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子刊 | 重大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许琪团队发现抑郁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来源:iNatur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当前工作的示意图

RNA 的转录后修饰,例如RNA甲基化,可以从表观遗传上调节行为,例如学习和记忆。然而,目前尚不清楚RNA甲基化是否在重度抑郁症 (MDD) 的病理生理学中起关键作用。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许琪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 (FTO)(一种RNA去甲基酶)的表达在MDD患者和抑郁症小鼠模型的海马中下调。抑制小鼠海马中的Fto表达会导致成年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而FTO的过度表达导致抑郁样表型的拯救。该研究结果表明,FTO是小鼠抑郁样行为背后机制的调节器。

2,Science | 孤儿受体GPR158信号转导的机制与结构基础

来源:BioArt

GPR158与RGS7-Gβ5复合体结合的结构图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用于检测胞外信号以及调节细胞反应的最大蛋白家族。GPCR信号的终止需要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RGS)的作用,RGS可以直接使G蛋白失活。因此GPCRs与RGS被认为是控制细胞反应的对立力量。但也有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复合体,因此说明可能存在其他的信号调控机制。

近日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Kirill A. Martemyanov研究组以及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Appu K. Singh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 发文,利用冷冻电镜揭开孤儿受体GPR158与G蛋白调节信号通路中RGS7-Gβ5复合体偶联作用的结构基础。这些发现为理解GPR158的调控和信号转导的具体方式提供了结构基础,也为探索内源性神经元环境中GPR158介导的RGS蛋白控制提供了指导。

3,人脑计划:大脑研究如何对超级计算提出新要求

来源:Science

AI了解大脑的所有复杂性需要从多个尺度——从基因组学、细胞和突触到整个器官水平的洞察力。这意味着处理大量数据,超级计算正在成为解决大脑问题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近日Katrin Amunts和Thomas Lippert在Science 发表了观点论文。揭示神经元连接的不同方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将突触水平(纳米范围)到单个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微米水平)的不同空间尺度连接到整个器官是最具挑战性的。当细胞和轴突信息与大脑组织的其他维度相关联时,计算要求也会进一步增加。

4,吃太咸,不仅诱发高血压,还可能会导致脑缺氧...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近十多年来,各国的膳食指南和大量研究一再强调要避免饮食中摄入过多的盐。那么,除了诱发高血压以外,过量摄入盐还会不会有其他影响?近日,发表在Cell Reports 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新开发的神经影像学技术与外科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盐摄入对大脑更深层的影响。他们观察到啮齿类动物急性盐负荷会引发大脑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了局部的缺氧微环境。这一发现着实令人惊讶,因为在阿尔茨海默症和中风等疾病中也观察到了类似情况。

5,为什么“为母则刚”,奶爸更温柔?科学家发现来自婴儿的重要线索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在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味或身体挥发出的化学物质会引发动物的攻击性行为。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体(特别是新生儿)同样在分泌的一种特殊分子——十六醛(HEX),它在调节男性和女性攻击性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这一发现首次提供了人类行为与通过嗅觉识别的单一分子之间的直接联系,并为性别在嗅觉感知及其产生的神经过程中扮演的中介角色提供了令人惊讶的新线索。雄性的攻击性通常会转化为对新生儿的攻击,而女性的攻击性通常会转化为对后代的保护。这同时解释了性别二态性如何帮助婴儿生存。

6,清除杂物可能对失智症患者没有帮助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东盎格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患有失智症的人是否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在家里——周围都是他们平常的杂物——还是在一个整洁的环境中。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整洁的环境可能无助于失智症患者完成日常任务。参与者的家有多乱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影响他们在家里完成任务的唯一因素是他们的认知水平研究于近日发表在Alzheimer Disease & Associated Disorders 杂志上。

7,NHB | 长大后,人们真的会失去创造力吗?

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

记忆对于关联事件的推理是十分重要的。前人的研究表明,儿童可以利用记忆进行推理,但是他们和成人使用的是相同的神经机制吗?近日一篇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的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研究通过测量参与者在学习新的关联信息时的记忆恢复过程,结果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使用不同的神经机制:尽管成年人使用整合性的记忆策略,儿童和青少年则必须依靠独立的记忆来做出推理的决定;对青少年而言,抑制关联记忆的冲突有利于之后的推理。

8,为什么人类可以犯错,但机器不行?

来源:环球科学

我们每天都会在认知事物和交流沟通中进行无数的好坏评判。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着好坏评判也隐含在常识性知识的理解和推理中。人们尚能理性地看待某人袜子上有个洞无伤大雅,跟他的道德无关,但我们却常常在语言中忍不住滥用道德批判。如今,AI和开发它的人会遭受很多批评。随着激烈的争论渐渐过去,值得思考的不仅是AI是“好”还是“坏”,还有批判AI失误时人们展现出来的道德。

人们对人类的道德批判并不比对AI更轻,只不过我们使用了不同类型的道德要求来评判二者——根据动机评判人类,根据结果评判机器。我们的判断常会根据判断的人或事物而发生变化(简称双标)。这种摇摆不定的道德标准,并不仅局限于评判人类和机器行为时。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1, 脑科学日报: 睡眠不足,对大脑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2, 脑科学日报: 加州大学提出价值决策被大脑高效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