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从外太空中取回来自外星的物质到地面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愈加成熟,最早期是美国阿波罗系列飞船从月球取回的月岩,分给了我国1克;然后就是苏联以及我国的嫦娥号飞船自行采集的月球背面的月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今天,从外天空采集物质回来已经不算什么难事,日本多年以来研究登月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但是他们知道“另辟蹊径”,既然登不上月球,那就去背的国家没有去过的小行星上走一遭呗!反正到时候也算是探索小行星方面的“第一人”了。于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探测器“隼鸟2号”就出发了。

原本的计划是从小行星上采集一些样本回来,再怎么说都算是一件轰动学界、值得研究的事情,但是最后返回舱里带回来的东西却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确定这不是地球上的“人造物”吗?小行星上也有这东西?蹊跷了不是?

隼鸟2号

这是一个早在2014年就已经发射成功的外星探测器,在2018年的时候成功登陆小行星,并开始外星采样工作。这里可能会有人感到疑问:不是说连月球都没登上,怎么就可以完成更远距离的小行星登陆呢?

对于这方面有疑问的读者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日本连52亿公里之外的小行星都登陆了,为什么没有登陆月球?里面有关于登月和登陆小行星这两个事情之间存在的技术性差别分析,是不能同一而语的。没有去看也没关系,这里再简单说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的“隼鸟2号”登陆小行星采用的方式就像是“蜻蜓点水”一样,一触即离,并且不用考虑那里的地势适不适合降落,只要有接触面就行。同时,小行星远离地球这一点上。耗费的更多的是燃料,比较考验太空卫星联络的技术问题(由美国提供设备支持),在飞行上并不算什么难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近小行星不需要“绕行”,因为地球引力这时候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作用,影响不到“隼鸟2号”的飞行轨迹,而小行星本身的引力相当微弱,不用考虑可能会直接“撞”上去的可能性,安全度还是相当高的。

因此,小行星的“登陆”只是一次冷漠的“点头之交”,过了就不会再有其它任何“见面”的机会,和登月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现在回到正题,“隼鸟2号”前后总共跨越六年的时间,在小行星上的样本采集成功后,终于又飞到了地球上空,将装载着“外星样本”的回收舱投向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的一片沙漠当中。总的来说,整个过程到这里还是相当顺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集样本

当日本在澳大利亚设立的相关航空机构人员接到护送外星样本的使命后,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这份来自52亿公里外的珍贵的外形物质,使人类首次从对小行星的一次探索,并且他们是第一个从那里取样并带回地球的国家,这份特殊不慎重怎么行呢?

但是,在拿回返回舱后,科学家们一打开小仓库,呈现的画面却让人感觉到有点熟悉:返回舱的外形物质是锡箔纸吗?什么情况?

需要明确的是,在返回舱从外形物质采集装仓后,就一直是密封的状态。这个“密封”的程度有多高呢?

从太空降落到地表、经过大气层时都不会出现任何影响的那种程度。所以问题来了:这个锡箔纸是怎么回事?

人造“稀薄纸”?

乍一看见的画面并没有让这场科学家们放弃这个返回舱,他们依旧整理了这个看起来空空如也的舱盒,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细小(1mm一下)的外形物质微粒,大约有1500粒。这些微粒已经足够科学家进行初步研究,后续日本也的确发表了很多相关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外星微粒的研究有利于人类解开小行星形成的时间,还能借此参考,推算出地球形成初期的模样,甚至是解开星球上液态水源的来历,意义还是相当重大的。因此,日本此次探测小行星的活动,几乎受到世界关注。

所以,“隼鸟2号”样本返回舱中出现的类似“人造物”的东西也引起了很多关注。这看上去和揉皱了的锡箔纸没什么差别的物质到底是什么?

按理说,在几乎完全封闭的返回舱中,不可能会出现外部物质遗留才对,但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后,他们也找不到这个“锡箔纸”的来源,但又的确不是小行星上的东西,总不能是地球上的锡箔纸被吹到外太空了吧?

科学家对于这个物质的出现提出猜测,认为应该是在“隼鸟2号”登陆前发射的弹头剐蹭下来的铝合金,在采集样本时一起放进了返回舱。

但是,这样的猜测也并不合理,因为上面已经提到,“隼鸟2号”的登陆活动是“蜻蜓点水”式的,发射高速弹头时,探测器远在小行星上空,怎么会被挂到呢?因此,目前还没有确定这个“稀薄纸”的具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