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珍贵的黑宝石"、"人间国宝"等美誉的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同列中国工艺三宝,它采自天然生漆,加以髹饰技法,集轻盈与瑰丽于一身。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郑益坤、黄时中、郑修钤三位大师先后被评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级传承人郑益坤创作的《水中之鱼》漆艺作品。

△ 在乡音里倾听非遗

配音真鸟囝| 李慕榕

日前,记者采访了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赵建伟。赵建伟介绍:“虽脱胎漆器出名只有200多年,但从史料推断,福州漆艺的发端可追朔到唐代,在南宋开始形成规模,清代发展到巅峰。”

赵建伟作品。

福州漆艺最经典的工艺称作“脱胎”,其意为“脱去胎质,空余布胎”。提到福州的脱胎漆器,不能不提到沈绍安这位里程碑似的人物。沈绍安(1767~1835年),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他被公认是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沈绍安原为油漆匠,在福州双抛桥附近开漆器店,以油漆加工为业,并制售漆筷、漆碗等小商品。一次偶然的机会,沈绍安到官府修复牌匾,发现牌匾表面虽已斑驳不堪,可里边夏布裱褙的底胎仍坚韧挺固。他受此启发,开始钻研“夹纻”技法。

沈绍安先以木、泥、石膏等材料制成各种人物、器物、花鸟等形状作为“原胎”,然后在其表面用多层夏布、丝绸和着漆逐层上裱,阴干后再想法将胎弄碎倒出,只剩漆布胎,再经过填灰、上漆、打磨、阴干等工序,做成半成品,然后配上色彩丰富的彩漆和各种装饰,经多次磨光,一件光艳夺目的脱胎作品便大功告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传统工艺过滤大漆制品。

国家级传承人郑益坤自己磨制的针刻工具。

赵建伟在打磨脱胎漆艺制品。

由于沈绍安研制的漆器融实用与美观为一体,且店号所在的双抛桥与达官贵人群居的三坊七巷相近,自然就受到当地知名人士的重视,被当作体现尊贵的标志。随后,沈氏漆器名声远播海内外,朱启钤所著《漆书》记载:“外国人嗜沈绍安手制品,视同古玩,值虽千金,亦无吝色。”

△ 在乡音里倾听非遗

配音真鸟囝| 陈明智

自沈绍安开始,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历经沈氏族传家承,漆业昌盛,巧匠如林。二代沈初朱作品曾在欧洲展出,并模仿生产西方造型的茶具、咖啡具、酒具、烟具、文具、花瓶等日常用品。三代沈作霖执掌家业后,沈氏漆器进入皇室宫廷,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至沈氏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等“正字辈”兄弟,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级传承人黄时中在用手打磨新作。

赵建伟介绍,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的特色是轻巧。漆器成品中的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布及一些辅料,坯胎较薄,即便看似庞然大物,实则也十分轻便。文史名家郭沫若生前曾到过福州,写诗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和“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

脱胎漆器先前是作为珍贵的馈赠品,在官场内流传。“五口通商”后逐渐转向外销,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898年以来,福州脱胎漆器先后在巴黎、多伦多、柏林、伦敦、费城等地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奖。

福州脱胎漆器造型美观也是其魅力所在。由于脱胎漆器能任意地象物造型,其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18类上千个花色品种。

郑益坤与他获得全国美展银奖的漆画作品《心愿》。

福州漆艺的发展没有停留在脱胎漆器本身,它还衍生出一个新兴画种“漆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李芝卿、盛文良等多位福州漆艺家共同创作的《黄帝战蚩尤》《孔子杏坛设教图》等漆画作品,融入了脱胎漆器的髹饰技法。从依附于立体器物转为平面器物的漆画,具有其他绘画艺术不可比拟的效果。近40年来福建漆画发展迅速,被现代著名漆艺家乔十光先生称之为“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龙头”。

END

加入为福州非遗代言的志愿者群体

预售许可证号:(2021)榕房许字第250号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 文 张旭阳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