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油画《遵义会议》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后,来到了贵州遵义。

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挽救党、挽救红军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

事实上,也就是在湘江战役后,红军中有许多高级将领,对博古、李德的指挥产生不满的情绪,更为关键的是,即便当时面临如此情况,博古、李德依然要求红军主力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站出来振臂一呼,建议红军改道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至此红军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尽管通道、猴场、黎平会议虽然决定了红军采纳毛主席的正确建议继续向西,在川黔边创建根据地,可当时红军有关军事指挥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中央决定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召开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尽管各方面的时机均已经成熟,但为了这次会议做准备,张闻天实现根据毛主席、王稼祥的意见写了一份反对“左倾”教条错误路线的报告提纲。

以往毛主席从来都不准备发言提纲,为了这次开会,也事先准备了一份较为详细的发言提纲。

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

尽管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但在后来十多年的时间里,遵义会议的情况并不为人所熟知。

杨尚昆后来回忆称:

“书记员邓小平坐在角落里忙着记笔记,但在颠沛流离的战时,当时的笔记全都丢失了。”

1936年斯诺到延安采访毛主席以及党中央领导人时,也几乎没有人提及这次重要的会议,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也没有提到这次会议的内容。

一直到1948年,遵义会议的决议才公开发表。

图|国画《遵义会议》

这是一份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当然由于时代局限,当时报告中提到博古、李德时,用了隐名。

而一直到1985年,才彻底弄清楚了遵义会议举行的具体时间。

遵义会议是由博古主持的,早在会议之前,博古就同周恩来商量,会议上由他做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然后再由周恩来做一个军事上的副报告。

尽管当时博古已经意识到,是自己的指挥失误造成了红军的巨大损失,但在做报告时,还是顾左右而言他。只承认自己是有某些政策的错误,而不承认自己是路线错误,并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敌人的强大和苏区工作配合得不密切。

周恩来虽然只是做了单纯的军事报告,却坦率地指出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勇于承担错误,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响应。

会议现场,毛主席并没有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就在博古做报告的同时,毛主席在下面静静地听着,并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沓毛边纸,好似一个寻常老百姓家里记流水账的账本。

博古说一会儿,毛主席就在纸上记录,并将自己不赞同的观点写下来,博古说完后,毛主席手边的毛边纸已经记了厚厚一摞。

等到周恩来做完报告后,会议现场一片沉默。

“对报告有什么看法,请大家讲一讲。”

博古小声说了一句。

“我不同意博古同志的报告。”

隔了好一会儿,毛主席最先按捺不住情绪,第一个发言,随后张闻天、王稼祥也表示不同意。

这是会议现场的人才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张闻天拿出了从口袋里早已准备好的报告,对着大伙说了一句:

“针对刚才博古同志讲的,我想讲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请诸位批判。”

不仅仅是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问题,张闻天还谈到了之前十九路军的福建事变,指出了博古在军事上不知道怎么利用十九路军事变,打击蒋介石一事。

需要指出的是,遵义会议当天上午,彭德怀、杨尚昆等还没来得及赶到,他们是下午才到的会场,周恩来见到他们后,给他们简单地讲了几句会议现场的情况:

“你们来得好,会议刚开半天,博古同志在会上作了正报告,我作了副报告,洛甫同志也作了一个报告,不同意博古同志的意见。”周恩来笑了笑,“洛甫的报告可以说是一个反报告吧。下午开始,由大家发言,你们好好准备一下,有意见在会上讲讲。”

彭德怀的心里其实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尤其是广昌之战时,李德曾不顾红军装备差等劣势,执意要求红军正面进攻国民党军阵地,造成红军重大损失,气得彭德怀破口大骂:

“你让我们组织火力,没有弹药怎么组织火力?你让我们短促突围,敌人堡垒那么密集怎么突围?从你们来到苏区,我们就很少打胜仗,你这是崽卖爷心不痛!”

湘江战役时,为了掩护中央红军渡河,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在湘江岸边抵挡国民党军进攻,一场激战下来,仅有两个团的红五师伤亡惨重,四师一日间牺牲了两位团长,六师18团更是全军覆没,为全军付出了重大牺牲。

图|1936年时期的毛主席

尽管彭德怀心里憋着火,但是下午开会时,彭德怀还是以极大的忍耐力,克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有人建议他也站起来说两句,彭德怀没吭气,对身边的人说:

“我再听听同志们的发言,然后再说。”

毛主席下午是第一个发言的,他根据自己开会前一天写的提纲,加上今天开会时写的不同意见,全部都说了出来,不仅仅是从第五次反围剿说起,还从历次反围剿战争中的经验。

李德开会期间,一直坐在门口,听着伍修权翻译大家的说话,听完毛主席的发言后,他本能地感觉到,毛主席是在指责他,于是跳着脚站起来大喊:

“你这是报复,报复过去,我批评过你,今天,你趁机会找我算账!”

毛主席没有理会他,只是笑了笑:

“有意见好好说嘛,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嘛。”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都赞同毛主席的意见。朱老总更是开口说:

“有什么本钱就打什么仗,没本钱,打什么洋仗。”

尽管会议开得仓促,但大家都摆事实讲道理,会议始终是在一种很严肃的氛围中进行的,虽然有些许不服气,但大家都没拍桌子瞪眼睛。

凯丰: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

会议始终是在严肃的气氛下进行,与会者的观点大多也一致,却依然有不同意的意见。

遵义会议期间,凯丰站在博古、李德一边,不赞同张闻天、毛主席的报告,还说了一句十分过激的话:

“你懂什么是马列主义吗?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

尽管后来时隔多年,可所有参会的人对这一幕都有很深的印象,陈云在后来的回忆中,曾谈到凯丰反驳毛主席时,毛主席曾笑着反问了他两个问题:

“你读过《孙子兵法》没有?你知道《孙子兵法》有几章?”

一句话问得凯丰哑口无言。

图|凯丰

虽然如此,可凯丰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在会议结束后称:

“谁对谁错还不一定呢,咱们走着瞧。”

事实上凯丰在遵义会议上与大家“唱反调”,并不能说明他就是错的,相反凯丰在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持反对意见,并不违背党的章程。

“共产党人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尽管在红军处境艰难,甚至濒临危亡的时刻,凯丰坚持持否定意见,确实犯了错误。

可凯丰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遵义会议6年以后,凯丰回忆起来这件事还坦言:

“因当时对过去中央苏区所犯的错误还不了解,在遵义会上坚持了错误的方面,现在想起来真是幼稚可笑。经过中央的批评在很短的时期内就了解了自己的错误(大约两个月的光景)。”

而且凯丰后来也从来没有回避过自己这一问题。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凯丰就曾深度地剖析自己,并做出诚恳的自我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参加遵义会议人员

1942年9月15日,毛主席在给凯丰的一封信中,也谈到了这件事:

“不愉快的事,过一会也就好了。”

尽管遵义会议实现了红军的扭转,但战场从来都不是以一人一事而定胜负的。

也就是在遵义会议后不久,毛主席跟着部队行军,在爬一个小山坡时,不小心摔了一跤。

一个遵义参军的小姑娘李小霞赶紧扶起了毛主席,问了一句:“我的头有没有磕破啊。”

李小霞上前摸了摸头说:“没有磕破,只是出了点血。”

毛主席哑然失笑:“都出血了还不算破,要磕的脑袋开花这才算呐。”

大家伙见毛主席没有大碍,于是纷纷开玩笑,周总理更是在旁边大笑:

“摔得好不好啊。”

“摔得好。”

“摔得妙不妙啊。”

“摔得妙”

“要不要再来一次啊。”

“哟!”

一番话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毛主席包扎好伤后笑说:“一次足矣,岂可再焉。”

尽管是在开玩笑,但在后来攻打土城战役中,毛主席还是马前失蹄,重重地摔了一跤。

由于误判敌情,误以为对面只有敌人两个旅,结果后来发现是4个旅,红军兵力分散,尽管已经稳定住了攻势,可毛主席意识到土城之战不能再打下去,于是主动后撤脱离了作战。

土城之战的失利,也使得红军不得不放弃北渡长江入川之路。

图|四渡赤水战役前敌我态势图

对毛主席而言,这一战也是一个经验教训,不过与他人不同的是,毛主席最善于总结经验,一战不成功,当机立断摆脱敌人。

时隔多日后,毛主席率红军挥师东进,再取遵义,有敌军指挥官不服地称:

“你们要在那里(指泸州至宜宾间)过江, 早叫我们吃掉了。”

这次不用毛主席出面回答,有红军战士就直接替毛主席回答了:

“你当了俘虏也没变得聪明些,中国这样大,路这么多,我们哪里走不得,为什么一定要往你们乌龟壳上碰!”

时隔30年毛主席再谈《孙子兵法》

有许多人对毛主席究竟是否看过孙子兵法,什么时候看过,有很大的好奇。

据现在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也有不同的说法。

根据毛主席的警卫回忆,毛主席早在井冈山时期就看过《孙子兵法》;还有一个是根据吴冷西在他的著作《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中谈到,毛主席是在被解除军事指挥权时期读过孙子兵法。

可在毛主席记忆中,有读到《孙子兵法》一书其实是在遵义会议之后。

图|孙子兵法

时隔30年,即1960年12月25日,毛主席即将过67岁寿辰时,与身边的亲属以及工作人员聚餐时,谈到了当年遵义会议前后的经过。

“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

后来几次谈《孙子兵法》,毛主席都说了大致相同的话,因此可以作为参照。毛主席在遵义会议时,是没有系统地看过孙子兵法的。

毛主席早年或许没有细看《孙子兵法》的机会,但《孙子兵法》作为一本中国古典军事著作,大致上是了解的。

1913年10月至12月之间,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时所作的随堂笔记中,就写了这样一段话: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

毛主席在记录这段话的时候,还注明了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谋攻篇》。

实际上,记录虽然与原《孙子兵法》不同,但大致意思不差,也可以看作是毛主席对孙子兵法早年的理解。

图|瓦窑堡会议旧址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

尽管当时仍旧面临国民党军进攻,但在当时日寇入侵,国家命运陷入前所未有的危亡时刻时,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战略策略。

也正因为如此,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确立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相结合”、“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等等军事战略方针。

可这一决定也有许多人表示反对,李德等人明确反对的同时,提出巩固苏区,创建新根据地的想法。这种担心对日作战,害怕将苏联牵扯进作战,单纯的军事防御观点,并不合时宜。

毛主席为了驳斥这种观点,接受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决定做一部系统性的总结十年内战期间的经验的著作。

为了写作准备,毛主席致电叶剑英、刘鼎,要尽可能地购买各类军事书籍,明确要求“是与战役指挥与战略相关的书籍”,并重点强调:

“买一本《孙子兵法》来看。”

1936年12月,毛主席在创作完成的《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中,部分内容引用了部分《孙子兵法》的观点。

(一)“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二)“孙子说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三)“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敌人会犯错误,正如我们自己有时也弄错,有时也授敌以可乘之隙一样。而且我们可以人为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

毛主席尽管早期对《孙子兵法》只是停留于了解,但后来却十分推崇《孙子兵法》。毛主席在同郭化若(黄埔四期毕业,开国中将)交流时曾由衷地感慨:

“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的兵书,真是件了不起的事。”

尽管毛主席十分推崇《孙子兵法》,但也并非是全盘接受,而是从中抽取思想精华,依据实际情况,变相的化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瓦窑堡会议上达成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后来在谈到遵义会议时,毛主席又提到了《孙子兵法》:

“打仗的事怎能照本去打,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自己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再去翻了翻《孙子兵法》。”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虽然是古今中外军事精华集大成者,可还是要同实际相结合,毛主席正是通过对古典著作批判的接受,然后结合实际,才指挥部队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毛主席研究古代兵法,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势,而是采用辩证的态度,系统性的论事,这种态度才是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