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联手《新民晚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与你相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记者 广豪 王敏悦

一份上海疫情的流调报告,让一场姑苏寻宋的小众之旅火出了圈。由姑苏始,深刻烙印于江南文脉之中的风雅与柔情,于千年之后的今朝再度成为焦点,同时也将长三角地区的几座兄弟城市紧紧聚在一起。如宋人诗词之唱和,流淌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文与雅、情与义,如江水之绵延,千百年来不曾断绝。

风起江南,不曾止息。江南之温润与诗情,宋人之闲情与雅趣,小众否?大众也!本报联手《新民晚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特推出“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主题融媒行动。相关话题“江南寻宋之旅”“包邮区寻宋深度游宝藏打卡地”“解锁包邮区寻宋隐藏打卡地图”已于微博平台开启,我们热切地邀请你,“云上”同行,共赏江南美。

■ 由风雅“宋”,探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倘若于浩渺时空中,寻一截面,探江南之“好”,宋代何如?

苏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研究馆员孙中旺点头称许:“我们现在对江南文化的研究,大多关注明清时期,比如市镇经济、书画艺术、教育科举、苏工苏作等方面。明清时期确实是江南文化的高峰,但是这个高峰是怎么来的呢?江南文化在宋代时,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南宋时期就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等民谚,可见当时的苏州和杭州,已经有了‘人间天堂’的美称,江南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了。正是在宋代发展的基础上,才孕育了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的顶峰。”因此,这场对江南文化的跨时空寻访,不妨由宋起始。

此次疫情流调报告中的三位女生,也许正是因着这样的缘由,亲至姑苏,寻访梦中的江南。细究斜塘土地庙、东山紫金庵、甪直保圣寺、沧浪亭、网师园五处景点,前三处属于宋代下层民众的精神信仰层面,后两处则属于士大夫的生活层面。它们都与宋代有关,颇具代表性。

■ 聚“融媒”力,寻宋时“韵”

宋时文人善以诗词描摹江南印象,晚年定居苏州的贺铸以一首《青玉案》留下不朽的江南景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千年之后,长三角四大晚报再探江南,推出“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主题融媒行动。四家晚报的记者将通过采访专家、实地探访、网络互动的形式,以图文、手绘、短视频等手段,钩沉当地如雪泥鸿爪般遗存的宋风宋韵,从一园一塔、一物一器中细加体味,格物知宋,参透还原宋代的江南,融会贯通中华风物,了解长三角里流动着的至美精神。

这将是江南文化异彩纷呈的一次当代讲述;是聚融媒之力,让江南丰富宋代遗存光华重现的一次尝试。这些保有宋风宋韵的遗存,为今人寻宋提供了具体的物理空间,恰如一个“月光宝盒”,联结古今。它们星罗棋布般地洒落于江南地区,单以苏州古建筑为例,就有虎丘塔、瑞光塔、玄妙观三清殿、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楞伽寺塔、报恩寺塔、甲辰巷砖塔、大觉寺桥、光福寺塔、斜塘土地庙、万佛寺塔、崇教兴福寺塔、聚沙塔、兴福寺、东庙桥、思本桥、秦峰塔等宋代遗存。

著名文史专家王稼句亦指出,江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蓄积与生发之地,寻宋江南之旅,其本质是在探寻江南文脉,我们必将发现比之前丰富得太多的宋时江南。正如南宋时期的苏州园林,每一座都有各自的花卉特点,有些以牡丹为主,有些则以菊花、梅花为主,各各不同。而沧浪亭虽在宋代以后几经重修,但其中蕴含的苏舜钦之隐逸思想与超越之态,又对后世影响颇深……凡此种种,均可在此次融媒行动中,以新媒体手段,展现更具体、更生动的面向,为更多人所知晓。

■ 在长三角,邀您共访

长三角地区人文相近,地缘相亲。此次“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主题融媒行动,堪称“包邮区”的一次“梦幻联动”。

这是长三角文化同源同根的一次集中展现。循着“江南文化”的历史脉络,这场江南寻宋之旅必然兼具温度与深度,充满柔情与诗情——几座城市的文化名家、学者,旅游、文博网红博主将齐齐加入,从各个角度,介绍江浙沪值得一游的宋韵古建和它们背后的讲究,铺开一张包罗万象的“隐藏地图”。

疫情平息之前,在长三角,我们向全国网友发出邀请,与我们“云上”访江南,共寻宋时韵。

待无恙,我们再相约线下,江南览胜,共赏好风光!

相关话题“江南寻宋之旅”“包邮区寻宋深度游宝藏打卡地”“解锁包邮区寻宋隐藏打卡地图”已于微博平台开启,我们也期待各位读者、用户一同参与到这场行动中来,可以在微博带话题@姑苏晚报官方微博,或是在苏报集团引力播客户端相关文章下方留言评论,晒出你私藏的江南寻宋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