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暴雨 黄汉城

这两天,我活了几十年的认知第一次被颠覆掉。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类这个物种得以在丛林法则中发展进化的根基。然而,中国的985/211名校毕业生偏偏要说不。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今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隐藏了一个巨大的新闻: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们自甘降级,使得双非院校的报考人数极速爆棚。

96个浙江大学、24个华中科技大学、30个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报考一所双非院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来自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有602人,增长率高达50.1%

有188个来自985/211的考生,报读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增长率高达逆天的95.8%。

就连北大、复旦、浙大的学生都涌去了上海师范大学读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一届名校毕业生的集体下沉。

中国最聪明年轻人的滑落,比生育率的下坠,比联想的形象崩塌要快。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信号!

今年双非院校的门槛都被踩烂了。

据考研人梳理,今年至少有12所“双非”院校的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超过1万, 像黑龙江大学为10604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10626人,杭州师范大学为10570人。

而这里头,有不少人来自中国的顶级学府。

浙江大学,是个人应该都听过吧。

除了北大清华,谁都不放在眼里的浙江老大哥,今年却有96位本科毕业生,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一所既非985又非211的高校。

96位是什么概念?

浙江大学每年升学的本科生,95%左右都直升“双一流”高校和中国科学院,迫降到“双非”院校仅有121人。一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薅掉了其中近80%

真是浙江百年历史上的巨变啊。

作为一所收分极高的老牌名校,浙江大学最近可是出尽风头。在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中,浙江大学力压清华北大,贡献了5名新院士,成为中国高校界最大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数不知道,原来浙江大学走出了210多位两院院士,甚至还有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只是万万没想到,如此高不可攀的浙江大学却自降身段。

这可把杭电“小老弟”给激动坏了,在考研报名结束后,该校直接在微信公众号贴出红色喜报。

“来自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有602人,增长率为50.1%(好扎眼)”

“生源来源最多的三所一流大学为: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吃瓜群众一下就不淡定了,“浙大不行了吗?” “这跟我说是喜讯?真不是要我命么”

“确定对我们这些考生来说不算噩耗?”

淡定,淡定。

这年头,连北大生都要开倒车,浙大算什么。

去年,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新生中,有400名来自“双一流”,近300名来自985、211,其中包括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高校学子。

真是活久见!

一所知名度远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双非”师范,竟然受到北大、复旦生的热捧。难道北大的本科生已经“贬值”到这地步了?

大家都知道,清华北大生自带光环,推免率(保研率)在中国高校中一骑绝尘

北京大学的推免率超过了56%,一半北大本科生都能就地直升。再加上每年30%北大学子会出国出境深造,上岸率一直以来都不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这一届的清华北大生,志气大不如前了啊。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并非孤例。今年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上一年增加1198个,增幅为40.6%。而来自于“双一流”高校的考生却有188人,增长率高达95.8%

40.6%与95.8%的对比说明什么?

说明今年名校毕业生的向下报考,远远高过于普通高校向上报考的热情。名校生正在集体“滑落”。

为什么这批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会不约而同地下沉呢?

在做出解释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届名校毕业生有多不容易。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985废物引进计划”。

创建仅一年半,就吸引了超12万人,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五味杂陈的人间故事。

逛一圈下来,你大概会认同,这是史上最容易遇到“惊喜”的一届高校毕业生了:

当他们开始研究区块链的时候,币圈挂了;

当他们想加入俞敏洪的大军时,教培团灭了;

当他们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流量危机了;

当他们想学编程的时候,互联网反垄断来了;

当我开始回老家考公的时候,殡仪馆服务管理岗都有千人竞争

于是,这些“双一流”名校生开始另谋生路,与“大专生”抢饭碗,比如开摩的、送外卖、做保姆、卖房子。

真是男默女泪。

时代的剧烈变化,深远影响了每一个青年人的命运。有时候,不是他们不够优秀,而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

这是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到80%的院系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生化环材料“四大天坑”,清华大学的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武汉大学的金融学、中山大学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竟然赫然在列。

过去就业吃香的“显学”专业,沦落到与天坑专业为伍,着实让人唏嘘。

金融学曾是自带精英主义色彩、高考状元浓度最高的专业,录取分数线常常一骑绝尘,如今却撞到了枪口上。

之前P2P爆雷后被一夜铲平,地方债务警惕明斯基时刻,我们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强监管的时代呼啸而至,顺带着最赚钱的房企们的杠杆也被打了下来。

但高校每年仍在输送百万经济、财经类毕业生,加入这场内卷困局中,“小镇做题家”分分钟沦为“金融平民”。

以武汉大学为例。

武大金融学2016年的就业率高达97%,2019年断崖式下滑到77%,2020有所上升但未能挽回颓势,只有82.7%。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职业类的人才需求下降了18.6%。

不仅如此,金融人才的价码也在下降,2019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为5753元,比第一位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少1557元,数钱的输给了敲代码的。

不过,敲代码也笑不起来。

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的高歌猛进,让高校在新增开设电子信息相关专业上持续“大跃进”。如今互联网发展迎来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政策拐点,高校却来不及刹车,程序员过剩到只能内卷。

即便是身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过万亿的广东,华为、OPPO、TCL、中兴、大疆等企业就在家门口,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还是在下滑。

2017本科生就业率为90.52%,2018年为90.99%,2019年为75.62%,从就业率排行榜的中游滑落到倒数前三,与法学院、心理学系做了兄弟。

同在广东的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其信息科技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就业率,也从2019届的100%,滑落至87.54%。

一般来说,5.5%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

今年随着疫情控制,恢复正常经济运行,中国的就业形势是不断改善,调查失业率逐步回落至4.9%。

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所以,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顶尖学府有不少专业是100%就业率。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四川大学)

时代的变化,总会造成一些局部小气候的不同。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才24岁。

而我们这一届的大学生们,则深深的领悟到,什么叫做就业要趁早。

今年国考,212.3万人浩浩荡荡地排队赶考,创下报名人数的最高纪录,平均岗位竞争比达到了61:1。最火岗位来自阿里邮政管理局,竞争比达到史无前例的2万人比1。

而最热门的互联网大厂,正悄悄抬高了学历门槛。某互联网大厂去年校招数据显示,新招员工硕士博士学历的占比达到了57%,985、211本科生学历已经不够用了。

就连最没有技术含量,连厨师都省了的火锅店,招聘服务员都开始要求必须是985高校毕业了。

学历贬值都快追上人民币贬值速度了。

20年前,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如今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是20年前的16倍,两条腿的民工不好找,戴眼镜的大学生满地跑。

今年超过9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可想而知。

为此,名校毕业生自觉地选择了延迟降落,走上读研的道路。你说这些最聪明的年轻人读研是为了搞学术,我是不相信的。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将其作为过渡期。

第一通过考研提升学历,积攒多一些弹药,给自己赢取2-3年的就业缓冲期,对抗就业焦虑。

第二现在考公多数要求应届生。2019年国考面向应届生招录比例为39.17%,2022年变成了67%,这意味着非应届生的上岸机会越来越少了。

今年上不了岸的人,选择读研可以曲线救国,过两三年获得再战一次的机会。

更何况,研究生学历可坐享副科待遇,本科学历就得熬几年才能熬到副科,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上述原因导致了考研大热。

2020年来的新冠疫情,让考研之路难度系数翻倍,使得一些985/211学子不得不下沉。

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提到,全球八大留学目的地国,2018-2019学年中国留学生总人数是389.99万人。

疫情阻断了中国学子的海外求学路,哪怕有五分之一人杀回国内读研,都会增加78万人。

场面有多惨烈?

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110.7万人,报名人数高达377万人,总体上岸率还不到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一个最安全的选择便出现了——下沉,以名校优势,降维打击普通本科生。

哪怕在中国高校鄙视链顶端的清北名校生们,也不得不自降身份,选择安全的着陆方式。

今年,中国青年报对53所大学(含双一流大学及普通高校)调查发现,超七成在读研究生,目的是为找更好待遇的工作和提升学历含金量。

因为“学术研究兴趣”而读研的,仅有可怜的3.9%。

我们的名牌大学生,比丈母娘还现实着呢。

这些下沉的名校生,未来的出路方向十分明确,要么通往互联网科技大厂,要么通往“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今年,12所研究生报考人数超过1万的“双非”院校中,师范类占了7所。师范大学如此走俏,也恰恰是教师编制越来越吃香了。

毕竟,连远在西北腹地的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中小学,都敢开出60万年薪抢清北名校生了。

北大、复旦名校生青睐的上海师范大学,也正因为考研难度低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出了名的好就业,毕业生留沪率高达85.77%,太适合名校生“躺赢”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成“双非”赢家,正因为它是不少互联网科技公司人才的“黄埔军校”。

它坐落在电商之都的杭州,是华为最青睐的“双非”。去年杭电的毕业生有173个都被华为收入麾下,海康威视、中兴、同花顺、网易等名企,也对该校毕业生情有独钟,招聘时都是一薅薅一窝。

所以,不要怀疑这一届名校大学生的选择。他们,都是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

当然,以下沉的方式着陆,这批天之骄子们就不得不接受巨大的“落差感”。

迫降到双非,不仅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降级风险,还要直面别人异样的目光。

正如知乎上有网友说:有一种“家道中落”,沦为要和一群完全不属于我的圈子的人做同胞的感觉。

如今国内外风云变幻,疫情下不确定性在增加,这一届的高校毕业生“避险”情绪高涨,下沉的选择可以理解。

然而,真正的避险渠道其实是修炼内力

如果你的本科不混文凭,天天图书馆-宿舍两点一线,把自己搞的专利缠身,SCI常客,你还需要去读研过渡吗?

华为以百万年薪求“天才少年”,大疆以60万高薪求技术人才,都说明今天企业对于真正人才的饥渴程度。

北大清华复旦的毕业证绝不是人生的通行证。

你的大脑才是。

激情按压,柔情扫码

一个极有料的公号

关注我,不漏掉每一篇精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