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三岁,入训五个月,是一个喜欢和别人交流、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还不错的儿童,当别人和他说话的时候,他经常能够用点头表示赞同,接受新鲜事物也很快。
比如在他刚开始发音的时候,教给他“不”的含义,他便能够慢慢在学习过程中将不运用到“不要”“不吃”“咬不动”等词汇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分析
1- 现在的状态:
能够表达各类短语,对于老师提出的基本问题都能够给出回应,学习过 5w 句式中的谁,什么,干什么,哪里等基本问句,有很明确的自我意识,对身边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但略有缺乏共同注意力。
2- 理想的状态
增加与他人的互动意识,提高共同注意力,帮助儿童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学会简单提问。
干预的过程
1-回答问题
在儿童学习提问之前,要先经历问题的回答这一过程,能够对 5W 的提问——这是什么,这是谁,这是哪里,他在做什么,什么时间等问题有一定的概念并且能够分清问题的答案。
对于初级名词,人物名词,地点名词,动词等词汇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及认知水平达到一定地步的儿童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男孩在学习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也会根据他的能力教导一些简单的其他答案来进行回答,比如“我不知道”“想想”等带有其他概念的词汇,并让儿童通过老师给与的反应区分给出自己能够回答出的答案以及给出不知道这个答案的不同点在哪。

2-简单提问
在卡片(基础问句)的学习中,简单加入提问的概念,并慢慢转交提问的主导权,给与儿童充分的提问机会,并在最初只让儿童用一个问句来提问所有的卡片,比如用“什么”提问物品的初级名词,也用“什么”提问他在干什么,重点在于让儿童能够理解什么是提问,什么时候能够进行提问。
并在每次儿童提问之前,先提示儿童“我不知道,问问老师”,慢慢的孩子能够在交流中熟练运用“不知道想想”和“不知道问问老师”,证明他理解了提问,然后再教给他如何区分问题,从“什么”到“干什么”到“谁”到“哪里”,逐步增加问题。
3-情景中泛化
从卡片学习到游戏中的运用,与孩子共同做游戏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很感兴趣但是不会说的物品时,便提示儿童“问问老师”,然后让儿童重复当下情景的合适问题,并让家长进行配合,在更多的情境中进行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干预总结
通过上述方法的引导,儿童可以简单提问出一些问题,并运用在合适的场景中,理解什么是提问,什么时候提问,但在情境中的运用仍需要继续加强。
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高儿童互动性,需要儿童的理解能力较强,认知能力较好,并且对周围的事物有所兴趣,所以也需要根据儿童的能力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