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曼罗兰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其实在文学里也一样,看清了 文字本身的颜色 ,就一直往前游好了,一直游到海水变成你看清的颜色

这一次我们邀请的纪录片种草官,是演员李晓川。

这次他推荐这部纪录片,我们一点都 不觉得意外

毕竟,在影片刚上映时,晓川就已经关注到咯。

他在推荐语里写道:

导演和诗人,电影和文学,

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温柔月光。

海水变蓝,月色温柔,也正是最美的此时此刻。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丨2021

(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如此诗情画意的句子,出自贾樟柯镜头前的余华。

他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那时候,看见大海是黄色的,可课本上的知识却告诉他:大海是蓝色的。

有一天,他就想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你中不中意文学,喜不喜欢阅读,或多或少一定听说过余华的名字。

不止是他,《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聚焦的作家,都是经过导演贾樟柯精心挑选的——

有著作有声名,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 自己的「故土」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烽和他的贾家庄,贾平凹和他的商州,梁鸿和她的梁庄,还有余华和他的海盐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这四代作家的 「讲述」 为主线,借由他们的乡村记忆, 最后拼凑出中国在不断变革中的状貌 。

贾樟柯称这部纪录片为 「交响乐」 ——

18个章节交汇,时间跨越了四个不同年代,空间也从内陆迈向海岸。

出生于上世纪50、60和70年代的贾平凹、余华、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

而影片最先介绍的,是陕西籍作家马烽

他出生于1922年,于2004年去世。女儿的回忆,为我们还原了他来自乡村又回归乡村的过往

影片还采访了曾与马烽一同工作的贾家庄村民,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他们以缓慢的语调,回顾了马烽带领贾家庄大变样的惊心动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并没有浩浩荡荡地铺陈每一位作家的人生,只是摘撷了他们私人化的乡村记忆。

记忆其实很琐碎,却星星点点拼凑起一个我们熟悉的作家 并不熟悉 的另一面。

比如余华,他聊起儿时住在医院太平间附近的经历,自己先乐了起来。 牙医出身的他,从小热爱文学。

那时候借来的书总是缺头少尾,他便每晚躺在床上给故事设想结局。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自己从头到尾书写一个个奇妙故事

比如梁鸿,她的讲述带着泪。每次提及母亲的病父亲的名声,还有家庭纷争给大姐带来的巨大压力,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再比如贾平凹,他在大学时就发表了22篇文章——什么都写,革命故事、散文、诗歌、小说,就连快板演唱都写,自称 「文学流寇」 。

80年代初,他重回家乡村镇调研采风时,因为感冒到小诊所看病,只用开水消毒的针头让他感染了乙肝

也正是这个痛苦的时期,他写了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 立足家乡商洛,看自己,看中国,也看这个世界。

不同于人物传记式的记录,影片里还藏着太多个体历程的细节,比如喜欢什么书画过什么画,都不是恢弘的主题,也不是灿烂无比的经历。

“这些讲述最打动我的,是无论什么社会背景,人们都要经历相同的问题,例如吃饭、恋爱、生病等。” 贾樟柯说。

无论如今是多么负有盛名的大作家,他们有着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的吃饭、恋爱、生病等琐碎日常,还有 时代变迁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故土带不走的恩怨亲情。

影片最初的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起源于 「吕梁文学季」 。

这个由贾樟柯凭着自己的名声跟人脉办起来的文学季,就落于山西吕梁贾家庄

贾家庄,在中国文学的浪潮里,是一个小小的孤岛。

在这里,生机勃勃的文艺活力,与黄河、窑洞、废弃工厂混杂在一起,形成奇妙的文化氛围

也是在这里, 我们熟悉的作家逐一留下惊鸿一瞥 。

谈及拍摄初衷,贾樟柯直言:“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对那些用笔为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最新消息的作家心存敬意。”

而影片最终选择的的四位作家,都与乡村、与大地拥有深刻关联。

文学,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契机。

但无论是单个作家的故事还是五代人的接续故事,共同的主题都恰好是影片的片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余华的叙述中,「海水变蓝」象征着更美好的所在。一直游下去,是因为坚信这种浪漫瑰丽的想象终有一日能够落地。

无独有偶,整个拍摄过程,也是一直走到海水变蓝——

山西汾阳到河南,从陕西去往浙江海盐,从内陆一步步走到沿海

贾樟柯拍着我们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遭遇的一些困境,甚至是一些困惑

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的他们,是如何应对如何从中走出来并超越这一切,最终走到理想境界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2020年首次亮相时,惊艳众人。

尤其是预告海报,一支钢笔犹如灯塔,矗立在层叠的波澜间,射出的一束光照亮暗黑世界的一隅。

仿佛一种静默而无声的宣告,文字的力量被凸显。

影片还入围了2020年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

可是在前不久国内中秋档上映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经历了滑铁卢,豆瓣评分更是一跌再跌。

电影首映式后,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在现场问了贾樟柯一个问题:

你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而这也成为了大部分观众的疑问。

你可以从影片中,轻易地辨认出一些 关键词 :

作家,乡村,文学,命运,父辈,家庭……

但这些词汇 一闪而过 ,每一个都略有涉及,每一个又都被粗略地掠过——

它们 仿佛碎片 ,而贾樟柯似乎没能找到合适的抓手,能够将所有片段兜起来

甚至在结构上,18个章节也没能串联起四位作家的「口述历史」

而每当一个篇章结束,固定出现的诗歌、金句朗诵,也是 褒贬不一 。

有人觉得,这拉近了人们与文学的距离,让文学真正走进了我们的日常

也有人觉得,忽然转换的朗诵,怼脸的拍摄,略有表演之嫌,而且也有点突兀、有点尬……

不过话说回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倒是很美。

作为纪录片,粗粝的写实带着细腻的电影质感, 每一帧画面都泛出温柔的色泽。

所有人物都因此拥有了真实的触角扎扎实实地站在土地上。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影像也沿袭了导演贾樟柯一贯的质感, 细节打磨 很是用心。

即便只是一家人围桌而坐、包饺子的场景,也见证了 平凡人的生活美学 。

光线的捕捉镜头语言的转换,都令这部纪录片 带有温度 。

电影最终在余华对于 「海水变蓝」 的感慨中结尾。

从头至尾,《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没有一句旁白与解说

为什么要一直游下去?

倘若海水没有变蓝,要怎么办?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但贾樟柯希望的或许是, 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正片观看来扫我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112分钟丨2020年)

Presented by

稻来纪录片实验室 × 微博纪录片

作者:稻来君
排版:风味君
头图:《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图片来自《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及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请联络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