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生,1968年初中毕业,在上海出生长大。曾在东北龙水大队定居四年半。直到被推荐上大学,他才离开了黑土地和第二故乡,这让他忧心忡忡,怀旧不已。1969年4月11日下午,杨普生和8名上海知青在公社知青点吃午饭,乘坐龙水大队的两辆牛车,来到东北边陲的龙水大队。他们是第二批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早在上个月初,就有16名来自上海的知青来到龙水大队插队,分为龙水一队和龙水二队。杨浦学员来到龙水大队,直接分配到龙水三队。他们五男四女九个知青住在队部大院东侧的三间草房里,并成立了知青集体户。杨浦学生当选为知青集体户主。

队部大院的东厢房三间,原来是生产队的仓库。在两年前的水利建设中,曾在其他公社生活过的农民工来做志愿者。三个房间里有两家火炕店,厨房在中间。火炕灶还完好,只是两个灶上的铁锅不见了。他们到达杨浦之前,三队的李队长在公社供销社买了两个铁锅。锅盖是李队长的父亲李木匠用木头做的。

刚到杨浦的时候,他们不习惯东北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坚硬的土坯睡平台上睡不着,吃不到高粱米粥,吃了玉米饼和酸白菜后胃都泛酸了。除了这些,做饭在康还是个大问题。这些上海来的知青虽然十六七岁了,但是没人会做饭。

李队长见知青不会做饭,就让妻子教杨浦的学生做饭,放火烧康。这四个受过教育的女孩都很聪明。不出几天,他们大概就学会了糊饼、煮渣粥、切咸菜。

知青虽然会自己做饭,但李阿姨(李队长的妻子)还是有点放心不下。她有时间的时候会去看一看。如果她没有时间,她会让大女儿李东玲帮知青烧火做饭。李东玲十七岁,读了好几年书。报纸杂志上70%或80%的字他都能认识,大概意思他也知道。

她读了很多关于知青的书。每次去集体户帮知青准备饭菜,她都会在那里看一会儿书。杨普生见李东玲爱读书,就把从上海带来的书和他的小语文词典借给了她。

过了一会儿,李东玲和知青们互相熟悉了起来。看到四个女知青主动承担起了烧火做饭的任务,杨浦学生和男知青承担起了挑水劈柴的重任,洗碗磨菜也由男知青承担。

在生活上安顿下来,熟悉了村里的周围环境后,李队长带领知青到村南的山上砍了三天的火柴,用队里的牛车拉到知青住的地方,又带领知青到公社供销社添置了一些必备的农具。知青们也购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然后开始准备春耕生产。让知青干农活,真像赶鸭子上架,知青干农活,甚至比鸭子还笨。

李队长见知青不会拉车,不会挑担子,甚至不会使用农具,就耐心地教他们。社员一次挑满两筐杂肥时,李队长让知青挑两筐半。如果他们不能驱动轴,让他们拉绳子。

经过一次春耕播种,知青们逐渐掌握了劳动要领,也使用了农具。农村的生活单调,农忙的时候特别累,农闲的时候闲着也不舒服。

第一次秋收结束后,虽然成员们也每天工作,实际上,他们只是游手好闲

杨普生看到李东玲非常喜欢读书和学习。当时全大队80%的成员都是文盲。他想办一所农民夜校。他想教成员们读书写字。听了杨普生的提议后,李东陵双手赞同。她说要先把三个年轻成员组织起来,教大家认字数数,让大家都能来。

第二天下午快结束的时候,李东玲给大家讲了杨浦办农民夜校的想法。11名年轻的男女成员立即报名参加了这项研究,两名年长的成员说他们会去看看。当晚,几名年轻的男团员和一名女团员来到知青居住的地方。

当时没有黑板也没有粉笔,暂时没有办法给大家统一上课。杨普生在日记里撕下了几张纸,每张纸上写着几个汉字和数字,还有一张纸让每个成员跟在他后面读。每一个汉字和数字都被杨浦的学生教了很多遍,成员们被要求读给他听,直到每个成员都学会为止。

杨浦还要求成员晚上回家,把新学的汉字和数字填在纸上。为了让成员们学习识字和算术,九位上海知青赠送了笔记本和笔。杨普生和李东玲也去公社供销社买了一些铅笔和纸和一盒粉笔。

转眼三年过去了。三年间,上海知青逐渐适应了东北的寒冷和农村的生活生产。他们都成为了合格的会员。村民们称赞上海知青能干,说他们可以用锄头干活,可以做有指针的老师。

在这三年的交往中,李东玲和杨普生彼此之间发展出了深厚的感情,就像兄妹和爱情一样,奇妙得无法用语言表达。去年,一些成员撮合李东玲和杨浦的学生。李东玲总是笑着说,我是农村姑娘,我怎么敢爬到上海知青呢?其实从外表上来说,安安玲真的很可爱很漂亮。

在龙水大队,她是杨普生的最佳搭配。杨普生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李东玲,但是他父母的态度很明确,而且结婚对象一定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这个条件成了杨普生和李东陵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杨普生真的是左右为难。1972年底,杨浦回到上海探亲。他和父母在一起呆了一个多月,第一个月15日后回到龙水大队。

在上海期间,杨浦向父母讲述了他和李东玲的关系。他父母态度坚决,坚决反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浦的同学们依旧利用晚饭后的时间,教社员们读书计算,还经常给社员们读一些报纸,讲上海的生活故事,讲科学的种田知识。由于杨普生的勤奋努力,三队的年轻队员都是有文化的,很多年纪大的队员都学会了很多单词,在外面学到了很多东西。

尤其是李东玲,学的知识最多,看报特别流利,写作和计算都得心应手。正因如此,杨浦产生了全公社的模范知青,并到县上参加实践学习讲座,受到县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1973年秋天,杨普生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名额是县里指名让公社落实给杨浦生的。之前有一名高中毕业生被推荐上了大学,一名初中生应征入伍,杨浦生是第三个离开龙水大队的。

离开龙水大队的头一天晚上,杨浦生和李冬凌来到了村子南边的公路边,他俩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哭够了,杨浦生哽咽着说:“冬凌,你亲我一下吧,我明天就走了。”

“浦生哥,我妈说了,女孩子一辈子只能亲一个男人。”李冬凌说完,在杨浦生脸上亲了一口。

那一刻,杨浦生搂着李冬凌再一次失声痛哭。哭够了,他在李冬凌脸上一阵狂吻……第二天一早,李队长赶着队里的牛车,一直把杨浦生送到公社汽车站,一同送别的还有两名女知青一名男知青和李冬凌。

看着李冬凌哭红的眼睛,杨浦生心里像刀扎一样难受。回到上海不久,杨浦生就给李冬凌来信了,他说:冬凌,你等着我,大学毕业我就来娶你。

杨浦生离开龙水大队后,村里就有人为李冬凌介绍对象,可她说啥也不去相看。李队长看女儿不去相看对象,就对她说:“浦生上了大学,人家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咱高攀不上。”

可不管父母怎样劝解,李冬凌就是不去相亲。她也觉得父母的话很有道理,可她还抱着一丝希望。

转眼就到了1976年的夏天,在龙水大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都陆续离开了龙水大队,只有一人被招为小学老师,去公社驻地的一所学校当了教书先生。从夏天到秋天,一连好几个月也没收到杨浦生的来信,李冬凌知道杨浦生不会兑现他的承诺了。

其实,对这事,李冬凌也没抱多大希望,只是她不甘心。中秋节前一天,李冬凌接到了最后离开龙水大队的那位女知青的来信,她说杨浦生的父母坚决反对杨浦生娶农村女孩,杨浦生一气之下差点寻了短见。

那位女知青的意思是让李冬凌忘了杨浦生,赶紧嫁人吧。李冬凌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她没有太难过,当年年末就嫁给了村支书的瘸腿儿子。

在当时,25岁的农村女孩早就结婚生子了,像这个年龄的女人再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男人,已经不可能了。得知李冬凌嫁给了一个瘸子,杨浦生难受的一个劲用拳头锤打自己的脑袋,这明明是自己害了人家李冬凌啊!之后的日子里,杨浦生心里一天也没安生过,他一直在自责在内疚。

后来在父母的逼迫下,杨浦生娶了他邻居家一个叫戴玉的女孩。戴玉长的很文静,也通情达理,两个人就这样不咸不淡地开始了新婚生活。

为了表达对李冬凌的歉意和报答李队长一家曾经对自己的照顾和关爱,杨浦生多次给李队长寄钱寄物。每次李队长都回信,都表示感谢,并希望杨浦生今后不要寄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秋天,曾经在龙水大队三队插队落户的知青们一起回到了第二故乡,看望了村里的乡亲们。杨浦生和他家属也一起来到了龙水大队,他原本是不想来的,是他的爱人逼着他来的。

杨浦生的爱人知道杨浦生在插队落户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她也知道杨浦生一直不快乐的原因。当看到头发苍白、面容憔悴的李冬凌时,杨浦生泪流满面,羞愧难当。

杨浦生的爱人上前拉住李冬凌的手说:“冬凌姐,对不起!我替浦生给你道歉。”“哎呀,道什么歉,这事都已经是过去了,我现在生活的也不差,孩子们也都出息了。”

李冬凌说完,上前拥抱了杨浦生的爱人一下,又把手伸向了杨浦生。杨浦生赶忙擦掉脸上的眼泪,双手握住了李冬凌的手。

半个世纪的愧疚和恩怨,就这样冰释前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