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指挥官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徐向前。很多军迷了解他的战例之后,封他为“军神”。他指挥的部队战若雷霆,进若锋矢,所向披靡。很多打仗的行家,都对徐向前的军事指挥非常佩服。

通过对其作战的详细了解,笔者觉得以下几点是他能在战场上封神的重要因素。

不顾个人安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在我军的军事指挥官中,确实有很多人都能做到,但即便如此,也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品质。《亮剑》中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部队的指挥官自己都怕死,仗还怎么打?

徐向前指挥战斗之时,经常带头冲锋陷阵,身上伤痕很多。其中,在黄安战役的时候,他就挂了彩。黄安战役是第三次反围剿中,第一次使用围点打援战术的战斗。

1931年11月,徐向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这时,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指挥军队进攻鄂豫皖红军。面对强敌,徐向前的对策是:兵围黄安,吸引援敌,野外聚歼。

黄安县城是敌人重点设防的据点,守敌约1万余人。红军快速扫清外围干扰,很快就围住了黄安。方面军总指挥部推进到离黄安县城东南仅5公里的地方。

黄安守敌的多次突围都被狠狠地打了回去,敌人的两次增援遭我猛击,也龟缩回巢。但第三次,因为敌人援军的“敢死队”突破了我前方阵地,被围困的守敌又蠢蠢欲动。

徐向前一听战报,立刻飞身上马,带领总部手枪营奔赴前沿山头,举起望远镜,观察敌情,子弹就在身边‘嗖嗖”地。

一会儿,徐向前镇定地放下望远镜,手一挥,果断地发出命令:“向敌人冲锋!”刹那间,冲锋号吹起,部队呐喊着从徐总身边冲过。这时,有人看见徐总身子忽然向右一歪,从右肩流出了鲜血,他受伤了。

但他毫不在意,坚定地大声说:“同志们,坚决把敌人打下去!”

战士们呼啦啦地冲向敌阵,举枪打,挥刀砍,敌人援军很快丢盔弃甲撤退了。黄安守敌成了瓮中之鳖。大部队之后一举拿下黄安。

虽然此战他受伤了,但是在之后,他又连续用围点打援进行了三次作战,其胆略把他的同学陈赓(当时在徐向前手下当师长)都吓一跳。

常能力挽狂澜

战争,既是双方军力的拼搏,又是指挥员的决心和意志的较量。徐向前在两军对垒中,素以敏锐、聪慧的眼光把握战局,审时度势。有多少次,在千钧一发之际,他准确地把舵,使部队战胜顽敌,转危为安。

第三次反围剿的后期,1932年三四月间,蒋介石调兵10万,从皖西向苏区发动新的“围剿”。

当时红军兵力不足3万。面对强敌,徐向前采取围点打援的方针:一面率红军主力东进,围困敌人重兵防守的军事要点苏家埠,诱使六安、霍山以及合肥、蚌埠方向之敌来援。一面部署打敌援兵。

果然,蒋介石见苏家埠被围,即命其靖系第7师师长厉武鼎指挥15个团2万余兵力前来增援解围。这一招,吓坏了张国焘,他力主撤围。

徐向前则认为敌援军虽多,但大都遭受过红军的打击,士气低落,又是远道而来的疲劳之师。我军以逸待劳,士气正旺,只要发挥野战、近战之长处,把敌人先头部队的锐气打下去,就能夺取全胜。

由于徐向前的坚持,苏家埠之战才未半途而废。

当时,敌第7师先头部队骄横十足,轻我锐进,冲过陡拔河。徐向前抓住战机,命令部队突然向敌人发起猛攻。顿时敌军大乱,仓惶后退,人踩马踏,落水中弹者无数。经10小时激战,2万多敌军全部覆灭,苏家埠之敌全部缴械投降。

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时,蒋介石大兵压境,前期在张国焘的盲目指挥下疲劳应敌,连战连败。

红军主力在徐向前的带领下,达到鄂陕边界的漫川关时。敌人凭险扼守,以5个师重点追堵,企图把我军合围在深山峡谷中。面对危局,张国焘主张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能突出多少算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一听,连连摇头说:这怎么呢?分散突围正中敌人下怀。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口地吃掉。无论如何也不能分散打游击,要想办法集中突围。接着,他亲自安排善于打硬仗的两个团,为全军开辟通道,一个反冲锋,在敌人的接合部撕开一个缺口,大部队冒着敌人的火力封锁,胜利地穿过了雄关隘道,脱离了险境。

成功保住这支部队之后,才有了后来川陕根据地的建成,才有了长征会师时的8万雄师。

擅长出奇制胜

指挥战争,贵在创新。徐向前创造的许多光辉战例,均体现出了他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雄才大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川陕苏区反“围攻”斗争中运用的“收紧阵地”战术,就是通观战局出奇兵的绝妙战法。

川陕根据地建立之初,四川军阀以三路纵队向我军发起全线进攻。徐向前采取.‘收紧阵地”的方针,主动放弃3座县城,示弱于敌。敌人以为红军“溃不成军”,轻我直进。徐向前指挥我军向敌左纵队开刀。

我军一方面在正面顶住敌人的进攻,一面悄悄地插入敌人侧后,将敌人13个团分割包围。左纵队遭到沉重打击,全线崩溃。中路和右路纵队慌忙回窜。徐向前率领部队迅猛追击,敌人狼狈逃跑,川军的三路围攻宣告败北,我军一举歼敌2.4万人。

在反六路围攻中,我军退却到根据地的后部纵横仅一二百里的万源地区与敌。

决战

当时,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阵前尸首一堆一堆的。有人主张兵退汉中,有人主张提前动用二线兵力,而徐向前则坚持:不退!一步也不退!二线主力要熬到最后,投入到总反攻中去。

当敌人的进攻到了强弩之末时,徐向前选定一处地势险要,敌人守备最薄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反攻突破,夜摸、夜战、夜袭,一举成功。我军攻河决,猛插猛进,大纵深迂回,分割歼敌,敌军纷纷逃命。

此战,我军毙敌8万余人。

敢于“硬碰硬”

在作战风格上,李先念这样评价徐向前“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敢于硬碰硬的作战风格,是徐向前打仗最大的特点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军史不熟悉的人,可能对李先念的功绩不太熟悉。这俩简单说一件事,1939年,李先念带了一个连重回鄂豫皖,到抗战时期已经形成一支五万多人的队伍。这么牛逼的人,公开说:“军事上是从徐向前那里学来的”!)

徐向前把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概括为:“狠、硬、快、猛、活”五个字,其中很强调“硬”,他要求部队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

解放战争中,徐向前指挥了著名的城市攻坚战一一临汾战役。

临汾,素有“卧牛城”之称,历来是座军事重镇,守敌2.5万人,为阎锡山所部精锐。我晋冀鲁豫部队是刘邓大军,陈谢大军走后,残留在山西的一点部队,只有四五万人。打临汾的时候,在扫清外围据点时,部队伤亡就很大,几乎无战胜敌人的希望。

当时就有人建议撤兵。徐向前坚决反对,他针对敌人采用“外强中干”的战法,调整兵力部署,加强了外围的战斗力量,采取“土行孙战术”,挖坑道接近城垣,从城下炸开缺口,大部队紧随攻入,与敌巷战,逐垒夺取,结果一夜之间就攻破了敌人吹嘘的“铜墙铁壁”,歼敌2. 4万。

徐向前当时用“伤亡大,胜利大,锻炼大”9个字来评价这个战役。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胜利”,立即向其他部队推广这次城市攻坚战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各地的大规模攻城战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徐向前不顾个人安危、常能力挽狂澜、敢于“硬碰硬”、擅长出奇制胜、善于因情而变的指挥才能,就是徐向前成为“军神”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