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刘楒睿

视频剪辑 彭婉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河北邯郸一水域8天时间3名救援队员落水遇难,救援队:执行的是同一搜救任务

12月1日下午,河北邯郸魏县蓝天救援队在漳河水域进行救援行动时,2名救援人员落水遇难。此前,11月23日,邯郸大名蓝天救援队在当地漳河桥执行救援任务时,一名队员落水后遇难(极目新闻此前报道)。12月2日,极目新闻记者从大名蓝天救援队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此次魏县蓝天救援队参与的救援行动,就是此前大名蓝天救援队执行的搜救打捞落水渔民的任务。

12月1日,河北邯郸蓝天救援队在魏县漳河水域进行救援行动时,进入滚水坝,有救援人员落水。2日,极目新闻记者从邯郸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本次救援行动,有2名魏县蓝天救援队的救援人员不幸遇难,目前魏县当地正在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11月23日,大名蓝天救援队在漳河大名段执行义务搜救打捞任务时,救生艇马达被河中不明异物缠绕失去动力,发生侧翻,导致艇上5名救援队员跌入水中。其中一名救援队员梁振锋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失联,两天后在落水点下游400米处发现,已经不幸遇难。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两次出事的地点位于同一条河流,事发地约15公里的距离。

2日下午3时许,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上大名蓝天救援队,救援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此次魏县蓝天救援队参与的救援行动,就是此前大名蓝天救援队执行的搜救打捞落水渔民的任务。

也就是说,本次义务搜救打捞任务,已造成3名蓝天救援队队员死亡。

延伸阅读:

邯郸救援队遇难者儿子发声:父亲身体素质一般,不知其平时培训内容

12月1日下午,河北邯郸蓝天救援队在魏县漳河水域进行打捞救援时,两艘橡皮艇发生侧翻,多人落水。事发后当地多部门赶往处置,2名蓝天救援队队员被送医,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极目新闻此前报道)。

事发视频截图

12月2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上遇难队员之一武海义的儿子武先生。他表示,现在父亲的遗体已运送至殡仪馆,家人也正在过去的路上。

武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父亲今年四十多岁,是去年刚加入广平县蓝天救援队,平时在小区地下车库经营一家维修铺,帮小区居民维修家电等。据他所知,此次出任务时,魏县蓝天救援队人手不够,就向广平县求助,父亲作为广平县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出发前往魏县。2日凌晨4时,武先生的母亲收到通知,得知丈夫在医院抢救,自己则是6时接到家人的电话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父亲的身体素质一般,却是一个特别正能量的人,为此加入了蓝天救援队。我平时在石家庄上学,听父亲提起入队后偶尔参加过救援培训。但是培训内容是什么,如何培训的?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家属也有疑问,此次救援前培训是否到位?救援硬件设备是否达标?如果事前准备不到位,救援队仍需去救援,谁来为家属负责?”武先生说。

专家解读“救援队8天3人遇难”:训练缺乏装备不精,穿的疑是训练马甲而非救生衣

8天时间,河北邯郸一水域接连发生两起救援艇侧翻事故,共造成3名民间救援人员不幸遇难。而这两拨搜救人员,执行的都是同一起搜救任务。

悲剧的背后,暴露出一些民间救援队准入门槛低、风险防控薄弱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者文章

对此,有资深救援专家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救援不能仅靠一腔热血,装备、技术、团队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民间救援队伍应量力而行,科学救援。”此外,还有学者曾撰文指出,制定民间应急救援队伍能力评定的团体标准迫在眉睫。

“一些民间救援队缺乏专业训练”

12月1日,河北邯郸的蓝天救援队在魏县漳河水域执行搜救打捞任务时,在滚水坝附近出现两艇侧翻事故,有7名救援队员落水,造成2名队员不幸遇难。这是近日来邯郸市蓝天救援队第二次出现救援队员落水事件,11月23日的那起侧翻事故造成1人不幸遇难。极目新闻记者2日采访了解到,两次落水事故是为执行同一搜寻打捞任务。

据蓝天救援官网介绍,“蓝天救援队”是中国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成立于2007年。蓝天救援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成立品牌授权的救援队,全国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超过5万余名,其中有超过1万名志愿者经过了专业的救援培训与认证,可随时待命应对各种紧急救援。蓝天救援队成立以来,参与了2007年以后国内所有大型灾害的救援工作,每年救援案例超过1000起。

对于接连发生的两起蓝天救援队员因搜救作业遇难事故,国内一名资深水域救援专家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两次的打捞任务难度并不大,但两次打捞作业造成了3名救援人员遇难,实属不幸。在该专家看来,两起悲剧的背后,暴露出一些民间救援队伍不够专业的问题。

“首先,这些民间救援人员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上述专家说,“打一个比方,一直在普通公路上开车的司机,突然来到赛车场上,肯定是不行的。平时,他们可能都是在普通河道里搜救,现在在滚水坝和激流中作业,不一定具备这种应对能力。视频中,两条救援艇都被困在滚水坝上,说明艇上的人都没有应对这种情况的经验。”

该专家认为,邯郸蓝天救援队员所携带的装备也不够专业。“从视频中来看,他们穿着的应该是蓝天救援队的训练马甲,理论上讲都不能称之为救生衣,虽然它有一定的浮力,但不能抵抗激流。从报道来看,此次事故有两艇侧翻,7名救援队员落水,如果一条艇装了4个人的话,在激流中操控性必然会差很多。”此外,该专家还认为,这两次救援的应急预案可能准备不充分,或者存在指挥协调不到位的问题。

2020年,蓝天救援队创始人张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我们团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始终没有注册成功全国性组织。各地队伍都是独立法人单位,而且因为政策不一,各地队伍有民办非企业单位、协会等注册形态,挂靠的主管单位也大不相同。总之,由于我们的体系比较松散,各队伍的素质及能力良莠不齐,蓝天救援在全国推行统一化、专业化的标准要困难很多。”

应制定民间救援队伍能力评定标准

民间救援组织,因为机动灵活、贴近基层,在突发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逐渐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民间应急救援快速发展,但其救援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有学者3年前就曾撰文表示,制定民间应急救援队伍能力评定的团体标准迫在眉睫。

该学者指出,首先要制定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基本技能及其能力评定标准。对于任何应急救援队伍而言,其最根本的基本技能就是自救、自保能力。应急救援是一项时间限制性极强的技术活。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入救援现场,往往会陷入“救人不成反受困”的窘境,给救援工作带来更大负担。

其次,是整体能力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评定。应急救援过程中既需要高超的单兵技术以解决困境于水火之中,也需要对于现场危险性的前瞻性即时评价。而后者往往是多种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总合,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评价。

最后,是地方特色与信息沟通。民间应急救援队伍的行政指导的隶属关系应该是当地的基层政府,其应急救援任务与科目设置必然要与当地的社会构成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保证信息沟通长期顺畅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业务指导和能力训练。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应当鼓励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向着常态化、固定化的方向发展。

上述学者还呼吁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指挥员、战斗员携手共进,填补和完善相关的管理规定与标准化文件,规范行为、建章立制。

“救援不能仅靠一腔热血,救援一定是需要基础的。装备、技术、团队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上述资深水域救援专家还提醒民间救援团队,应保持敬畏,量力而行,科学救援。

2日下午,邯郸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两起搜救打捞作业都是民间救援组织自发的公益行动,目前正由魏县当地政府处理后续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