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上海一市民花费11400元在“加拿大鹅”专门店购买了一件羽绒服,结果衣服上商标绣错、缝线粗糙,甚至面料还有刺鼻异味!该市民在向商家进行维权的时候,却因为《更换条款》上一句“所有中国大陆地区专门店售卖的货品均不得退货”而处处碰壁。(据12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上了网络热搜。对于不可退货一事,有媒体记者致电加拿大鹅北京三里屯店,门店工作人员表示,正常实体店铺出售货品不能退,因为顾客是看到实物购买的,所以不能退,14天之内可以换货一次。店员表示,线上比如淘宝店看不到货,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随后记者致电重庆IFS快闪店,对方表示所有中国大陆地区专门店售卖的货品均不得退货是中国区通用的条款。

好一个“中国区通用的条款”,不知这个条款的底气从何而来。洋品牌搞双重标准的事,并不少见。诸如,2011年,由于部分车型存在漏油风险,丰田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召回近100余万辆汽车,唯独不包括中国内地。2016年,宜家在宣布召回北美地区的“夺命抽屉柜”马尔姆抽屉柜后,却表示不会召回中国同款产品。今年夏天,联合利华公司旗下的梦龙冰淇淋被曝中外用料不同,在中国用的是复原奶,是奶粉加水;欧洲用的是水加浓缩奶。

洋品牌搞中外有别的底气从何而来?分析认为,原因有多方面,国内的相关标准滞后,给了洋品牌钻空子的机会,比如,2011年锦湖轮胎因执行两套生产标准而备受质疑,事件曝光后锦湖声称公司产品质量符合中国的质量标准。

对跨国公司的处罚力度不够,也让洋品牌少了敬畏之心。比如,2011年联合利华公司曾经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被我国有关部门罚款200万元人民币。就在被罚款后不到一个月,联合利华就顶风涨价。

洋品牌在中国市场搞“双重标准”,被一些消费者给“惯坏了”,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洋品牌价格高,质量未必高,却并不影响一些消费者的青睐。就以“加拿大鹅”来说,最高售价达1000元的口罩没有防护功能,依然被抢购一空,折射的是对洋品牌的盲目追逐。

所以,针对消费者高价购得“加拿大鹅”羽绒服却不被退货一事,有网友就认为,这是活该,自己不争气,怪谁,花这么大一笔钱,购买优质的国货不香吗?因为不久前,加拿大鹅关联公司希计(上海)商贸公司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45万元。这就表明了“加拿大鹅”没有传说的那么好啊,何苦趋之若鹜。

让“加拿大鹅”这样的洋品牌摒弃傲慢,还得靠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与消费者的维权都能硬起来。一方面理性消费,不盲目迷信洋品牌,发现权益受损时应及时投诉维权。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这样,“加拿大鹅”之类的双重标准,也就飞不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