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喜欢本文,记得点在看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喜欢把孩子的日常生活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说真心话,很多时候,我在看到这些小孩的“表现”之后,有些忧心。他们的软萌奶音虽然可爱,但说话的内容让人担心。

我看见很多才两三岁的孩子,叉着腰,咄咄逼人,老气横秋地数落或训斥长辈,在一旁拿着手机录像的大人不仅得意地加上注释——“女儿完胜学霸父亲”“孙子成功打败奶奶”,还发出骄傲和嘉许的大笑声。我看了这些视频之后不禁想到,这些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小孩,将来该怎么办呢?

现在这些小孩只是像小鹦鹉一样,有样学样地模仿大人说话,但糟糕的是,这些原本只是纯模仿式的“表演”,在经过大人的嘉许和强化之后,不管是得理不饶人的说话内容还是盛气凌人的情绪表达方式,都会在他们长大以后固化成为他们的沟通模式,成为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硬伤。到了那时,作为父母,又该怎么去弥补这个错误呢?

01

父母是孩子会话启蒙的范本

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师,我在诊室里总会遇到因为孩子在学校里有不良行为,甚至是攻击性行为,而前来求助的父母。每次在为这些孩子做心理辅导时,我总是会默默地观察孩子父母的沟通方式。不出我所料,很多在孩子身上出现的负面行为,恰恰就是大人之间火爆式沟通的翻版。

在启蒙关键期,父母是孩子学习社会化的唯一范本。

从一个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进程来看,1 岁半左右是语言的启蒙关键期,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逐渐意识到“我”和“外界”之间的关系,他的安全感和舒适圈从纯粹地源于养育者的保护,逐渐地扩大到源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互动结果。

从父母下班回家后问的第一句话“宝宝今天乖不乖呀”开始,“取悦”大人,成为他们构建安全舒适圈的主要途径,而任何能让大人开心、赞美的事,都会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铭刻,他们会努力地重复去做。

另外,对这些还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孩子而言,对养育者的生理和情绪依赖,也会让他们产生强烈崇拜进而模仿的心理动因。如果你在幼儿园的教室门外偷听孩子们之间可爱又毫无边际的对话,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 一个孩子骄傲地说:“我爸好厉害,他可以一只手拎个好大的西瓜!”

  • 另一个孩子不甘示弱地说:“我爸更厉害,他可以用一只手就把电视机举起来!”

  • 一旁听了再也坐不住的孩子说:“谁都没有我爸厉害,我爸可以一只手就把公交车抬起来!”

这些对事实毫无概念又吹牛不打草稿的小孩,对父母充满了崇拜,而这种崇拜心理的背后,既有纯粹的爱、生存的依赖、被疼爱和被保护的骄傲,也有害怕被嫌恶、被抛弃的恐惧。所以这种糅合了各种心理情绪的崇拜,不仅非常强烈,也同时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杀伤力。

除了崇拜和模仿的心理动因,父母也是孩子在至关重要的启蒙时期学习社会化的唯一范本。

餐桌上的情绪氛围、父母之间的日常对话、父母和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会在无声无形中内化成孩子的个性发展模式,同时也灌输给孩子生命观、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这些基材,建构了一个孩子心智和思维的骨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日后所盖出的房子的样貌。是地基稳固、建材规整的高档建筑,还是一遇到风雨就会出现渗水、漏雨、地基塌陷的豆腐渣工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关键的启蒙阶段所接收到的一切信息。

02

作为会话范本,我们需要传递的信号

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安全、很有爱、能放心去信任的家庭氛围,是为人父母首要的责任。

孩子只有在很安全、觉得自己是被爱的环境里,才能建构正确的自我认知,不必担忧那些他们不需要去担忧的事,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探索、成长和学习上。

那么有哪些沟通的大原则或者技巧,是需要父母作为会话范本来掌握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毕竟不是我们的同辈。我们对情绪的管控、对现实的理解,孩子是不明白的。他们没有像成年人一样成熟的情绪控制能力,在现实和想象之间也还没有划出清楚的分界线。

很多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一些话,对孩子来说就是真的,尽管对我们来说,那些不过就是当下的气话,或者是被夸大的情绪性表达。

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一点,才能够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沟通前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以身作则,让孩子知道沟通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有情绪也没有关系,谁都会觉得不开心,谁都会有失望或者难过的时候,谁都会发出一些疑问——“哎,我怎么被误解了?”“我想说的话,你怎么没有听见?”当沟通中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情绪好好地表达出来,好好地让对方知道,让对方听见。

对于除了哭闹还不懂得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情绪的幼儿,我们要示范并且帮助他们用“词汇”来表述自己的情绪。这个示范可以通过父母之间说话时的语言内容来传递,也可以通过亲子共读故事书或绘本让孩子学习。

例如:以往,妈妈总是冲着爸爸大吼“你就是不在乎这个家”;现在,妈妈可以练习着说“你周末不能陪我们,我很‘难过’,因为我很想让你跟我们一起去动物园,我们都喜欢跟你在一起”。

我知道这句话听起来文绉绉的,你一定会说:“我一冒火就什么也顾不上了,哪还会这么温柔婉转地说话。”

是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就是因为我们只想着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不愿意花精力去刻意地组织语言,我们才会管不住自己的情绪,陷入沟通的恶性循环。

我每次在课堂上谈到这个主题,都会问在座的父母一个问题:当掌握你薪水或工作的老板惹你生气时,你敢冲着他大吼吗?大部分人都会迟疑地摇头。

是的,除非你不在乎这份薪水、这份工作,要不然你一定会在即将发火的当下管住自己的嘴,把想说的话、想倒出来的情绪给收回去。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能不能管理其实只取决于你有没有意愿、觉得有没有努力去做的必要罢了。

所以,为了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也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在沟通时,我们得学会像个成年人一样,成熟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帮助孩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情绪。

我在前文中说过,幼儿除哭闹之外,还没有学会其他表达情绪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教他们使用精确的词语来表达,例如:我很生气、我很难过、我很害怕、我很累、我好开心、我好喜欢……

之所以帮助孩子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人的身体可以“听见”。许多神经心理学家的实验证实,我们说话时,50% 的声波会经由振波的形式进入身体的软组织,如皮肤组织、肌肉纤维、内脏及血管,而另外 50% 的声波,则会经由耳膜,进入身体的硬组织,如骨骼。

所以当我们用特定的词汇来表述情绪时,说出这些特定词汇所形成的声波,会以特定的振波形式(如波长、振幅、频率等)和身体里对应的情绪产生共振,而共振的结果,不仅能打散情绪郁结的疙瘩,还能转换这些情绪的能量形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安慰一个失去至亲的人时,总会鼓励他勇敢地大声哭出来。因为一旦大声地哭出来,情绪就会慢慢地被释放,疗愈哀恸所需要的时间也会缩短。

除了能和身体里的情绪共振,用精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帮助孩子学会更有效地表达情绪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孩子的哭闹弄得心烦气躁,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倾听和了解孩子的问题,孩子在情绪或身体不舒服没有被听见和解决的情况下,只好弄出更大的哭闹动静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所以,大人的以身作则以及亲子共读故事书、绘本等,对教导孩子使用正确的情绪词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如下这样说:

(1)妈妈知道,你的玩具不小心摔坏了,所以你很难过, 也很生气自己不小心。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把它修好……

(2)妈妈知道,你很累了,很想睡觉 ,但商场的音乐又那么大声。好,我们现在就回家,回家以后我们就可以睡觉了。

(3)妈妈知道,你在这里玩得很开心 ,还不想回家。好,我们再玩 10 分钟,就要回家等爸爸回来吃晚饭了。

要让孩子明白,通过使用这些表达情绪的词汇,他的情绪就都能被父母听见、看见,都被接收了,所以不用再费力地进行肢体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公平地对话。

公平对话的意思是,允许对方有说话的机会和权利。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3—6 岁的孩子会出现一种符合常规发展的恐惧心理。原因是,在这个阶段,儿童有好几项重要的任务要完成。

1. 离开曾经 24 小时都陪在身边的大人,开始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 父母开始要求孩子独自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或自己的房间里;

3. 开始面对因学习而产生的社会竞争压力。

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符合常规发展的恐惧心理出现阶段,儿童容易把错误导向自己。例如,他们会想:因为自己不乖,所以爸爸跟妈妈吵架;因为自己不乖,所以妈妈哭了;因为自己很笨,所以爸爸不喜欢自己……

这些混合了恐惧和自责的心理,如果引导得当,那么孩子就能很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勤奋感 vs 自卑感”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但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争执如果殃及池鱼,就会让孩子一直停留在恐惧和自责里裹足不前。

所以,作为优秀的会话范本,我们不仅要向孩子示范如何倾听和尊重他人说话,以及如何为自己申辩,而且一定不能拉着孩子承受本来与他无关的无妄之灾。

第四,勇敢地说“对不起”。

全世界的婚姻治疗师都同意,在长达一二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要面子”“不肯认输”是危及婚姻关系的重要杀手。很多原本可以白头偕老的夫妻,却因为两个人都不愿意低头把话说明白、不愿低头道歉,而错失了重归于好的机会,走向不得不分手的遗憾结局。

我相信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们一定都知道,由于双方在争执中谁都不愿先说“对不起”而引起的冷战所造成的白色冷暴力,对孩子的杀伤力并不亚于肢体的暴力。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目睹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在那个当下,我们会感到很害怕,如果父母随后就言归于好,我们产生的害怕心理也就能很快地被另一种情绪取代,但如果这个争执一直存在,并且让家里的空气像结了冰一样,我们就得每天都小心翼翼,不断地观察大人的脸色,不仅谈不上有安全感,还会一直被恐惧吞噬着。

父母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说声对不起,也是在教导孩子,给孩子做示范。人难免犯错,但只要承认自己做错,道歉了,就有再次被相信的机会,也拥有再次开心的权利。

而且,这里所说的“勇敢地说对不起”,不仅是在两个大人之间,也包含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难免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误会了孩子或实行了错误的管教。但是我们可以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勇敢地跟孩子说对不起,一个勇敢的人会自信和强大到敢于低头承认自己也有做错事的时候,并且自信和强大到有能力去纠正错误。

最后,我想从权利的角度来讨论这件事情。你如果在我的诊室里装上录音机偷录孩子们和我的对话(当然这是不允许的),就会发现“不公平”这三个字是孩子们最常发出的呐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孩子们最受不了的事。

他们认为父母独断专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给就给,想收回就收回,完全不在乎他们的想法。

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父母的专断,但这也说明了不管孩子多大,对他们来说,公平,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它在孩子心中代表了自己的权利,也说明了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价值。所以,如果父母能向孩子示范,一旦做错了,就勇于承担并对孩子说对不起,那么孩子不仅学到了沟通的最佳范本,也进一步确认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金韵蓉,资深儿童心理与行为治疗师,“樊登读书·新父母”沟通力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课程讲师。曾出版畅销书《爱在左,管教在右》《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等,本文选自书籍《把话说到孩子心里:高质量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