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传统的安土重迁思想根深蒂固,商业的流动性不利于统治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人民丰衣足食了,暴乱起义也就相对减少了。因此历朝历代都实行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政策,古代中国也被冠以农业大国的称号。但是,在这之下,却留下了惨绝人寰的历史教训。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重男轻女"下的惨无人道

中国古代成年男性劳动力由于身体力强,成为了封建社会徭役的主要对象。加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宗法制度下男性是大宗嫡系继承者,女性一旦嫁出去,就等同于脱离了自己原来的家庭,成为了男方的家庭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无论是从养家糊口还是从传宗接代的角度出发,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古代不可谓不根深蒂固,女性地位在古代尤其低下,甚至在现今依然都有阴影。尤其是古代贫困的家庭,甚至会出现了在女婴降生之时便被弃于深山之事。

这种灭绝人性的做法,也导致了大批的成年男性无妻可娶的现象,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法律禁止"弃婴深山"的现象发生。但是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实在太重,加之社会动荡不安,课税徭役太过繁重。

在当时社会普遍认为抚养一个女孩长大成人,不但没有多大贡献,甚至会成为家庭的累赘,因此这种灭绝人性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民间也由此诞生了"弃婴塔",主要用来保管弃婴的尸体,犹以晚清时期最为普遍。

战争的负重,让弃婴之事更猖獗

晚清之时,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加速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外战无力,割地赔款,经济不堪重负。因此只能加大苛捐杂税,才能保证清政府的财政税收。徭役就如同一块重石,压在了每一个百姓的头上。

老百姓自己能不能吃饱尚且都是问题,更不用说还要抚养一个婴儿了,尤其还是在当时看来毫无前程的女孩了。因此晚清之时人们会把将刚刚降生的女婴放置在弃婴塔,任由其风吹雨打,自生自灭。

弃婴塔虽然名为塔,但不是官方修建的,只是民间百姓自己用石头搭建起来的形似塔的小石堆罢了。多多少少,算是体现了父母对自己亲生骨血的惭愧之心吧。如果这个被抛弃的女孩能够为某个大户人家的好心人捡回收养,当做童养媳,或许还是一件幸运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绝大部分都不会那么幸运,她们以刚刚降临的脆弱生命同自然的风吹日晒展开了生与死的搏斗,最终都是陨落于世。

虎毒不食子?

婴儿总是以可爱天真,纯洁无瑕的天使一般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虽然古代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但女性普遍相对于男性在体力上有所不足,却是事实。因此就更应该尊重和保护女性。但中国古代身为女儿身,不但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还会被抛弃于深山老林里,降生之时便饱受风吹日晒,蝼蚁侵蚀。真是可悲可叹!

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虽然与父母的狠心脱不了干系,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抛弃于深山密林之中,但也是在封建统治下迫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的苛捐赋税让农民们大都在夹缝中生存。试想,如果人人都是丰衣足食,也不会这般残忍地剥夺自己骨血的生命啊!

我不是在替那些弃婴之人辩解,而是想要实事求是的说一句:我们今天在辱骂着这些弃婴的父母丧尽天良,可是谁又知道,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不用说有血有肉的父母了。他们自己亲手断送了亲生骨血的性命,其实最痛苦的,莫过于那些弃婴深山的父母啊。

"重男轻女"的时代残渣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抚养长大的过程中都会成为家庭的负担。现在国家政策好了,赋税徭役已经不复存在了,人民穷困潦倒的局面也基本上杜绝了,起码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了,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国家还有相应的经济支援。

并且国家还提倡秉承男女平等的观念,因此重男轻女的观念也逐渐淡化了。但是这种苗头由于发展了几千年之久,依然或多或少地残留在民间。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之间经常会出现男同学由于力大气盛,从而欺负女同学的现象,甚至社会上还经常会传出家庭暴力的丑闻

虽然媒体社交大都以男士"怕老婆"来博取笑点,但是现实中却是成年男性殴打自己妻子的现象占据绝大多数,这些行为都是封建社会的残渣。不过现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监督管理,社会有法律的制裁,这样的现象也逐渐得到了缓解,但要说根除,还为时尚早。

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人民的同情心和善良感,让全社会所有男人意识到女性是应该被尊重和保护的群体,不应该凭借自己的身体力强去欺压女性。"重男轻女"的观念完全杜绝,男女彻底平等的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