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罗湖发改委发布《深圳市罗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0亿元,力争达到3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在回顾“十三五”发展问题时称:中心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综合发展动力不强。随着深圳发展重心逐渐向福田、南山、宝安等西部地区转移,罗湖作为中心城区吸引力、辐射力、竞争力不断降低,综合服务功能削弱,市级重大战略交通通道、综合性文化设施落位较少。与此同时,两组数据引起深圳梦的关注:根据四经普数据,2018年罗湖就业人口与实际居住人口比为0.78:1,远低于福田1.7:1和南山1.27:1。GDP占全市比重由2016年9.7%下降到2020年8.5%。2020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6万人,罗湖区仅有461人,占比仅为2.89%;产业结构高度服务化,第三产业占比超过90%,远高于深圳60%、香港80%占比,经济韧性不足。随着罗湖十四五《规划》,以及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推进,意味着未来五年,罗湖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会加快,将重回深港都会中心!>>

此外,社会民生短板突出,民生服务质量仍需提高;城区承载力矛盾凸显等问题都在十四五规划有所回应。

罗湖提出2025年发展目标:

到2025年,“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核心功能显著提升,形成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规划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路径实现新突破。建设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金融商贸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重点推进蔡屋围-深圳火车站-东门片区、笋岗-清水河片区、新秀-莲塘片区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产业发展目标更加明显: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专业服务业集聚区。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远景目标:

到2035年,“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强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全面彰显,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全球标杆城市中心城区水平,规则衔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内外循环链接地、安全发展支撑地核心功能全面升级,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新征程中勇当先锋,建成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罗湖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面貌: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突出存量优化、增量优质、流量增效原则,高标准统筹推进“四大千亿”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超前布局确保城区长远发展的生命线系统,加快重塑战略通道交通骨架,全面提升城区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智慧未来的中央活力区。

主要从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清水河-笋岗科技创新服务区;大望梧桐中央生态区;笔架山河沿线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湖贝-蔡屋围活力商业区;大东门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和做优做强都市核心区方面重构城区空间功能品质。

做强都市核心区中提出:强化中心城区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区域产业链提升”计划,立足罗湖产业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积极与福田、盐田等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与周边区域协同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与福田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新兴金融集聚区,充分利用福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技术研发优势,协同构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应用和实验基地,打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条。与盐田共同搭建深港合作区域新平台,全面打通陆路口岸与港口运输资源,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与盐田共建国际消费合作区。

罗湖在交通建设方面:

形成南有深圳站、北有罗湖北站“双枢纽”格局。

罗湖区将 重点加大南湖、东门、笋岗、清水河等街道公办园建设力度。

重点保障泥岗—清水河片区、布心片区等新增学位需求。

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万个。建成1-2所公办义务教育国际特色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实施名校+新校工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完成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罗湖外国语学校全寄宿制高中新建工程,新增高中学位1500个。

到2025年,累计新增供应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数量达0.6万套。

实施一批老旧住宅区改造提升项目,试点开展天景花园、湖景花园老旧小区改造。

强力推进船步街片区、清水河重点片区棚户区改造、边检二大院等棚户区改造项目。

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免税城:

罗湖区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免税城,试行保险政策互融互通,支持已参加香港社会保险并继续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的香港居民在罗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到2025年,地区生总值突破3300亿元,力争达到3500亿元。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突破41亿元,万元GDP建设用地达到1.17平方米。

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上升至0.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0家。累计培育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不少于500人。

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6%,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万个,居民健康素养达到50%。

到2025年,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绿道总里程达到162.7公里,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到全区建成区面积的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市罗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前言

“十三五”期间,罗湖区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圳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罗湖要充分利用发展契机,聚焦“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新定位,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畅通联通、融合协同的城区功能,培育要素集聚、创新引领的城区生态,打造精致精彩、和谐共生的城区肌理,塑造人文荟萃、国际时尚的城区特质,走出一条符合罗湖实际、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深圳市罗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央、省、市有关部署要求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罗湖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遵循和行动纲领,是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推动罗湖实现全面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市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深圳市“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方向前行,“十三五”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基础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经济规模稳步提升,本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1945.16亿元提高到 2020年2375.28亿元左右,较“十二五”期末增长39%。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万元;人均GDP由2016年19.65万元提高到2020年21.01万元;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由2016年24.70亿元提高到2020年30.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27.97亿元。2020年,全口径税收规模达到58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8%。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高起点构建“一主两区三带”产业发展格局,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态势凸显。202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6.3%。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全面启动规划建设。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全面加速,金融业增加值达到936.86亿元,持牌金融机构突破80家,金融总资产超过4万亿元,成功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6.54亿元,启动东门商圈升级改造,东门步行街纳入商务部第二批步行街改造升级试点。商务服务业行业增加值由2015年88.95亿元增至2020年136.48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0.5%。黄金珠宝和文化创意2大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保税+”珠宝玉石综合服务平台落地运营,首创以PPP模式建设珠宝博物馆,发布水贝珠宝指数,成立“一带一路”泛珠宝时尚联盟。文化创意产业能级持续提升,现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10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版权产业园。在深交所成功发行全国首单以版权为主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城区品质稳步提升。“旧改”“棚改”取得阶段性进展,“十三五”期间,城市更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5亿元,湖贝统筹片区、木头龙片区等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动工建设;全力推进棚改项目,“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94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大型棚户区改造典范项目。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莲塘口岸顺利开通,深汕高铁在清水河设站,2、6、7、8、9号线通轨运行,轨道线网密度达到1.27公里/平方公里;春风隧道、东部过境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建成道路总里程291.59公里。生态环境日益优化,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PM2.5浓度从3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8.2微克/立方米,下降47.3%,“罗湖蓝”成为新常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到Ⅱ类,达标率100%。

创新要素日趋完备。全力推进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夯实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全力释放优质空间,开展清水河重点片区建设攻坚行动,形成政府可控连片土地34万平方米;占地2.2平方公里的梧桐生态小镇完成概念规划并启动建设。大力度建设科技创新载体,累计建成创新载体86个,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5家,完成新资本市场挂牌或上市企业3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至21.38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提升至 157.3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6%。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和营收分别从2015年的 200多家、300余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近600家、1300余亿元。

民生福祉日益改善。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完成17所学校新改扩建工程,累计新增学位 10510个。加快推进罗湖外国语学校全寄宿制高中、黄贝中学、未来学校等学校建设,启动第十九高级中学建设工程。深入实施教改,创新发展“一体两翼”育人新模式,数字化“思乐课堂”被评为全国十大样板。“罗湖医改”成效显著,强力实施“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医保基金管理方式改革,累计建成65家社康中心,建成15分钟医疗圈。完成区莲塘中医院、罗湖医院集团保障支持中心等一批重点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每万人全科医生数 5.4人,千人病床数达到5.45张。公立医院改革“罗湖模式”入选国家医改典型,并向全国推广。公共文体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增悠图书馆17家,建成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为1.35平方米。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养老机构5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家、长者饭堂14家,建成罗湖首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社会救助不断夯实,累计投入社会救助资金超2.5亿元,救助群众超过16万人。实际新增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3.48万套,供应住房1.09万套。

重大改革卓有成效。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获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罗湖经验。“十三五”期间,全区在建及已完成城市更新项目73个,规划建成面积845.95万平方米,释放产业面积614.56万平方米。高效完成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政府机构,理顺权责关系,设置党政机构31个,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区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五年荣获“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区县级)第一名”,成为首个全国“五连冠”。“二线插花地”棚改获评全市唯一绩效考核特别贡献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连续两年荣获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第五名。党建引领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小区治理经验,入选全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践创新项目”。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问题

中心区优势逐渐减弱,综合发展动力不强。 随着深圳发展重心逐渐向福田、南山、宝安等西部地区转移,罗湖作为中心城区吸引力、辐射力、竞争力不断降低,综合服务功能削弱,市级重大战略交通通道、综合性文化设施落位较少。经济影响力和人才吸附力降低,根据四经普数据,2018年罗湖就业人口与实际居住人口比为0.78:1,远低于福田 1.7:1和南山 1.27:1。GDP占全市比重由 2016年 9.7%下降到 2020年 8.5%。2020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 1.6万人,罗湖区仅有 461人,占比仅为 2.89%。

科技创新驱动支撑不足,新动能培育亟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短板突出,缺乏高校院所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创新载体数量和质量与全市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19年罗湖区专利申请量11812件,占全市比重4.5%,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 0.42%,与全市 4.6%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辖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少,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03家,仅为全市比重 1.82%。研发经费支出和发明专利申请均在全市排名靠后,2019年我区研发经费投入仅占深圳市 0.8%,专利申请量仅为南山7%、龙岗 22%。科技创新对产业贡献不足,未能紧跟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步伐,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57.35亿元,占GDP比重 6.6%,远低于全市 37.7%平均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进展缓慢,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产业结构高度服务化,第三产业占比超过90%,远高于深圳60%、香港80%占比,经济韧性不足。商贸业增长疲软,商贸业增加值增速由2015年 6.4%下降至 2019年 3.1%。商贸业业态过于传统,批发业中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两个子行业营收占比分别为 36.9%、21.2%;零售业中综合零售,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两个子行业占比分别为 48.5%、20.3%。高附加值的法律服务业、咨询与调查业的企业数仅占规上商务服务业 3.0%和 12.5%。

社会民生短板突出,民生服务质量仍需提高。公共服务面临供给和质量双重痛点,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区小学、医院、社康中心和养老设施处于超载状态,其中银湖、泥岗、笋岗、布心4个片区民生设施总量缺口最严重。教育学位供需矛盾突出,莲塘、布心、南湖、清水河等片区中小学缺口最大。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家庭医生“重签约、轻服务”现象严重。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足,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仅1.04人,与满足“大健康”“大预防”格局下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仍有较大差距。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突出,“十三五”期间,保障性住房缺口超过 4万套。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和效能有待提升。

城区承载力矛盾凸显,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区空间资源、配套设施、人居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严重制约城区可持续发展。城区空间瓶颈问题突出,可供开发土地空间已基本饱和,剩余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31公顷。缺乏连片整备土地,存量土地开发碎片化,除笋岗-清水河片区外,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的可连片二次开发用地极度匮乏。城市安全隐患显著,防洪排涝无法满足标准,河道箱涵结构存在安全问题。公共服务市政设施老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人居环境亟待更迭改善。

第三节“十四五”发展环境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经济步入低速增长阶段,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等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同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内市场正在加速变革,将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已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展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业态、新模式更迭的速率加快,为后发者赶超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罗湖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能够在新时代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并积极主导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行业优势领域实现赶超。

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挑战。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的格局,为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与协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以“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变,多边贸易体制遭受冲击致使利用国际资源门槛变高。深圳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受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时间将更持续,影响领域更广。罗湖作为开放前沿、口岸门户,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韧性不足,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更紧迫。

“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区域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动能。我国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依靠人口、土地红利降低生产成本和以传统基建投资拉动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罗湖作为连接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重要枢纽,率先提出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就是要发挥毗邻香港优势,坚持以更大领域的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资源流通,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影响力,推动国内经济繁荣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历史机遇期为城区发展注入新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加速了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集聚,深化了湾区城市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深圳作为湾区核心的引擎功能也进一步显现。根据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战略部署和深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罗湖作为“东进、南联、中优”三大战略交汇处,有条件有能力为全省、全市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十四五”期间紧抓“双区”建设历史机遇,积极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政策,争取在土地管理、劳动力流动、民生服务供给领域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罗湖振兴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区委“1+8+8”工作安排,积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中优”“南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一主两区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用好用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机遇,推动城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先锋示范效应充分显现,努力将罗湖建设成为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区,打造“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建成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第二节发展策略

——深化改革发展策略。紧抓“双区”重大战略机遇,将改革开放作为罗湖“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招。率先落实综合改革试点、要素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改革要求,全力破除市场隐性壁垒,增强经济活力、市场主体创造力。强力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建设,积极争取探索对接港澳规则,创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吸引香港青年融入祖国发展大局。优化联动发展新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创新驱动作为罗湖全面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锻造长板与补齐短板齐头并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集聚科技发展要素,超前布局一批重点产业创新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创新主体,全面汇聚一批创新人才。

——集聚升级发展策略。全面提升“一主两区三带”产业集聚效应,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提升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产业链能级上下功夫,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利用现有及新释放产业空间,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发展策略;紧抓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以总部及龙头企业为抓手,大力引进培育能够集聚上下游优势资源、带动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

——优质均衡发展策略。建设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全力争取高铁站、地铁线路、高快速路、城市主干道等优质交通资源在罗湖落位。以人民为中心,构建高质量、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体系,加大优质民生建设项目投入,补足民生短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擦亮罗湖医改品牌,完善社会保障网络,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三生”融合发展策略。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先天优势,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均衡发展,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发展需求,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效,全方位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国际化城区。

——法治文明发展策略。加快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城区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市域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取得新成效。

第三节 远景目标

到2035年,“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强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全面彰显,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全球标杆城市中心城区水平,规则衔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内外循环链接地、安全发展支撑地核心功能全面升级,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新征程中勇当先锋,建成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高质量发展高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跃上新的大台阶,“一主两区三带”产业发展效能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实现大跨越,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成效显著,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

——湾区枢纽典范。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湾区枢纽核心功能显著提升,以复合轨道网络为主体、高快速路为支撑的多元开放交通体系更加完善,都市核心圈枢纽功能不断强化,深港一体化交通网络全面构建,口岸群辐射能级持续扩大,深港深度交融进一步深化,联通畅达、融合协同的城区功能更为强大。

——宜居魅力之城。城区空间品质达到国际一流,精细化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全面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人文荟萃、国际时尚的典范城区,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区肌理,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可持续发展标杆。创新推动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完善,城市治理更加智慧,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不断完善,率先努力探索出一条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达到国际宜居城区标准。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核心功能显著提升,形成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规划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路径实现新突破。建设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金融商贸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重点推进蔡屋围-深圳火车站-东门片区、笋岗-清水河片区、新秀-莲塘片区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着力增强全球高端要素汇聚能力,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形成“一主两区三带”发展新格局,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0亿元,力争达到3500亿元。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突破41亿元,万元GDP建设用地达到1.17平方米。

——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专业服务业集聚区。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显著增强,创新要素日益集聚,创新人才不断壮大,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更趋完善。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上升至0.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0家。累计培育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不少于500人。

——民生幸福持续提升。建成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典范城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6%,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万个,居民健康素养达到50%。

——城区环境更加宜居。率先实现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碧水蓝天,全方位构建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生活圈,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显著增强。到2025年,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绿道总里程达到162.7公里,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到全区建成区面积的30%。

罗湖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调控指标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章 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战略机遇,深入落实深圳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作为关键抓手,全面增强罗湖作为“中优”核心区、“南联”先行区的吸引、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综合授权改革,以要素改革为突破口,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以深港合作、区域合作为重要平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二三产业土地混合利用,加快将“过境”土地等非农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推进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功能复合优化,探索允许商业和住宅用地的混合建设。创新利用产业用地,编制产业用地分区规划及产业导向目标。加强对工业区、商业区综合整治及空间资源整合的规划指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政府主导的更新及棚改政策,全方位统筹规划编制、实施监管、产业导入、政策支持。创新“规模整备、一体规划、连片开发”实施模式,探索采用异地置换、产权入股等方式,整合更多集中连片空间,增加政府持有优质产业空间。加强土地整备与项目遴选联动,强化“空间-产业”一盘棋。创新地下空间利用,打造商业、休闲空间。到2025年,新增产业空间面积不少于 150万平方米。构建专业特色楼宇(园区)培育机制,实现城区空间形态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公共配套赋能有机对接。推广“地区总设计师制+建筑师负责制”管理开发模式。建立健全涉案土地信息通报机制,依法清理和盘活闲置用地。

加快培育信息数据要素市场。开展政务数据治理,探索政府数据交易模式,建立政务数据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的权属主体认定制度,出台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办法。构建覆盖全区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研究建设营商环境、疫情防控、交通运输等主题数据库。完善区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形成全区政务数据资源图谱,构建跨部门、跨云、跨库的大数据治理体系。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制定数据开放共享标准规范,加快公共数据平台推广应用,打造一批高质量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构建“数据+生态”开放应用生态圈,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互联网等领域数据规范采集。

引导劳动力人口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加强人口政策与产业政策统筹联动,促进辖区人口结构优化,提升人口素质,保持人口规模适度增长,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创新劳动力流动制度。探索推动人才跨单位、跨所有制有序流动,促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互联,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探索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鼓励用人单位建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建立技能人才聘期制和积分晋级制度。探索构建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渠道,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制度。探索实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绩效考核、薪酬体制改革机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及金融改革。提升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度,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供给,探索社会资本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主体,不断提升金融供给能力。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扩大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规模。建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强化企业征信服务机构培育,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征信服务体系。

第二节 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社会体制

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 增强创新性经济政策的研究与运用,率先试行对外贸易便利化措施,特别是进出口贸易通关简化、金融与商业等服务业高度开放、企业工商登记便利等。积极开展金融业开放探索,争取率先开展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争取探索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金融监管。探索建设离岸人民币回流中心、跨境财富管理和保险中心,先行探索境外投资人参与境内市场投资的跨境服务和跨境银行产品。

推进深港社会融合发展规则衔接。 争取率先试点允许具有香港执业资格的金融、规划、专利代理等服务领域专业人士经备案后提供专业服务。促进深港医疗深度协同合作,优化港澳医疗服务主体来深办医审批服务流程,探索试点出台香港医疗卫生服务主体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开设国际医院、名医诊疗中心、社康机构有关政策。探索允许在深港资澳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港澳获批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探索医保双向异地结算,试行医院跨境双向转诊合作。试行保险政策互融互通,支持已参加香港社会保险并继续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的香港居民在罗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第三节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加快建设深港合作发展载体。 与香港高校、重点实验室合作,建设国际医院、国际精准医疗联合实验室,引进全球优秀医疗团队、技术及硬件,开展基因组学、肿瘤免疫细胞、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研究,提供肿瘤、细胞、基因治疗等国际先进治疗。打造国际教育“先锋”,与国内外学校合作办学,打造“一国两制”研究院等国家高端特色型智库。与国际知名院校、教育机构合作,建设国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国际化学校,建设深港教育合作基地和大湾区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打造跨境品质消费“标杆”,建设全球数字化智能化食品采购和集散中心,成立集国际贸易、代理采购、供应链管理、大数据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化食品供应链平台。鼓励港澳与罗湖共建专业服务机构,促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

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政府行政许可事项,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推进电子证照、区块链发票等技术应用。简化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手续。全面压减水电气网及税费缴纳流程和环节。推行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改革,深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便利化改革。持续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全渠道深度融合,形成集“i罗湖”APP、“i罗湖”公众号、网上办事大厅、实体服务大厅、自助服务终端、12345服务热线等多元互补的服务渠道体系,实现服务渠道统一管理。

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 减少外资外贸企业投资经营限制,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探索实行企业承诺制,最大限度缩小企业投资核准范围,社会投资开工项目实行先建后验管理模式。实行联合审批、多图联审等方式,优化项目报建审批流程。建立企业信用大数据库,实行“黑白名单”管理。积极开展保险综合创新试验区建设试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出台民营企业贷款贴息支持政策,鼓励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营造公平竞争、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更具弹性审慎包容监管,探索对企业轻微过失容错机制,健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完善分级分类企业服务机制,实行企业诉求闭环管理机制。健全党政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建立企业对政府服务评价机制,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破产制度综合改革,实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

第四节 创新政府机构管理体制

巩固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探索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更加科学、灵活、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薪酬体系。积极开展事业单位改革试点,落实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要求,推进职责相近的事业单位实行跨部门整合。实行政事权限清单、机构职能编制职能规定、章程管理等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功能重塑。

推进国资国企及股份合作公司改革。深化国资国企和集体经济组织改革,进一步完善区属国企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市场化运作城市综合运营商,发挥国企基础性、公共性、先导性作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实施国企整合重组,将 90%以上国有资本调整集中到城市建设、产业服务、公用事业、金融控股等领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运营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坚持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改革,建立国资协同监督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深化股份合作公司改革,优化股权管理,探索股份合作公司股权改革,健全股份合作公司监管制度,完善综合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加大服务扶持,促进股份合作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夯实“一主两区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中心集聚、东西联动、南北贯通”的空间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 “1+4+2”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以总部经济为引领,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业为 4大主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黄金珠宝产业为 2大特色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优做强总部经济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发挥深南总部经济主廊道对总部经济引领集聚作用,引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企业。积极对接香港资源,争取跨国企业在罗湖设立湾区“双总部”。着力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在罗湖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鼓励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企业集团,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方式,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全力保障总部经济用地空间,实施总部企业培育、融资、人才与创新支持发展计划。到 2025年,累计新增总部企业18家,总部企业营业收入总计达到5900亿元。

提升金融投资总部集聚区能级。 依托蔡屋围金融总部机构集聚优势,聚焦深南总部经济主廊道西部,打造金融投资总部机构集聚区。巩固银行业、保险业等持牌金融机构行业主体地位,着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功能型总部,吸引保险法人机构入驻,支持银行、基金、证券等总部机构发展,打造大湾区金融投资总部机构集聚区。支持金融机构提升总部功能,助推金融总部做大做强。

建设高端商务服务业总部集聚区。 以深南总部经济主廊道中轴为核心,重点引进法律服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高端专业服务业总部机构,打造高端商务服务业总部集聚区。依托现有专业服务业集聚优势,支持专业服务业企业大力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打造国际化、高端化、便利化商务服务业平台。建设1-2座专业服务业总部企业集聚楼宇,构建种类齐全、布局合理、水平领先的开放式、高端化专业服务业体系。

打造深港文化创意总部中心。 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动漫网游 IP创意孵化中心、国际服饰创意设计中心,探索设立文化IP交易中心,打造全球创意设计新品首发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支持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发展版权交易、知识付费等服务模式。打造深港文化交流中心,深化深港两地文化艺术品、数字创意、演艺音乐等交流合作,建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文化保税中心。

第二节 强化全球区域性金融中心

巩固金融主体优势地位。 发挥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引领集聚作用,巩固金融第一支柱产业优势地位。促进传统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实现传统金融提质增量。重点支持银行、保险、证券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功能,鼓励发展高端金融服务、财富管理。鼓励传统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有序创新,重点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完善融资功能、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围绕企业客户需求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完善一站式综合型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传统金融机构引进培养新型金融人才,提升金融创新研发实力。到 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

推动新兴金融高质量发展。 建设黄金钻石金融中心、率先推动黄金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构建黄金特色投资平台,打造黄金金融试验区。支持发展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新兴业态,依托笋岗-清水河片区金融科技等创新型金融载体集聚优势,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发挥供应链行业企业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供给,加快探索社会资本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主体,不断提升金融供给能力。

打造金融对外开放试验区。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罗湖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大湾区资产管理中心、大湾区保险总部集聚区。利用数字人民币试点机遇,探索开展数字货币和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积极与人民银行合作,探索数字货币规则、数字税等试点。开展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跨境电子支票联合结算等跨境金融服务试点。鼓励内地企业在罗湖开设融资分支机构,积极为企业赴港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节 高质量发展商务服务业

打造特色专业服务集群。 建设软件信息服务、人力资源、设计及装饰、旅行社等特色专业服务业集群,支持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研发、数据、服务中心。发展面向国际的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及现代安保产业,构建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升装配化装饰、绿色建材、智能家居等设计及装饰业产业链能级,支持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发展。鼓励支持旅行社创新发展,推出创新产品,开发主题旅游、定制旅游,打造高端旅游集散中心。

扩大高端商务服务业优势。 依托罗湖国际知名高端专业服务机构,提升会计、咨询、律师等高端商务服务业竞争力。支持辖区三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做好精准服务。引进更多国内大所,打造会计服务业高地。建设会计、咨询、律师楼宇,搭建商务服务业平台,整合、优化、共享服务资源,促进供需对接、行业交流和国内外合作。引进国内外商务服务业专业人才 1000人。到2025年,商务服务业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第四节 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拓展数字技术在商务金融、文化消费、教育健康、交通出行等领域的应用,建设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于一体的综合型数字产业生态圈。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开发利用、安全保护等规范标准。到 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基地。 积极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力建设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网络,打造城市安防、智慧城区等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先导区。推进智能芯片、智能无人自主技术装备制造、智能传感等人工智能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测试场景。到 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100亿元。

构建生命健康创新集聚区。 充分发挥区域医疗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四大产业。积极引进数字化生物信息分析、医学影像、中医药、第三方医学诊断等领域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生命健康专业园区。全力突破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关键技术。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检验检测应用平台等生命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医疗数据共享机制,打造临床资源公共数据库,探索跨区域临床数据交易市场化机制。到 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

提升新材料和绿色低碳特色产业竞争力。 强化新材料创新应用,提升前沿新材料、贵金属、环保合成新材料研发能力,创新发展新型生物材料。到 2025年,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 20亿元。创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水资源及环保、绿色建材等产业,加强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到 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 节优化发展现代商贸业

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重点发展新兴消费、高端消费和跨境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实施东门统筹片区升级改造,以湖贝-大东门商圈、水贝珠宝商圈为核心,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促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培育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模式。大力繁荣夜间经济,促进夜间经济示范街提质扩容,打造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服务消费,创新服务消费产品,充分挖掘服务消费潜力。大力支持商贸企业触网上云,鼓励商贸企业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商贸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

全力畅通国际国内大市场。 与香港共建高端消费、跨境消费区域中心。建设国际高端消费市场,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实施万象城三期改造,建设国际化街区,引入国际一线知名品牌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旗舰店,推出国际高端品牌限量、定制产品,打造国内品牌“世界橱窗”。打造跨境消费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免税城,争取扩大免税品种,增加免税购物额,简化免税手续,建立免税店内快速退税通道。建设珠宝钻石交易中心,开展钻石一般贸易业务。全力畅通国际消费市场渠道,大力引进欧洲、日本等国外特色精品,打造国际精品特色消费街区。

鼓励住宿餐饮产业高质量转型。 大力发展长短租公寓、民宿客栈、分享住宿等新兴住宿产业。围绕罗湖口岸-东门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引入知名非标住宿品牌运营商,支持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打造个性化、定制化具有网红效应的住宿产品。出台先行示范区非标住宿管理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发展主题餐饮、文化餐饮、健康餐饮等新型餐饮产业,支持新型餐饮企业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开展罗湖美食“黑珍珠”品牌评选,促进餐饮与新兴消费融合发展,打造餐饮品牌新势力。出台餐饮食品安全规范标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食品采购、运输、制作全流程管理。

持续完善消费综合环境。 优化消费中心网络布局,完善以万象城为区域消费中心、东门-湖贝为核心区域、特色步行街为节点的消费网络。打造品质消费生态圈,建设品质消费标准联盟,开展标准化服务、检测认证服务、质量分级评价服务。促进物流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建设国际物流转运中心,发展智慧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打造国际一流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搭建智慧化食品供应链平台。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

第六节 加快培育文化创意和黄金珠宝产业

推动黄金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黄金珠宝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鼓励企业开展批量定制服务,推动生产制造环节调整和柔性化改造。促进黄金珠宝企业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支持新型云制造服务。实现黄金珠宝产业向高价值产业链转型,设立珠宝钻石原材料要素交易平台,构建集原材料进口、设计研发、智能制造、品牌运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发展黄金珠宝金融衍生服务,开展实物黄金销售、黄金租赁、黄金远期和黄金期权等业务。探索建设黄金珠宝设计学院,举办珠宝时尚周、国际珠宝展、国际珠宝设计大赛等活动,塑造黄金珠宝产业国际知名品牌。到2025年,黄金珠宝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

全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引进香港及全球影视、传媒资源,建设动漫网游产业集群。到 2025年,打造2-3个具有国际知名影响力的动漫网游IP。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品牌“世界橱窗”、深港合作创意设计产业平台。到2025年,打造3-5个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时尚设计品牌。深挖罗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推广生态旅游。依托梧桐山、东湖公园、弘法寺等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推广森林音乐会、户外瑜伽禅修愈疗工坊、野外徒步健康行等产品,打造生态产业旅游特色区。到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

第五章 加快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补齐创新短板,集聚创新要素,改善创新生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打通全链条创新关键环节,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第一节 全面集聚创新发展要素

培育引进技术研发平台。集聚科技源头创新资源,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建设一批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全力引进国家大院大所设立分支科研机构,建设生物医学大数据库、健康医疗样本库等科学数据中心。依托罗湖医院集团医学中心,建设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科研平台。增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罗湖设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鼓励并支持包括港澳在内的各级各类创新载体与区内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在区内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应用。重点开展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全力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医药、医学影像、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到2025年,至少建成50个创新载体,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或创新平台达50个。

建设科技公共服务中试平台。 支持建立社会资源整合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核心,鼓励整合科研技术、研发人才和企业中试设施资源,建立战略性联盟式中试共享基地。大力发展专业中试技术服务平台,引进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专业中试服务平台,鼓励区内企业、研发机构发展专业中试服务,对引进专业中试服务技术人才、购买设备等给予补贴。大力引进技术经纪人和技术经理人。到2025年,引进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转化应用体系,支持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技术难题竞标,支持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融资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搭建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展示、路演及交易。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第三方服务机构,培育职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与香港合作共建主题化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区和实验基地。建设“AI+5G+8K”、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深港创新孵化平台,到2025年,建成1-2家香港高校创新中心与孵化器。

第二节 全力汇聚科技创新主体

探索建立创新“链长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建立区领导为“链长”,涵盖科技研究、成果转化、配套服务全产业链的“链长制”。实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定向引进在所处行业具有较强系统集成能力、创新研发能力、产业拉动作用的企业,明确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及核心配套上下游企业。强化重点产业创新链要素资源保障,开展辖区重点产业创新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孵化培育工作,支持关键技术核心攻关,关键环节国产替代。加强链式服务,定制化出台创新链扶持政策,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

大力引进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制定创新型领军企业引进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引进一批具备行业标准制定话语权、原始技术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高端人才汇聚的行业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重大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应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发挥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对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影响力较大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政策,鼓励打造产业创新链,助推企业及所在产业集群加速成长。到2025年,引进营收达到10亿元以上领军企业不少于10家。

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集聚圈。实施国高企业倍增计划,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0家。建立科技小巨人企业库,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提升已有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形成一批上下游配套产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小巨人企业集聚圈。加大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力度,以入股、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小巨人企业倾斜。

第三节 营造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对创新的助推作用,促进创新链、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加强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建设,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预期收益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业务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发展履约保证保险贷款、科技保险等业务,为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保险保障支持。到2025年,专利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不少于5亿元。

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实施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形成一批高质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加大高质量知识产权资助奖励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完善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常态化机制。支持企业购买知识产权保险。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提升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专业服务水平,支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引进培育。到2025年,支持500家以上中小科技企业成功转化高校院所企业专利技术,PCT专利申请量年均达到100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00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 5年以上维持率达到80%以上。

优化配套服务保障。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探索建立资助白名单制度,实行追踪个人而非项目的中长期资助模式,精准培养一批世界级科技大师创新团队。积极探索国际人才综合试点改革,完善引才用才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招聘、薪酬、评价、考核、科研资助和管理制度。建立精准引才机制,完善柔性引才机制,拓宽多元有效的招才引智渠道。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吸引集聚优秀青年科学家、重大前沿核心技术技能掌握者等创新人才。到2025年,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不少于100人。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健康管理等为基础的立体化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人事档案管理、人才培训、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等公共服务水平。拿出一定比例学位、公租房优先保障国家和省市重大创新人才工程入选专家、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供应。

第四节 加快建立创新驱动体制机制

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鼓励自筹经费参与科研项目实施,激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设立罗湖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实施罗湖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专项行动计划,为落户我区的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和建设资金支持。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加大对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制。坚持产业优先的发展原则,深化科技创新政策服务职能,建设灵活有效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放管服”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区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主体作用,强化部门统筹与辖区联动,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服务、项目审批等方面的协同力度,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基础设施与重点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优化以罗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政策性平台机构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平台机构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资金、资源的精准投放与高效使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科普工作,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打造精准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政策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针对企业投入研发费用、建设研发平台、引入高层次人才、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利用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水平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重点科研项目的激励力度,加大对辖区企业、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深化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完善科技人员评价激励机制等。

第六章 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面貌

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突出存量优化、增量优质、流量增效原则,高标准统筹推进“四大千亿”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超前布局确保城区长远发展的生命线系统,加快重塑战略通道交通骨架,全面提升城区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智慧未来的中央活力区。

第一节 重构城区空间功能品质

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以罗湖、文锦渡和莲塘三大口岸为核心,率先启动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建设,建设错位发展口岸集群,聚焦香港青年,聚焦深港规则衔接,打造深港社会融合发展区。重点实施城市空间规划管控、城市空间肌理重塑,重构罗湖核心区发展新活力、优质新生活。实施深圳火车站-罗湖口岸升级改造、文锦渡口岸周边片区升级改造、新秀统筹片区城市更新,全面重构优化口岸经济带空间品质,打造国际化城市新客厅。用好“过境”土地稀缺资源优势,盘活深圳河沿线低效能用地,实现连片统筹开发,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医疗金融城、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全球数字化智能化食品采购和集散中心,提升口岸经济带发展新活力。打造特色“深港汇”新空间,引入香港建筑风格、街区样式,塑造港味特色浓厚、富有亲和力和活力的深港“新街坊”。

清水河-笋岗科技创新服务区。 以清水河-笋岗重点片区为核心,高标准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优先布局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依托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平台、重要交通枢纽、大型公共设施,打造重点区域新增长极。打造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新样板,以罗湖北站为核心,统筹规划清水河片区地上、地下立体空间,实现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相关空间联通开发。打造城市产业空间规划和设计新样板,在清水河片区实施重点区域总设计师负责制、建筑师负责制,强化片区产业空间整体性、协调性、适用性的规划管控。探索释放广深铁路沿线空间,完成清水河片区42公顷土地连片改造、玉龙片区17公顷土地整备,加快推进生命健康创新基地、澳康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等城市更新。以笋岗片区为核心,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服务业企业职住需求,提升片区住宅、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强化与清水河片区交通互联互通,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完成城建梅园、中外运长航中心、深业泰富广场、笋岗冷库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

大望梧桐中央生态区。 依托大望梧桐片区得天独厚山水人文资源,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加快推进大望梧桐片区水质保障工程、大望桥拆除重建、东部过境高速大望立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生态经济、会奖旅游、文化创意等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探索一条高品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鹏城绿心”和深圳中央生态区,为深圳率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作出罗湖贡献。

笔架山河沿线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实施笔架山河暗河暗渠复明及沿线地区更新改造,拆除河道蓝线范围内建筑,全面消除城区安全隐患,实现河道复明。同步开展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沿线地区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动笔架山河全域复明工程成为深圳市探索城市综合二次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区的“头号工程”,率先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提升城区品质,全面构建“山、水、人”和谐生态格局,打造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标杆。

湖贝-蔡屋围活力商业区。 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以湖贝统筹片区、蔡屋围统筹片区建设为重点,打造深圳国际消费中心新地标,引入世界一流文化、艺术、体育事业运营商,打造场景化、地标性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乐活商业建筑集群,构建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晶都、寰宇等超高层建筑群,建设高品质新兴要素集聚都市综合体。培育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商圈,在万象城、金光华区域打造万象城高端消费中心、国际时尚消费街区。到2025年,湖贝统筹片区一期全面开工,力争湖贝塔主体结构封顶,蔡屋围超高层主体完成50%。

大东门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 以东门统筹片区为核心,实施东门步行街及东门片区升级改造,统筹推动市工人文化宫整体改造工程、深圳戏院重建或改造,建设高品质国际化超大型公共文化休闲设施,打造文化、娱乐、大型百货商业、微商业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国际性商业街区,推进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人文旅游与商业消费融合发展业态。在核心商业区,建设步行连廊、空中商业走廊,串联商业节点,打造立体景观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大力发展新兴消费,引领传统消费转型升级,发展体验消费、定制消费、时尚消费和大健康服务消费,全面实施东门步行街及东门片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消费网红打卡地。

做优做强都市核心区。 强化中心城区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区域产业链提升”计划,立足罗湖产业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积极与福田、盐田等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与周边区域协同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与福田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新兴金融集聚区,充分利用福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技术研发优势,协同构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应用和实验基地,打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条。与盐田共同搭建深港合作区域新平台,全面打通陆路口岸与港口运输资源,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与盐田共建国际消费合作区。

第二节 重塑战略通道交通骨架

打造高效互联互通的枢纽门户。建设辐射湾区的互联互通典范,打造“湾区枢纽”。形成南有深圳站、北有罗湖北站“双枢纽”格局。实施深圳火车站改扩建,推动香港东铁线北延至罗湖口岸,引入赣深高铁、厦深铁路等线路,畅通香港与内地的双向联系。完成深汕高铁罗湖北站站城一体化建设,打造罗湖北部区域核心枢纽。全面提升口岸群门户枢纽能级,实施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升级改造,推进在罗湖口岸实施“一地两检”、莲塘口岸实施“一站式通关”,争取莲塘口岸作为“港车北上”试点口岸,全面增强口岸轨道交通能力和公交线路覆盖,全面构建深港一体化交通网络。到2025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 52.18公里,高峰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 70%以上,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低于10分钟。

加快建设重大战略通道。聚焦对罗湖有突出意义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轨道交通建设、骨干路网优化为着力点,提升城区影响力、辐射力。建设重大战略通道,争取地铁 17号线、24号线北延、25号线列入深圳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并于“十四五”时期启动建设。推进 5号线西延、11号线红岭南站、14号线、17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对外高快速路网,推动罗沙路复合通道、北环大道-泥岗路-布心路改造、玉平大道南延、深圳市沙湾河截排工程道路、红岗路改扩建等重大道路规划建设。全力与其他区共同谋划大运量轨道交通线路,争取将T1线提升为大运量交通。

提升罗湖出行体验。依托城市更新优化内部微循环路网,缝合重大设施对片区分割。结合地下道路网建设,构建清水河、湖贝等片区复合路网体系。完善多元公交系统,升级改造长途汽车站,推进公交场站建设,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网。全面完善慢行系统、停车系统、智慧交通,提升群众体验感、获得感。贯通地下慢行交通,开展空中慢行廊道规划建设,营造立体慢行品质出行氛围。创新停车管理及协调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推动停车位错时共享。统筹全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重点加快医院、老旧小区等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停车设施建设。升级改造道路挖掘计划管理系统,统筹道路挖掘项目。到2025年,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81%,单程通行时间低于 60分钟比例达到80%。

第三节 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提升城区供排水保障。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供水、排水结构,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强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完善供水管网系统,构建“四横五纵”供水主干骨架网络。完成水厂优化整合,扩建东湖水厂,推进关停莲塘水厂及大望梧桐山2个制水站。提升市政供水管网覆盖率,结合城市更新实施蔡屋围、湖贝、清水河、莲塘等片区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推动老旧水管网改造。完善东湖水厂出厂主干管网系统,结合清水河片区、布心-草埔片区等重点片区完善片区支管网系统。保留5座市政加压泵站,新建3座给水泵站,完成宝安路泵站建设,解决布心路以北片区、清水河片区及梧桐山片区等水压不足问题。持续推进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对公共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启动直饮水建设。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加快实施污水主干管新扩建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推进城市大型涝水行泄通道建设,提高污水管渠和雨水管渠安全保障水平。新建大望水质净化厂,完善收集管网,打通主干瓶颈管段,提升污水系统承载力;结合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及湖贝等城市更新片区同步落实污水管网建设。推进笔架山河综合整治工程;新建滨河雨水泵站;新建文化公园调蓄池并结合现有绿地研究梨园路调蓄空间建设;建设完善清水河、湖贝及蔡屋围片区雨水管渠,规划实施文锦中路雨水管渠修缮工程等5项老旧雨水管渠完善工程,完成罗湖区市政排水管网查漏补缺建设工程。

提升城区电力保障。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配电网。推进高压配电网建设,全力保障电源供应能力,重点提升22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的布点数量及合理性。到2025年,新增220kV变电站3座,扩建1座;新建110kV变电站5座。加快配网网架建设,重点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解决配网线路及变压器重载问题,将配网线路的环网率、可转供电率、标准接线率提升至100%。到2025年,新增260公里10kV线路 121回,公用配变580台。推进智能配电网建设,重点提升配网自动化有效覆盖率和智能配电房覆盖率,同步提高配网光纤覆盖比例、夯实通信网架结构。强化电网保障能力建设,重点推动电缆通道建设,同步解决架空线路落地难问题。根据市政管网规划,结合城市旧改、品质提升等项目,统筹开展电缆通道建设。结合电网实际需求专项推进“卡脖子”路段电缆通道整改建设。

提升城区燃气保障。推进调压站建设,完善配气网络系统。新增建设1座天然气调压站,完成金威调压站建设。提升次高压管网供气安全保障。完成18公里建设年限超20年的老旧市政管线改造。改造医院、学校、餐饮用户、老旧住宅天然气,全面治理城中村用气安全隐患。到2025年,全区管道天然气覆盖率达到 88%。加快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结合重点区域开发、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更新同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完善缆线管廊系统布局。建立城区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加快智慧化管廊建设。推广城中村智慧消防监控系统,建设消防救援培训基地,依托城市更新建设小型消防站,逐步置换现有临时小型消防站。

第四节 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区

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 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开展 5G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千兆宽带对家庭和重点场所全覆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与共享,推动城区万物互联发展。前瞻部署算力基础设施,强化数据中心运营能力,构建人工智能中心,统一配置算力资源、统一聚合算法模型,打造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产业的计算应用标杆项目。打造时空信息平台,提供统一的空间应用开发框架,满足不同业务部门对时空信息应用需求,逐步构建与物理城市实时映射的“数字孪生城区”,并在城市更新、地下管线打造专题示范应用。

完善智慧罗湖顶层设计。 完善涵盖数字底座到智慧应用全链条智慧罗湖“1+3+N+X”智慧城区建设体系。依托既有云资源,持续完善大数据服务能力,着力推动时空信息平台、人工智能平台、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统一安全运维管理平台等共性能力平台建设,为各个行业智慧化应用提供基础赋能支撑。打造罗湖智能运营中心,构建城市智能管理中枢,提升管理效率。持续优化“i罗湖”、区数字政府一级平台等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提高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罗湖区智能运营中心。 利用现有大数据平台,打通视频、物联网、融合通信、时空信息平台,建立城市治理、政务服务、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主题库和指标体系可视化系统。建设领导移动驾驶舱,领导通过移动端随时查看有关动态并进行指挥。打造罗湖决策指挥中枢,通过数据治理和跨部门数据融合碰撞分析,为管理决策和业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平时进行事件处置,战时作为指挥中心,实现视频实景指挥,一屏直达现场。

建设部门垂直智慧应用。 完善交通、医疗、教育、政企服务等各项垂直领域智慧化应用。建设智慧交通垂直应用,打造罗湖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全网共享、平台全区共用。聚焦学校、医院、景区等民生领域,制定“交通改善+科技设施”定制化解决方案。建设一站式错峰共享停车系统,提升停车服务体验。建设智慧医疗垂直应用,利用物联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科技,建立个人健康信息云档案和数据库。以区属医疗机构和社康中心为支撑,建立具备咨询、随访、慢病管理等功能的罗湖互联网在线医院。建设智慧教育垂直应用,建设智慧教室、无感考勤、学生校园行为跟踪分析等智慧校园管理应用。建设智慧政企垂直应用,打造覆盖“招商、稳商、利商”全周期企业服务平台。搭建企业主页、产业空间一张图、企业服务超市等功能模块。推广“5G+政务服务”场景应用,建设“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展“秒批”服务范围,实现“无感申办”。建设智慧城管垂直应用,利用人工智能、物联感知、大数据能力和视频智能识别,建设环卫精细化管理、园林绿化管理、户外广告一体化管理等管理模块,完善智慧市政设施管理应用。

探索跨领域智慧应用。建设梧桐生态小镇,重点培育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领域企业;推动“VR/AR”产业在城市、旅游、文教、商贸、影视等各行业领域深度应用,推进数字内容制作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际化东门智慧商圈,以“5G+新零售”等技术融入东门特色业态,建设线上线下融合智能综合性商圈;基于5G新技术加强东门步行街商圈精细化管理,打造5G安全示范步行街;利用互联网+直播等方式繁荣夜间经济,建设东门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实现东门商业街数字化智能化运营。

第七章 全力创造民生保障新优势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构建优质均衡的民生供给体系为目标,着力增加优质民生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民生设施建设运营;不断补足民生短板,深入贯彻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基本原则,加大广覆盖、多层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第一节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提升 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质量。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落实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定。鼓励利用国有、集体经营场地统筹建设托育机构,做好与社区卫生、文化、养老等设施的功能衔接。支持已建成住宅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完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成立儿童早期发展科学育儿指导中心,开展社区科学育儿活动。加强托育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管理,健全托育机构管理规范,建立托育机构质量评估制度。加强托育机构饮食用药安全、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卫生保健工作,建立全覆盖的托育机构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加强婴幼儿照护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安全教育、职业技能等培训,支持托育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参与育婴师、保育员等与婴幼儿照护相关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认定。到2022年,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家具有示范效应的普惠性托育机构,至少1家幼儿园(幼儿中心)开设托班。到2025年,每个社区均有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全区托幼服务一体化的幼儿园(幼儿中心)达20家以上。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多渠道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公办园扩容增量工程,支持将闲置厂房、商铺、社区公共物业等改建为幼儿园,鼓励建设高水准民办幼儿园。重点加大南湖、东门、笋岗、清水河等街道公办园建设力度。到2025年,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 0.8万个。提升学前教育服务质量,重点促进民转公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全面落实“具有儿童视角”课程理念,推广优质园课程范本。全面提升普惠性民办园教学品质和管理水平,建立资助与办学品质挂钩联动机制。实施幼教苗圃工程,到2025年,培养100名学前教育名园长、骨干教师及教科研专家。

坚持义务教育高水平发展策略。进一步增强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加快落实法定图则规划教育用地供给,重点保障泥岗—清水河片区、布心片区等新增学位需求。创新学校建设方式,突破中小学教学楼层高限制,持续推进“上天入地”校园建设。到2025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3万个。建成 1-2所公办义务教育国际特色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实施名校+新校工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质量跨越式提升,全面提高公办学校教师薪酬待遇及高水平教师住房、配偶就业、家属就医等方面综合保障水平。建立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优秀教师校长定期流动机制,到 2025年,全区公办初中、小学区级及以上获得各类名优教师荣誉人数达到2000人。规范教学管理,强化阶段性教学质量、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估。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建立集团内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机制。推进“课堂革命”,推广智慧教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扩大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完成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罗湖外国语学校全寄宿制高中新建工程,新增高中学位1500个。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服务,建立健全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将高中教育由“升学”为目标转变为“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强化优质高中示范效应,重点打造深圳中学、罗湖外语学校、翠园中学等一批特色品牌高中。全力扩充高中优质教师队伍,实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提升高三教师教学水平。保障高三教师待遇和职称评聘。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50名优秀高三教师。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新突破。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大学在罗湖合作办学,引进1-2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