙宇和墓葬;三国时,曹操派夏侯惇镇守此地,防刘备从汉中突袭;唐王李世民、闯王李自成也曾拥兵达境,现有唐王寨、王场等历代遗迹;清时四大理学家之一王检心晚年息心讲学于云露山宝塔寨,死后葬于此。

马山口还曾以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而久负盛名,民谣“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吃牛肉,喝烧酒,大戏、故事样样有;药材行里有金钗,山货行里有猴头,买来布匹缝衣裳,买批铁锅下汉口,不枉一路多辛苦,不亏来到马山口。”就说明马山口昔日堪称一大古镇、重镇,这也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联。它系伏牛山南麓门户,为北通京津、南下湖广、西进秦晋、东达汉沪之要塞,虽系乡村集镇,但上连各大城市,具有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特点,历代承担着沟通各地物资交流的重任,在商贸往来中举足轻重,故在清末民初《中国袖珍地图》中有马山口而没有内乡县名,有“远省知马山口,而不知内乡县名”之说。

马山口的丰厚底蕴赋予了圣垛山灵气和法云寺塔神韵,流淌着千秋岁月的丰盈惠泽。深冬,就让倦怠的心留在这里,观古塔剪影,听竹林吟唱,一切都被凝结在质朴唯美、超然物外的永恒肃穆中......

(内乡县文广旅局 王国庆 编辑 尚航)

编辑:小存 审核: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