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密克戎传染力比德尔塔高37.5%

11月29日晚,南开大学黄森忠团队表示,其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发现,奥密克戎的传染力比新冠变异株德尔塔的传染力增加了37.5%左右。黄森忠解释说,目前从病例那里观察到感染奥密克戎和德尔塔患者的潜伏期和传染期接近,但因为奥密克戎的流行时间还较短,还需再观察。此外,全球尚无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数据。

新冠可造成中风、颅内出血

迄今为止关于COVID-19脑部并发症的最大的多机构国际研究发现,大约每100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就有一名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这些可能包括中风、出血和其他潜在的致命并发症。这项研究,将于当地时间11月30日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的年会上公布。

安全U盘能自动销毁信息

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网站发布消息称,该集团旗下的技术动力公司研发出能够借助按钮自毁信息的U盘。有别于类似的U盘,新开发的U盘更安全,因为在按下按钮时,不会破坏U盘本身,而且被销毁的数据无法恢复。该设备的潜在消费者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处理机密信息的公司。

天文学家发现300多颗潜在系外行星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366颗新的系外行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该校一位博士后开发的算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发现是一个由一颗恒星和至少两颗气态巨行星组成的行星系统,每一颗行星的大小均与土星大致相当,而且距离彼此非常近。

科学家研究如何读懂水母的心

近日,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改造技术让水母的神经元在被激活时发出荧光。因为水母是透明的,所以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这种动物自然行为时的各种神经活动。换句话说,研究小组可以从神经层面实时读取水母在进食、游泳、躲避捕食者等过程中的思想。

探险队在海底3070米处发现一根猛犸象象牙

今年早些时候,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的一支探险队在距离加利福尼亚海岸185英里的一个深海地点,发现了一段3英尺(1米)长的猛犸象象牙。研究人员称在海底3070米处发现了这根猛犸象象牙,初步预估有10万年以上的历史。该小组正在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希望能够准确确定猛犸象的年龄。

气候变化使地球最强的洋流加速

近日,研究者利用卫星测量的海面高度和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的浮标数据,测得了ACC表层水的流速变化,并首次明确提出ACC在加速流动。观测和模型结果显示,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南大洋ACC北部较温暖的区域吸收了大量热量,温度梯度的增加是ACC流速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盛行西风的加速只是次要原因。研究者表示,随着南大洋继续变暖,洋流的流速也可能会继续增加。

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为未来的飞行选择宇航员

维珍银河公司宣布这一消息的前一天,Blue Origin 透露了六人,他们将在定于 12 月 9 日从其位于西德克萨斯州的一号发射场发射场起飞的下一次新谢泼德任务 NS-19 上飞行。这将是新谢泼德的第三次飞行,机上有人员,第一次载有六人的完整补充。前两次载人飞行各载有四人。

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电影预告片

近日,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自动生成电影预告片。这项技术既可以识别电影的视频,还可以识别电影剧本。将两个神经网络模型结合就可以识别电影中的高潮。

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开建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石化公司旗下的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11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2万吨。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五大部分,投资近3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家创造首个可以繁殖的“活体机器人”

去年,在一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论文中,科学家借助演化算法,用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的细胞设计出了首个可移动、能自我复原的活体机器人——Xenobots。在最新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中,他们又利用胚胎期非洲爪蟾皮肤上的多功能干细胞,设计出了首个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即Xenobots 3.0。

新研究称地球水源或来自太阳

据11月29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论文,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地上的水可能来自“天上”——太阳。太阳风由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主要是氢离子)组成,在太阳系早期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所携带的尘埃颗粒表面产生了水。

欧亚大陆发现最早人类装饰珠宝

根据一项近期发表在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杂志上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由猛犸象骨制成的带有装饰的椭圆形象牙吊坠,其年代可追溯至41500年前,代表了欧亚大陆上最早的人类制作的装饰珠宝。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航天器防护材料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层状结构的启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这种新材料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有望取代现有的聚酰亚胺基复合膜材料。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单细胞测序揭示家猪胸腰椎发育相关机制

猪体节数量性状是猪遗传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张亚平院士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单细胞测序,解析了猪胸腰椎发育和肋骨发生过程中的细胞类群鉴定与发育阶段胸腰椎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国际著名期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发表了这一成果。

全球变暖致信天翁“离婚率”上升

超过90%的鸟类是一夫一妻制,且大部分都对伴侣忠贞不二。其中,信天翁更是典型代表。信天翁夫妇很少分开,年复一年地和同一个伴侣在一起。但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信天翁“离婚率”上升了,全球变暖可能是罪魁祸首。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发现“天外来客”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基于“嫦娥四号”巡视器获取的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与光谱数据,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年龄在一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该研究表明,富含挥发分的碳质小行星的撞击或仍为现在的月球提供水源。

科学家将相机“缩小”至正常体积的 50 万分之一,成像效果不变

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和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人员实现了使用一台粗盐颗粒大小的超小型相机拍摄出清晰的全彩色图像,其质量与比其大 50 万倍的传统复合相机相当。相关论文于 11 月 29 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深圳山溪发现蟹类新物种

在最新一期的动物学研究国际期刊Zoological Studies上,黄超博士和毛思颖研究员发表了一篇关于深圳山溪甲壳纲十足类(虾蟹类)的研究文章。该文章在系统介绍深圳山溪十足类动物多样性的同时,还描述了一个以深圳命名的新种—深圳巨腹蟹Megapleonum shenzhen,这填补了深圳山溪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空白。

4 名高校教师违规行为被教育部公开曝光

11 月 30 日,教育部官网公开曝光第八批 8 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其中包含 4 名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高校教师案例:中南大学教师陈某性骚扰女学生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谢某某学术不端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师谢某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问题、九江学院教师朱某某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问题。根据教育部公告,涉事 4 名高校教师均受到降级、通报批评/警告、调离教学岗位、撤销导师(教师)资格、收回经费和奖励等处分和处罚。

第三批国家“拔尖计划 2.0”名单公布,北大入选基地数量最多

11 月 29 日,教育部发布公告,在前两批遴选建设 199 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确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2021 年度)名单。此次共有 51 所高校的 89 个基地入选。据科学网统计,最新批次名单中,北京大学有 6 个基地,数量最多;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有 4 个基地,并列第二;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各有 3 个基地,并列第三。

苏州大学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领域内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

近日,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钱家伟等在国际衰老研究领域顶刊Aging Cell杂志上以Innate immune remodeling by short-term intensive fasting(短期深度停食重塑机体固有免疫)为题发表论文,运用多组学分析手段对短期深度停食人群的免疫机能进行了研究。

新闻学院张莉副教授获评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

张莉长期从事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媒体和政策以及公共关系研究,是国际上研究欧洲传播和中欧传播的主要学者之一,目前担任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她的研究关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欧洲传播,并且在从媒体和传播视角研究中欧关系方面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文章著作 70 余篇,其中英文文章著作 50 余篇。

武汉大学5位学者受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

据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主要面向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学术声誉,取得较大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并对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进行遴选。研究员在驻院研究期间,将继续完成所承担的重大项目,编撰、出版高水平学术成果,指导青年团队开展学术研究等任务。该制度自 2018 年实施,至今已开展四届。

上海交大学子在第二届“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

11月27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竞赛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在山东青岛拉开战幕,本届大赛吸引了全国80余所高校的235支团队报名参赛。通过校园海选、全国初赛和决赛争霸的角逐,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房佳仪、张任翔的“静音多孔橡胶路面”项目获金奖和最佳人气奖。

四川大学冯小明院士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立项

近日,四川大学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烃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转化”获批立项,项目直接经费6000万元,由四川大学冯小明院士牵头,联合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优势团队共同承担。这是我校首个牵头成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中心,也是西南地区获批的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必将有力支撑我校化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