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谋出路?四十年前有多少人离开体制下海,今天就有多少人上岸进入。

体制

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数据,说的是平均下来有六十个人争抢一个公务员岗位。这背后说明了什么?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群人的选择不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群有前瞻性的人离开体制下海经商,后来这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创造了不少财富,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再后来,互联网的红利、房地产的红利、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自媒体时代的红利,这些新技术带来的都是新机会,遍地都有机会,遍地都是蓝红,只要你有想法,就一定会有实现你这个想法的平台。

但今天不同了。

出路在哪里?稳定就是出路,不被裁员不996就是出路。

尽管我们都在说,体制内薪资不高,升职也面临着很的因素。但那又如何?和一些中小企业动不动就裁员、动不动就倒闭来说,体制内的优势太好了,哪怕是今天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如此之高,但在越来越不确定的市场中,体制就是安全、稳定的代名词。

复杂

我们不用担心所谓的35岁中年危机,也不用担心被裁员,被剥削,被压榨,一切都更有保障,更有稳定性,这就是体制内的最大好处。

这个观点可能非常主观。不过还有一些数据来佐证我的结论,比如教育行业。过去教育行业一直是以K12教育为主,在双减还未下来之前,教育行业其实已经发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教育行业中的首富发生了变化,过去教育行业首富是做出国留学的新东方俞敏洪,再到K12教育的好未来张邦鑫,再到今天中公教育的李永新。

教育行业的变化,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出国热到K12培训,再到考公,这是一个变化,也是一个时代的脉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如此热衷于考公进入呢?

体制

我两个表哥如今都是国企员工,一个在中建,一个在市政,两个人的薪资都挺可观的,每个月上万的稳定收入,过节费、年终奖、双休一个不少,对于身在二线城市的他们而言,这就已经挺满足的了。

其中一个表哥曾经也考虑过转型,进入大厂工作,为此他甚至去学习了编程。因为他听说进入华为的工程师,起始薪资就是10K+,但最后表哥还是放弃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表哥已经35了,年龄上的劣势对于大厂而言,几乎是一道死门关,没有突破的可能性。

没人另谋出路,没人愿意拿着死工资,更没人愿意在一家升职可能性不大的公司上班。但是,离开体制就有更好的出路吗?除了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大厂,那些更多的中小企业,薪资和福利待遇没有保障,加班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体制内反倒变得安全不少。

不想

另谋出路的一种可能性是活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收入,放眼未来。但另一种可能性是,找不到工作,年龄越来越大,被更多的公司开始嫌弃,从而失去了在求职市场中为数不多的机会。

离开体制很简单,但要想重新进入体制,又是难上加难。在不确定性的当下,没人愿意敢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因为我们都知道,精神上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肉体上我们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