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其实也是在释放对感染者的一种善意或补偿。

12月2日,在发现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哈尔滨疫情工作指挥部发布官方公告,其中一条内容引发广泛争议。根据公告,对主动进行核酸检测以及自觉身体不适,主动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说明情况,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人员,经核实后奖励1万元。

地方政府的初衷其实不难理解。疫情防控经验早就证明,越早发现感染者,就能越早阻断传播链条,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防控成本。所以,预感自己可能有风险的市民及时主动去做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因为没感染去检测也会有些折腾,以及一些地方发生过的敌视甚至网暴感染者案例等,让普通人多少会产生一些畏惧情绪,或者至少是侥幸心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去检测。而这样的集体心态,可能会给防控留下隐患。现在哈尔滨官方出台的奖励政策,显然也是希望用“实惠”的办法,减少拖延逃避的现象。如果一万元奖励能够减少一次传播扩散,哪怕就是从经济成本考虑,也还是合算的。

当然,网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梳理质疑的主要理由,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会不会导致少数人更加放松警惕,甚至主动靠近风险,反正感染了还能得1万元奖励。其二,在理念上,奖励应该是和值得推崇的“德性”挂钩,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超越社会平均道德水位之上的表现,才应该被奖励,比如见义勇为等。而感染病毒主动去检测,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人”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还要奖励呢?

这些质疑并非全无道理,不过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还是显得略微苛刻。首先,对于奖励可能变鼓励的质疑,是夸大了人性的风险。人都是会计算付出和回报的,有多少人会为了这1万元而故意感染病毒呢?拿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拿周边所有人的生活秩序去冒险,这个代价远不止1万元,正常人都能算明白这个账。何况,也不是谁想感染,就能感染上的。

其次,如果仅从“德性”角度考虑,奖励主动检测的理由确实不太充分。可是如果宽泛一点看,物质奖励其实也是在释放对感染者的一种善意或补偿。通过对主动检测人员的奖励,等于是告诉社会,感染病毒的人并不是“坏人”,他们自身是受害者,而及时检测降低了整个社会的风险。如果奖励有助于扭转社会还普遍存在的对感染者的敌意情绪,那这点投入也是物超所值。

从哈尔滨乃至国内整体疫情形势来看,符合主动去检测、且结果为阳性的人数其实并不多。在“动态清零”的大方向下,该奖励政策最终也未必能奖励多少人,更多可能就是一种价值传达和社会动员。如果有助于社会减少对病毒感染者的敌视,有助于个体减少顾虑积极配合检测,那这个奖励政策整体还是利多弊少。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守一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