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一个学员聊天,我问他:“ PMP 考试延期,最近的学习状态怎么样?进度能跟上吗?”他回答道:“本来规划每天学习1-2小时,但听了会课就想去刷刷手机,一刷就停不下来,结果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才想起来原本自己是计划好了要学习的。”

Flag 边立边倒,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大多会自动将问题的缘由归结为自控力不强。究其原因,除了自控力不强外,目标感不强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标感缺失才是导致“ Flag 边立边倒”最核心的因素。

今天之所以写这个话题,一方面,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意识到目标感对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吹吹风,能听进去一些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下面将分两部分分享:

1. 目标感缺失,会导致问题?

2. 做好目标管理,可采用哪些方法?

缺乏目标感,会产生哪些问题?

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才能成为行动上的巨人?”其中一人回答到,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感。那么,什么是目标感呢?

先说说目标。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是活动的预期目的,指引着活动的发展方向。比如:学习 PMP 课程,获得认证。

目标感,指的是在意识上知道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并在行动上心无旁骛,向它靠拢。如果只想应付的完成一份工作,‘完成工作’只是一个目标;当你想将工作做的更出色,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份信念就是目标感。

回想一下,在我们周围是不是时常能看到相似的场景,比如:计划每天练英语,结果一到家就躺着玩手机;说好不熬夜,仍然追剧追到凌晨……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缺乏目标感。如果目标感的缺失,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下面也总结了两点:

1. 缺乏目标感,容易导致拖延

工作中,有很多人喜欢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再去做,有“拖延”的习惯。连很多视时间为生命的文字工作者也不例外,常常在截稿日期前一天才新建文档,然后彻夜痛苦,悔不当初。“拖延”看似是无关痛痒,实际上不仅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也会令人内心产生焦虑与痛苦。拖延并不是单纯的懒或自控力不足,而是源于目标感的缺乏。

2. 缺乏目标感,容易向“及时行乐”屈服

人大脑中存在两个“自我”,一个是任意妄为、及时行乐的自我,另一个是克服冲动、深谋远虑的自我,这两个“自我”一直在“掐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及时行乐”永远能把“深谋远虑”打趴下。

目标感不强,容易向“诱惑”屈服,因为我们很难同时专注于两件事情,当你把清醒和理性给予其中一件时,欲望和直觉,就会在你处理另一件事情时趁虚而入。及时行乐 VS 深谋远虑,哪个能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目标感强不强。

做好目标管理,可采用哪些方法?

职场上,最受欢迎的员工往往是“靠谱的人”,如果说到这个员工靠谱,马上能联想到负责、不拖延、业务能力强等一系列正面词汇。但成长为一个靠谱的“打工人”并非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时间和历练,还需要借助靠谱的方法或模型。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三种,我认为比较好用的模型:

第一种:PORT ,帮你明确目的,认清目标

PORT 模型,指 Purpose (目的)、Goal(目标)、Result(结果)、Task(任务),强调的是对目的的思考。通过 PORT 模型,可以明确从需求到计划的做事方式,注重量化、计划先行和成果导向的行事原则。

虽然 PORT 模型看起来简单,但使用过程中,依然有不少人会忽视对‘目的’的思考,同时还会混淆‘目的与目标’的概念。

举例:参加 PMP 考试

P: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获得 PMP 认证,升职加薪 or 成为 PM

G: 要达成的目标是,一次通过考试

R: 通过考试,需要认真听课、总结、刷题

T: 将听课、总结、刷题,分成三步,制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固定的学习时间

这个示例中,通过 PMP 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升职加薪或成为 PM 。也就是说,目标是基于目的之后的具体描述,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目的越清晰,动机越强烈,行为才会越靠谱,在执行过程中才会有持续的内驱力。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目的明确,知道为什么要做、做这件事想要实现什么价值。因此,一定要将目的和目标区别开来,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目标和行动方向。使用 PORT 模型时,不妨多思考:目的是什么?期待的结果是什么?取得结果,需要做成哪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种:RSQC ,帮你合理制定目标

不少人在制定目标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目标定的不切实际,远超自己的能力。以我自己为例:某天一拍脑门,给自己制定了一份计划,计划做完才能休息。如果任务比较简单执行起来还不费劲,但当天给自己设置的任务比较复杂,根本无法做完,结果可想而知。

作为一款好用的目标管理工具,RSQC 模型,就可以帮助避开制定“神级难度目标”。RSQC 包含:Range(范围)、Schedule (进度)、Quality(质量)、Cost(成本)四个因素,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

R:表示范围。指的是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的边界在哪里,或清楚要做哪些事情。比如,计划要完成一份试题。但执行过程中,去刷微博了,那就说明超出了任务范围。

S:表示进度。指的是要清楚时间节点,需要交付哪些成果。比如,考 PMP 考试,你必须要清楚多长时间能学完课程、考试、出成绩的时间,进度表可以让你准确掌握自己的进度。

Q:表示质量。是指你希望达成什么目标,因为标准不同,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各不相同。比如:看一本书,随便翻翻,和能够大概复述知识框架,能够整合并运用于实际工作,所耗费的精力、时间成本,大相径庭。

C:表示成本。是指完成目标,所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工具等成本。

RSQC 模型的使用过程中,先结合目标对照 RSQC 分析这几个因素,再对目标进行描述,你就会发现目标变得清晰可见,执行起来,才能动力十足。

第三种:SMART 原则,验证目标是否可行

SMART 原则,5个字母分别代表:

S: Specific 具体,目标方向具体明确

M: Measurable 可量化,目标设置时尽量考虑量化

A: Attainable 可行性,目标是可行的,是根据辅导对象自身能力量力而行的

R: Relevant 相关性,实现这个目标对于沟通对象很重要

T: Time-bound 时效性,要给目标设定时间期限

目标就是衡量一个项目成败的标准,如果想要产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就必须要达成目标的具体指标。因此,做任何一个项目开始前,我们要弄清楚“具体目标”,并且目标要满足 SMART 原则,必须是有细节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 SMART 原则,我们在多篇文章中已经有过叙述,感兴趣大家可阅读:世界500强高管都在用的GROW模型,到底怎么操作?

上述纯属个人的观点,在这里和大家略作分享,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参与互动讨论,可在评论区留言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