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天,我认识的好几位地产公司品牌总、企划总离职了,四十不到,颜值都还在线。

年底了,还有不到2个月就能拿年终奖,却纷纷选择离职。

这,不科学!

这个年龄阶段,这个时间点,宣布离开,多少有点令人错愕。

而这份错愕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所有地产从业者都没办法回避的一个事实——行业远比你我想象中更风雨飘摇。

01

今年,我认识的地产人离职、跳槽的频率基本约等于过去三年的总和。

有人离职,是因为区域公司成立,被要求在不调薪、不给租房补贴的情况下,去北京上班;

有人离职,是因为岗位一夜之间取消了,要么下项目,要么滚蛋。

还有人离职,是因为公司突然暴雷了,拿着比低保高不了多少的薪资,活儿一点也没少干。

通过这一系列民营企业的“非常规操作”,我们可以看出,如今地产行业有一个非常明朗的信号,那就是:开源节流,提高人效,准备过冬。

也就是说,过去,在地产公司,1个人要干4个人的活儿,现在1个人得干8个人的活儿。

活儿干得精不精细、漂不漂亮,不重要,有人干活,省钱,就行。

地产公司城市事业部不养人了,或者说养不起这么多人了。

强区域,弱城市,似乎是大多数民营企业今年都在贯彻执行的事。

也就是说,砍掉冗余的岗位,能区域兼管就区域兼管,城市公司留下的都是在项目干活的人。

在这样的形势下,主动离职或被离职的地产从业者越来越多。

几个月下来,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老板们发现,这些人走之后,公司看上去没有任何影响。

负面满天飞,但并不影响卖房。

房子卖的不好,就降价,涨中介点位,人们总不会拒绝便宜的房子。

这是这个行业荒诞的地方,也是老板们放任员工离开的原因。

此时,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停止拿地,到处找钱给公司续命,一再重申公司很稳健,财务状况没有问题。

当拿地就意味着亏损,老板们也选择了躺平,不再盲目追求规模。

只要,活着就好。

02

行业本身,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动荡。

今天还在5个点、7个点、10个点合作渠道,大手笔投放广告的开发商,明天可能就暴雷了。

留下的,是风中凌乱的合作方。

过去,通过高杠杆不断拿地扩张,一个个千亿房企就此“速成”,并不是新鲜事。

在房企内部,用新借来的钱来补老的窟窿再正常不过,几乎所有被提拔重用的财务总最大的能力和价值就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帮公司拓宽新的借钱渠道。

但是,在房地产高速运转的时期,从来没有人关心过,这件事正常吗?可持续吗?

虽然窟窿越来越大,怎么填都填不满,但表面上看,房企规模还在不断扩张,数据上也有各种方式方法来掩饰这个窟窿。

于是,一切看上去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又怎会有人冷静下来思考,利用高杠杆扩张是否有风险,是否可以良性循环。

如今,一个个曾经的对手都在这条赛道上纷纷倒下,老板们开始拼命自救、断臂求生。

03

这些年底前痛下决心的地产人,都去了哪里?

答案只有一个:国家队。

在民营企业不断暴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产人开始意识到:每一次跳槽,薪资有没有上调30%、50%……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在跳槽工资就翻倍的时代早已过去的当下,你会发现: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薪资减半又如何?

至少,不会一夜醒来,岗位没了,部门砍了,城市公司人间蒸发了。

毫无疑问,过去20年,房地产行业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老板们纷纷进入这个赛道,想要分一杯羹。

这是时代给地产人的红利,但是这股红利伴随着民营企业纷纷暴雷一并消失了。

这是一个买房都有可能血亏的时代,地产人的位置不稳,身价下滑,似乎也是随之而来的。

在这个充满变数又十分内卷的时代,其实也在加速优胜劣汰。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感慨时代变化太快,也没有时间抱怨风向说变就变。

教培之后,砍向房地产的刀正在徐徐落下。

去央企、国企,或许能够保命,选择创业,又是另一片天。

今日地产人,明日个体户。

行业没有百日红,那就做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