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经历“日凌”考验之后,“祝融”号火星车目前面临的一大任务是与欧洲“火星快车”号轨道器进行“握手”,即进行通信测试,由“火星快车”将“祝融”号采集的部分数据传回地球。根据欧空局发布的最新消息,这一计划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欧火星探测器首次“握手”成功

按照原先的规划,欧空局“火星快车”号轨道器和中国“祝融”号火星车将在11月7日、16日、18日、20日、22日进行5次通信试验,每次持续十分钟。原计划的流程是这样的:“火星快车”接收到“祝融”号传来的信号,先把数据保存起来,然后将天线转向地球并开始转发数据。欧洲航天局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的空间运营中心将在两小时后收到数据,然后它们会被发给中国火星探测部门做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原先规划在11月份要进行5次通信测试

然而,由于双方在设计伊始并未考虑通信兼容问题,“火星快车”号只能启用Melacom无线电系统近二十年没有被使用过的“盲听”功能,以尝试接收“祝融”号火星车的通信数据。根据数据判读分析结果,双方任务团队确认“祝融号”和“火星快车”配置的中继通信设备接口匹配,符合国际标准,传输数据内容完整正确,试验取得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elacom无线电系统

尝试过“盲听”功能

在这次“日凌”期间,我们的“祝融”号火星车中断通信一个多月,大约是从9月13日到10月23日,而美国“毅力”号火星车中断通信的时间是从10月2日到10月14日,持续不到两周。同样是从火星和地球,同样是受太阳磁场屏蔽和干扰,为什么中美火星车中断通信的时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为什么中美火星车“日凌”时长如此不同?

关键就在于我们只有一颗“天问一号”轨道器,而美国有“奥德赛”号、“侦察轨道器”、“大气专家”号三颗火星轨道器,它们覆盖的范围更广,能够在“日凌”现象的部分时间里,从太阳的两侧传回一些信息。正因为如此,中欧的计划是用“火星快车”号协助“祝融”号火星车与地球之间的通信,以弥补“天问一号”轨道器进入火星遥感使命轨道后中继通信窗口缩短的缺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火星快车”号探测器

虽然中俄欧首次火星“握手”成功,不过,还是需要我们自己付出更多努力,早日发射第二颗、第三颗火星探测器。当然,探测火星和探月不一样,探测器并不能随时发射,而是要等两年一次的“窗口期”,即火星与地球最近的时候,以节省燃料和路程,也就是说咱们最快要到2024年,才能发射第二个火星探测器,而它抵达火星的时间,差不多是2025年。

2025年我们会有第二辆火星车

我们的第二颗火星探测器,将搭载一辆有机械臂的火星车,和嫦娥五号一样,实施采样返回。而美国的“毅力”号则正在火星上进行采样,它负责将样品收集起来,然后由下一颗火星探测器带回。从时间上说,中美的火星采样返回进度是差不多的,只是届时美国有四颗火星轨道器,而我们只有两颗,在通信保障的难度上高于美国。

美国“毅力”号已经在采样了

当然,目前中欧火星探测器之间仅仅只是首次“握手”成功,双方航天专家将来还能找到新的办法,顺利实现对“祝融”号火星车数据的接收、识别、储存、转发,而类似的联合探索宇宙的机会还有很多,需要站在人类的整体高度上,用大智慧去提前布局。

需要站在人类的整体高度上,用大智慧去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