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富和张贵是亲兄弟,相差两岁,长得也挺像,经常有人认错。长得像,命不像。

张家老太太在两个儿子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盘算着让二人学门手艺,将来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那个年代手艺人最吃香,也好找媳妇。当时年轻人都学木匠和瓦匠,张老太让俩儿子挑一样学,两人都说要学木匠。于是张老太打了两斤白酒,俩儿子抬着一口袋花生米去了村里的老木匠家拜师学艺。老木匠说收徒弟也行,但是没学成前,只干活没工钱,张老太满口答应说没问题。

哥俩学得也认真上进,一年多就出师了。离开老木匠出来单干,张老太管账,俩儿子干活。一家人在老宅院子里搭了一个棚子打家具。兄弟二人年轻,喜欢创新,加上干活干净又利索,打的家具美观又实用,口口相传,渐渐有了小名气,外村的人也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来张家订做家具。家里一年到头有活干,就能天天进钱,张老太精打细算,想着手里的钱明年能起两座院子,再添两个儿媳妇,这个家也算圆满了,只是可惜老头子走的早,没能看到这个家红火起来。

张老太人随和,好说话,村里的人都愿意来张家订家具,门窗。有的邻居抬着地里刨回的枣树去张家加工菜板,像这种小活张老太经常不收钱,就是嘱咐邻居们,帮忙留意亲戚朋友家有没有合适的闺女给介绍过来。邻居们得了好处,自然愿意帮忙给兄弟两个介绍对象。

兄弟俩先后娶了媳妇,张老太给两人分家单过,就不在一起干活了,各干各的。

张富媳妇继承了张老太的精明,过日子精打细算,能不花就不花,进多出少,生了俩儿子。

张贵媳妇过日子粗枝大叶,手指头缝粗,一分钱也攒不住,进多少花多少,也得俩儿子。两家差不多的收入,存钱与不存钱差距还是挺大的,只有用到的钱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

张家县城有亲戚是某内部人,可以办退休工龄,花两万块买名额,到了六十岁就可以拿退休金了。张富没犹豫就交钱办了。张贵认为到六十岁还有很多年,不考虑那么多,再说将来有儿子养老,不用办。

时间真得像长了脚的妖怪,跑得飞快。

两家的孩子好像一眨眼就长大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张富家轻轻松松盖了两处大瓦房,迎新媳妇进门。娶了儿媳妇,张富手里还有余钱,说是攒着养老,花不完的留给孙子。

张贵家没积蓄,盖房子从买砖就开始借钱,四邻八家,亲戚朋友能借的借了个遍,多了不嫌多,少了不嫌少。平时张贵两口子人还不错,倒是能借到钱,但是借钱也得还。房子总算建起来,把儿媳妇娶进门,也算石头落了地。两个儿媳妇进门,一家分了一部分债。

那时候的人真的真单纯善良啊,现在一分钱都借不到了。

张富家的两个儿媳妇是真孝顺,家里做个啥好吃的,也记挂着老两口子,你端过来我送过去的。农忙季节,张富会提前买好种子化肥分给两个儿子。老两口还负责孙辈的吃喝拉撒穿,每年换季提前把孩子们的衣服鞋买好,赶集看到有好吃的就多买点,把儿子两家人叫过来一起吃。儿媳妇们自是笑得合不拢嘴。张富说年纪大了,也花不着啥钱了,给年轻人花也一样,都是一家人,没外人,再说退休金也下来了,我们老两口都花不清。

张贵两口子待遇就没那么好,两个儿媳妇嫁过来就背债,那个年代娶媳妇借的钱,都是留给儿子儿媳还钱的,不像现在。儿媳妇们心里本来就不爽,老人帮衬不上,外加一屁股债,自是没有好脸色。对于孙辈,张贵两口子也疼,但是更疼自个,买了好吃的藏起来,等孩子们都回家了,插上门,再吃。

张贵找张富诉苦:“你看你家那儿媳妇咋那么孝顺,怎么我家就摊上这么俩玩意,命不好啊。”

张富说:“孝不孝顺最主要还要看口袋里的钱满不满,不给孩子们添乱,还能给他们搭把手照应一下,这样的老人谁家也喜欢。”

张贵无语。

张富虽然不知道王尔德是谁,但是他用行动验证了那条名言。

王尔德说,年轻时我以为金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现在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深以为然。

【书迷奥特曼苑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