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龙头旅行社大量闭店、官司缠身、负债累累、批量裁员甚至濒临死亡不再是新闻,这个卑微的传统行业仅剩的,只有那一口没咽下去的气儿,以及漫长的等待……
01
又一家龙头旅行社陷入困境。
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嘉华文化”)苦撑两年后遭遇“至暗时刻”。
这家山东最大旅行社之一,据齐鲁晚报报道,疫情之前,线下门店200多家,员工逾千人,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营收超过10亿元。
如今,这家旅行社省内门店几乎全关,济南50多家直营店只剩1家,员工锐减到50人,办公场所从3000平米萎缩到300平米。
山东嘉华文化还官司缠身,涉及被起诉的开庭公告28起;因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而被法院强制执行信息56条;被强制执行金额1620余万;公司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大股东张明及多位高管成为限制消费对象。
知名旅企、负债累累、官司缠身、大量裁员、门店关闭……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算的上是“爆炸性新闻”。出乎意料的是,山东嘉华文化糟糕的处境被曝光后,讨论者甚少,圈内一片安静。
并非大家不关注这一新闻,而是这两年此类新闻太多,行业内外多少有些麻木,连吃瓜都少了兴趣。劲旅君盘点发现,去年以来被曝出因疫情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的旅行社巨头不在少数:
2021年10月,广东老牌旅行社和平国旅财务状况日益恶化,连勉强维持都困难,破产清算;
2021年8月,广东旅行社巨头南湖国旅被曝陷入经营危机,因拖欠各方款项,遭追债声讨;
2021年6月,民营旅行社巨头众信旅游因连续亏损,宣布卖身。
2020年2月,知名民营旅行社百程旅行网宣布破产清算;
……
中小旅行社损失更为惨重,有传言称倒闭超过万家。劲旅君去年在报道《连亏四年、疫情打击,北京中旅宣布停工、停产》时,有业内读者调侃,可以将这个标题保留,后续只需要换个旅行社名称,还可以再报好几遍同题新闻。
虽是戏谑之言,奈何一语成谶,一个行业的落寞,大抵不过如此了。
02
今年旅行社破产清算新闻格外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从业者仅存的那点希望之火,彻底熄灭了。旅行社是个典型看“天”吃饭的行业,然而整整两年,老天爷都没有要赏饭的迹象:
出境游方面,众所周知,撑起中国旅游业大半壁江山。
中国旅游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1》显示,2021年预测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同比2019年仅恢复到17%,同比2020年仅增长2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客气的说,出境游依然处于停滞状态。
尽管中国旅游研究院谨慎对2022年出境游给出“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预判,但最近的一则新闻,让旅行社的2022希望破灭。11月26日,世卫组织披露了新冠病毒最新的最高级别“高关注变异株”——奥密克戎。
最近一段时间,这一新冠变种病毒依靠航空快速传播,突袭进入数个国家,引发全球警戒,日本、英国、以色列等国家相继关闭国境线,脆弱的出境游再被重锤,短期难有复苏迹象。

国内游方面,局部疫情不断暴发,旅行社受损严重,Q3国内接待游客量大幅下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底,南京、张家界引爆并波及全国多个省份的疫情,让旅游行业最重要的暑期档全军覆没;11月起,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疫情,国内游业务再次受到影响。也是在这个月,我们看到了各地完全不一样的防疫政策,有的省份和城市在当地疫情防控得当后宣布放开跨省游,有的省份和城市则进一步收紧了跨省游政策。

虽然做到了不一刀切,但却让游客更加不敢出门,旅行社也稀里糊涂,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干。
静默、等待,似乎是唯一的答案。

03

旅行社们不是没有想过自救。
遗憾的是,从劲旅君采访来看,少有成功案例,旅行社自救大体有几个方向:
搞副业。
疫情伊始,搞副业成为旅行社自救最普遍的手段,又以社交电商最为流行。
有些做出境业务的旅行社,还亲自在海外寻找合适货源,通过以往建立的业务渠道,搭建自有社交电商平台。没有能力组织货源的旅行社,积极加入国内电商巨头旗下的社交电商平台,争当代理赚取分红。
有段时间,朋友圈旅游广告被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替代,全行业不分昼夜的在所谓“私域流量”叫卖吆喝,热闹至极。
只不过,这一红红火火的景象维持不到半年就偃旗息鼓。据齐鲁晚报报道,山东嘉华文化去年2月就上线了目的地严选商城,销售境外及国内旅游目的地土特产和商品,7月全线暂停。山东嘉华文化创始人张明坦言,销售的商品没有独特性,价格也不占优势,这条路注定走不通。
很多人向劲旅君直言,搞社交电商最大的初衷是为在疫情期间寻求一个业务过渡,不奢求赚钱。没料到疫情持续到现在,社交电商越往后干越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培育新业务。
长江高端河轮度假产品是典型案例。一批曾经的海外邮轮、欧洲内河游轮专业人士,把海外高端度假产品的打法、策略移植到长江河轮上,通过对理念、服务、线路、餐饮等方面的改造,希望利用当下新形势,打造中国长江高端河轮度假产品。
他们坚信,国内中产阶层为代表的高价值消费人群曾经在境外旺盛的需求依然存在,国内需要有同等甚至更高质量的产品作为平替,这里存在巨大市场空间。
坦率而言,这一新产品几乎马上就成功了。一批全新的长江高端河轮度假产品2021年面世,在渠道端和游客端均获得一致好评,销量逐步攀升。
然而,旅游新产品培训需要一个关键因素:时间。
旅游产品低频的消费特性,注定培育新产品的时间要比快消类产品更长,更需要耐心。国内频繁暴发的局部疫情没有给这些创新者们更多时间,经历暑期和11月连续疫情重创之后,长江高端河轮度假产品步入旅游淡季,进而在疫情影响下提前结束2021年度经营季。
虽然谈不上失败,但损失却实实在在。
2022年,长江高端河轮度假产品,要不要搞,怎么搞,一切又成为未知数。
卖身。
这是一家企业最后的自救手段。
纵观这两年,疫情之下成功卖身自救的旅行社屈指可数,最知名的就是众信旅游。
今年6月,民营旅行社上市公司众信旅游宣布卖身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同样是民营旅行社上市公司的凯撒旅游。
旅行社行业内对这笔交易最大的关注点是众信旅游是如何说服凯撒旅游收购自己的?
众信旅游创始人冯滨去年直言,不看好疫情之后旅行社通过资本手段实现整合。
“旅行社最要命的地方就是模式太轻。”冯滨认为,旅行社所有的业务都跟旅行服务有关,只要旅行服务受到冲击,价值度就直线下跌。现在的问题是,旅行社有没有机会让别人产生投资并购的兴趣。
冯滨甚至预判,五年之内旅行社领域受到资本方青睐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冯滨成功将众信旅游卖给了凯撒旅游,但外界对此次并购事件的解读是“难兄难弟的一次合作”,两家民营旅行社巨头至今保持大幅亏损状态,仅仅上半年,众信旅游亏损1.23亿,凯撒旅游亏损1.69亿元。
有旅行社从业者向劲旅君戏谑道:“我现在反而羡慕那些早早就歇业离场的同行们。”
他表示,自己去年折腾一年,又是社交电商、又是周边游、又搞旅居产品,结果年底算账,亏了100万不说,还因为三角债惹上一身官司。反观另一位旅行社同业朋友,疫情之后早早将旅行社关闭,员工遣散,年底一算账,账上至少还有之前攒下的一笔钱,养家糊口足矣,还能伺机杀回行业。
无语,也无奈。

04
对于旅行社行业的艰难处境,国家其实出台了多项措施予以扶持。
退还及延缓旅行社缴纳保证金。
疫情伊始,文旅部发布通知,短短一个多月,退还旅行社保证金34.62亿元。考虑到今年疫情影响,文旅部10月发文,要求暂退80%保证金的旅行社,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2年12月31日。旅行社在享受暂退80%保证金政策期内,又达到《旅行社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条件的,可依法再降低50%保证金。
文旅部不久前还发布关于同意浙江、上海、安徽开展使用保险缴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试点工作的批复。
鼓励党建、公务活动委托旅行社代理。
6月2日,文旅部发布《关于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支持旅行社发展的通知》,鼓励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的党建活动和公务活动,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
这算得上是官方光明正大“偏袒”旅行社行业。
地方文旅主管机构现金补贴和补助。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日前发布《关于对旅游相关企业进行纾困补贴的公示》,宣布对省内2019年度接待入境外国人旅游人数全省排名前30的旅行社企业、1123名专职外语导游、39项旅游演艺节目、26家承接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接待任务的四星级和五星级旅游饭店进行现金补贴,专项补贴合计金额999.6万元。
由于这是省级文旅主管部门少有的对企业进行现金补贴,陕西文旅厅妥妥在赚了一波口碑。
尽管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不遗余力的帮扶旅行社,但业内普遍反映,很多措施都属于短期激励措施,对企业的真正帮助极为有限。
“去年很多旅行社能够熬下来,一大客观原因是企业综合成本较低。”
有旅行社从业者向劲旅君分析,这得益于去年国家各类扶持政策多、力度大,再加上旅行社大幅裁员、压低经营成本。今年以来,国家很多优惠政策其实逐步在取消,最明显的就是税收优惠政策。旅行社今年上半年鉴于大环境趋好,相应增加了经营成本,虽然业务有一定起色,但算完大帐却发现:
利润并未明显增加。
这就陷入一个怪圈,今年旅行社非常忙碌且努力的在复工复产,但最后的结果还不如去年躺平后获得的利润多。
不少旅行社从业者的积极性由此受挫,信心跌到谷底。
尽管山东嘉华文化创始人张明面对媒体依然保持了乐观态度,表示只要团队留住火种,就能等到春暖花开,再回巅峰的日子。
但是2021年还剩一个月,绝大多数旅行社从业者已经借着淡季到来躺平,业务处于半停摆状态。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走一步看一步。
当一家龙头旅行社“濒临死亡”不再是新闻,或许,活着,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真正的唯一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