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环时深度观察 ,作者环时深度观察

10月25日,有俄媒援引欧洲政界人士的话披露,美欧计划分工对付中俄,其中美国和英国将专注于遏制中国,而欧盟将致力于对抗俄罗斯。

这一报道的内容不断得到印证。

当地时间11月30日,也就是俄媒报道5周后,英国军情六处负责人摩尔表示,中国是英国及其盟友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北京是军情六处的“单一最大优先要务”。在他表态前一天,美国国防部公布有关美军部署的“全球态势评估”报告非保密内容。根据该报告,美方计划改进在关岛和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以对抗中国。

在渲染中国“威胁”的同时,英美也没忘了俄罗斯。摩尔称,英国及盟友必须反抗并遏制俄罗斯“违反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体系的行动”。美国“全球态势评估”报告则建议华盛顿威慑俄罗斯。与此同时,北约各国外长齐聚拉脱维亚首都加里,商量如何应对俄罗斯可能“入侵”乌克兰的问题。多名北约国家政要对莫斯科进行威胁。

作者|林日 青木 刘煊尊 辛斌 刘洋 柳直

美英渲染中国“威胁”

摩尔周二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讲话时说,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国际恐怖主义是英国情报机构在不稳定世界中面临的“四大”安全议题,而中国是英国及盟友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之音”关于摩尔讲话报道截图。

这是他2020年10月担任英国秘密情报局局长后的首次公开讲话。

摩尔称,中国是和英国有着不同价值观的“专制国家”,北京为了推动自己利益而愈发支持“大胆和果断的行动”。

他宣称,北京对英国及其盟友从事“大规模间谍行动”,试图“扭曲公共讨论和政治决策”,并输出科技,在世界各地形成一个“专制控制的网络”。

他还表示,中国日增的军事力量和在必要时武力解决台湾议题的愿望也对全球稳定与和平“构成了严重挑战”,中国“过于自信”导致误判的风险是真实的。

他表示,中国是军情六处的“单一最大优先要务”。

在提到英国面对的科技挑战问题时,这名英国情报官员说,中国是通过大规模搜集数据来获取信息和权力的典型。

“我们的对手正向掌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合成生物学注入资金和野心,因为他们知道掌握了这些技术会让他们获得影响力。” 他说。

为了应对这个威胁,摩尔说英国的情报部门“正在寻求与科技产业的伙伴合作,帮助发展世界级科技,解决我们最大的使命问题。”

摩尔的表态可谓紧跟美国节奏。

就在他发表上述讲话前一天,美国公布有关美军部署的“全球态势评估”报告非保密内容,而中俄,特别是中国,不出意外地成为美军方关注的焦点。

《华尔街日报》关于美军“全球态势评估”报告报道截图。

该报告是经过几个月分析及美政府内部密切协调、与诸多盟友伙伴磋商后出炉的,是拜登政府将在未来几个月公布的几份国家安全政策蓝图之一。

评估报告提出美国减少在其他地区的部署,将更多军事资源部署在印太,以应对所谓中国“步步紧逼的挑战”。

报告建议美国在印太地区与盟国和合作伙伴开展更多合作,以遏制中国潜在的“军事侵略”和来自朝鲜的威胁。


举措包括:为军事伙伴关系活动寻求更大区域准入能力;

加强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澳大利亚轮换部署军机;

在韩国永久驻扎一个攻击直升机中队和一支炮兵部队。

“在澳大利亚,你们将看见新的战斗机、轰炸机轮换部署,会看见地面部队训练及增加后勤合作等。你们会看见,在更广泛的印太地区,在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和澳大利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美国防部副助理部长卡琳说。

据法新社等媒体报道,当被问及该评估是否预示着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将进一步增加时,卡琳说:“我们正在一点点地转移。”

被问到评估报告是否提到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合作时,卡琳表示无可奉告,只称美国正继续与印太地区的盟友和伙伴就加强协调和扩大使用当地的军事设施展开磋商。

《舰载武器》执行主编石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要在关岛、澳大利亚等地加强军事设施建设,显示美国是真正把中国作为很强大的对手看待。

它在“第二岛链”强化军事能力,威胁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美国的远程打击能力很强。

但如果美国想干预台湾问题,其能力还不够。

石宏认为,美国从特朗普时期就把中国列为重点,现在只能说拜登在这方面和特朗普相比没有明显改变,甚至更进一步。

这也说明中国近几年发展得更快,美国心里有些焦急。

俄罗斯也没被“落下”

虽然中国是英美此轮“攻势”的重点,但俄罗斯也没有被“落下”。

摩尔称,英国继续“面临来自俄罗斯的严重威胁”,英国及盟友必须反抗并遏制俄罗斯“违反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体系的行动” 。

美国的“全球态势评估”报告也将俄罗斯列为美军关注重点之一。

有报道称,这项评估“巩固了美国对俄罗斯侵略的有效威慑力,并使北约部队能够更有效地运作”。

据CNN报道,美国防部拒绝详细说明将如何为应对来自莫斯科的威胁做准备。

有官员透露,概括来说,报告的目标之一是“重建战备标准”,美军正努力在东欧重建战备状态,加强形成可靠的对俄作战威慑。

五角大楼早前取消了特朗普政府去年宣布的可派往德国的2.5万名美军上限,还通知比利时和德国,美国将保留7个军事基地的存在,不再归还东道国。

除英美外,其他北约国家也没闲着。

11月30日,北约国家外长来到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

他们此次破天荒来到布鲁塞尔之外的地方开会,就是为了告诉俄罗斯,如果莫斯科“入侵”乌克兰,那将付出沉重代价。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周一还访问一处位于拉脱维亚驻扎着北约多国战斗部队的营地,以此炫耀“联盟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托尔滕贝格在北约外长会上发表讲话。

这些西方国家外交高官计划就向乌克兰提供更多军事支持以及加强北约在乌东地区军事力量展开讨论。

“美军在亚欧准备两场战争?”

在美国政府的宣传下,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美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

根据罗纳德里根研究所公布的一项新民调,71%的美国人说他们担心中美之间可能发生战争。

美国福克斯新闻关于上述民调的报道截图。

与此同时, 德国电视一台直言,北约和俄罗斯已到达“战争的边缘”

“美军在亚欧准备两场战争?”德国新闻电视台称,尽管美国的军事重点是印太,但现在欧洲战争风险更大。

然而,连欧洲盟友也不清楚美军在欧洲的长远规划。

相较而言,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布局似乎更为长远。

但如意算盘没那么好打。

美联社的一篇评论文章称,美国“全球态势评估”报告反映了拜登政府面临的复杂安全局势。

美军于8月全面撤出阿富汗,但越来越担心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对抗、在欧洲与俄罗斯对抗。

伊朗是另外的挑战,包括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这使得向世界其他地区分派更多美军变得困难。

《华尔街日报》称,此次评估旨在加强美国军事能力与拜登政府战略重点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战略重点是对抗中国的军事实力积累和更果断地动用相关力量。

但专家说,评估报告缺乏对亚洲军事力量的大规模调整,显示出美国在对抗中国之际又要维持其他承诺而在平衡资源方面面临的挑战。

中俄合作应对外部威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1月30日表示,美军方的有关报告充分暴露了美方将印太军事化,不遗余力围堵、遏制中国的真实意图。

他敦促美方摒弃制造假想敌的冷战思维,停止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言行。

俄总统普京周二参加“俄罗斯在召唤”国际投资论坛时也表示,俄罗斯和中国有大致相同的立场和原则,西方对中国的遏制是没有道理的,违反国际法。

在回答有关中国“威胁”的问题时,这位俄罗斯领导人表示,西方国家从2000年起就开始用中国吓唬他,吓唬他的人现在也害怕了,开始改变对华政策。

普京对“中国威胁论”发表看法。

美国企图遏制中俄,中俄则进一步加强合作予以应对。

11月3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共同主持中俄总理第二十六次定期会晤。

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克强表示,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起伏反复,世界经济曲折复苏,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中俄同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双方在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方面拥有战略共识。

米舒斯京表示,俄方愿同中方一道,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深化双方抗疫以及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加强欧亚经济联盟同“一带一路”对接,巩固两国传统友谊,为俄中全方位合作不断注入新动力。

据俄新社报道,俄总理还提到,几个“外国伙伴”持续对俄中采取不友好行动,俄中都遭遇了非法单边制裁、政治和经济施压等挑战。

米舒斯京认为,回应这些压力和挑战的最好方式是中俄在平等、互信和尊重等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此外,俄中防长日前一致同意加强两国武装力量在战略性军事演习和联合巡逻方面的互动。

俄罗斯军事专家卡申表示,俄中军事互动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军事政治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及其盟友在规划欧亚地区的行动时会考虑这一因素。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11月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俄之间的协调合作是一种“背靠背”式合作,具有高度的战略互信。

中俄之间多领域、多维度的密切合作,不仅有利于推进两国关系的深化,帮助两国消除各自周边区域出现的威胁性因素,还将对区域乃至于全球的一体化进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李海东强调,在当前国际格局和秩序发生变化的关键时刻,中俄两国的协调合作为当前不确定的国际秩序注入“正能量”。

这种“正能量”能确保国际格局沿着一种稳定的、良性互动的、普惠的方向发展,而非沿着美国等个别国家划分阵营的、撕裂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他表示,中俄之间的合作对是否能够牢固确立联合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至关重要,个别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联盟体系主导国际事务的举动应被绝大多数国家抛弃和拒绝。

来源:环球时报|林日 青木 刘煊尊 辛斌 刘洋 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