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在广州定居几十年,但是对广东粤剧还是不甚了解,只感觉粤剧的唱腔很优美、大气,但是具体唱词和内容还是听不明白,无意之中知道这么个好地方,就选择去了一次广州粤剧博物馆希望对广东粤剧能有所了解。

据介绍,粤剧艺术博物馆定址于荔湾区恩宁路以北、元和街以南、多宝坊以西地段,周边有八和会馆、泰华楼、宝庆大押、李小龙祖居等历史文物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走进荔湾区恩宁路这条街上,顿时有一种时代感,古朴的建筑比比皆是,该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周围环境优美,四处有清澈的小河环绕,馆内是岭南园林景观。

这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馆址所在的西关片区,历史上曾是粤剧活动的重要聚集地、粤剧名伶的聚居地。

走进园区内,映入眼帘的是具有南国特色的建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大型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非常气派!

粤剧艺术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选址所在的西关片区,历史上曾是粤剧活动的重要聚集地,粤剧名伶的聚居地。

此地曾有辉煌的园林文化,南汉离宫别苑、清代行商园林都曾建于此。粤剧艺术在西关地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受西关水乡、园林、茶楼文化的影响,其演艺空间延伸到园林、茶楼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这种种历史文化因素结合,这座博物馆的形式最佳选择指向“岭南传统园林”。

追求与粤剧艺术在精神内涵及园林建筑表现上的气韵相合,将建筑实体转化为园林空间,以求达成岭南两大文化标志跨越时空的当代对话。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长期以来“食在广州”民间谚语,使人导向于广州最大的特点-粤菜的文化。而其实除了美食的文化之外,广州还有很多属于岭南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了粤剧文化。

作为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粤剧”,则成为了南粤大地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在荔湾区的恩宁路,一座具有水乡风格,岭南特色的粤剧博物馆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粤剧艺术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纯木质结构建筑广福台由广东省非遗传承人何世良大师修建。

园内传统的岭南建筑和亭台楼阁,画舫连廊样样俱全。移步换景,在仿古建筑里面游走,恍如置身明清时代。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在广州高密度旧城中心以传统园林的营造以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园林式布局与原有城市肌理和谐相容,增加传统园林式博物馆的开放性与公众参与度,打造出广州旧城中心西关荔湾涌上重要的城市地标。

返璞归真,领略鱼鸟共乐、闻山水清音的真趣。粤剧艺术博物馆是浓缩的自然景观,把园林平面地展开就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畅游其中,时刻都能感受到粤剧艺术和岭南园林文化的精妙所在。

岭南文化的园林特色:边界上的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错落别院声歌、普天叹曲、梨园钟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畅曲六组院落空间。

小院之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合院中又布置小庭院,形成园林套园林的园中园格局。

三雕二塑一嵌

博物馆内设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以及粤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等。园林景区由岭南仿古建筑群沿十字轴骨架排布。边界上的建筑采用合院式布局,错落别院声歌、普天叹曲、梨园钟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畅曲六组院落空间。

小院之间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合院中又布置小庭院。以传统建筑工艺、技法的“三雕二塑一嵌” (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嵌瓷)为装饰亮点。宽檐廊,青瓦顶,压瓦砖,翘正脊,花玻窗,砖雕窗,灰塑门,其中灰塑和砖雕最具岭南味。浮华与精致,都微缩在时间堆积的方寸之间。

粤剧艺术博物馆于2016年对外开放,圆满地融合了现代造园技术与古典匠心传承,拿下了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

粤剧是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粤剧源自南戏,源流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其唱腔属皮黄系统板腔体。

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 。由于广府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的发展也受到汉剧、徽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取各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南国红豆”的由来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著名的诗人王维写了一首《相思》的诗,是这样描写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开始把粤剧比作“南国红豆”。

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薛觉先、罗品超、红线女

薛觉先:(1904年4月7日——1956年10月31日),广东省顺德人。曾习京剧,取其所长,以丰富粤剧艺术,并不断创新,在净化舞台,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剧场陋习,培养后辈等,贡献很大。薛觉先以文武生见长,又能反串女脚、兼演红生,人称“万能老倌”。代表剧目有《胡不归》等。

罗品超(1911年—2010年7月15日),祖籍广东南海县南庄龙畔村头,著名粤剧文武生。自小酷爱粤剧的他12岁就入行。在3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他曾加入八和会馆。他先后主演过许多剧目,如传统戏《荆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长期积累了大量首演剧目,塑造了一批批性格迥异、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 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粤剧艺术博物馆除了进一步面向公众讲述粤剧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深挖藏品背后的故事,还通过策划举办展览、活动,吸引市民游客,推动粤剧艺术传承发扬。

不光要通过舞台艺术表演的形式,还要通过博物馆展出的方式讲好粤剧背后的故事,通过定期举办课程,促进粤剧薪火传承。

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具有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寻找、解读它们所蕴含的粤剧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对千余件粤剧粤曲黑胶唱片进行了整理、研究,挖掘、提炼出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事项,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很多粤剧的行当、唱腔、道具,让人感觉非常震撼。

粤剧戏服的特点

传统粤剧服装以明清两朝的服装款式为基础,有些又吸收了唐宋的服装样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受到昆剧、京剧等其他剧种的影响,形成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可舞性、程式化的特点。旧时的粤剧戏班属于民间组织,不停地游走江湖,巡回演出。为了方便存放、运输、节省开支,把戏服分类存放在十几个衣箱中,同一套服装往往要在不同的剧目多次使用。粤剧服装款式具有通用性,不同年代的相似角色可以穿同一套戏服,但色彩和图案却不能穿错。

粤剧服装的色彩、图案均有象征意义,带有中国传统服装制度化的特点,显示出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

小贴士:

交通:乘坐地铁1号线至黄沙站下车,步行651米,即可到达

门票:免费开放。免费开放,需提前通过官方微信预约,每日16点停止预约次日参观门票。

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09:00-16: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二-周日)

景点位置: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