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尺红布绑船头,水上捞尸把人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水面上打捞尸体的人,出船捞尸前会用红布绑在船头,让其他人知道是捞尸人在工作。为何会有捞尸人这一职业,他们的工作真如小说中所写的那么悬疑吗?看下去,让我们走进捞尸人的世界。

一、机缘巧合 入门拜师

捞尸人这一职业可能很多人以为只是在小说中才会出现的,事实上,在黄河长江的某些地段是真的有这么一个捞尸的职业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职业诞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一职业在很多年前就出现了。在黄河长江这种地方,因为水流湍急有人不慎落水就很少有逃生的希望,而我们的习俗中常说:人死后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很多落水者的家人就会找人去打捞遗体,让遇难者能够入土为安。

时间久了,一些渔民和家境贫寒的人就觉得这个打捞人的行当收入尚可,也就慢慢做起了专职捞尸人,从那以后“捞尸人”这一职业便正式形成。

因为工作需要,捞尸人经常需要跟死人打交道,所以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得好。捞尸人基本上入了这行就不会转行,一来是收入还算可观,二来是他们知道这一职业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些晦气,如果想去做别的工作的话,极有可能会被别人嫌弃自己的这一经历,不太好转行。

陈阳喜就是一位捞尸人,迄今为止他已经在这行当内待了四十余年。那么他是如何进入这一行的呢?

陈阳喜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纺织厂工人,在一天下午,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陈阳喜闲逛到长江边,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闲来无事,跟陈阳喜攀谈起来,没过一会老人问他:“小伙子,看你身体素质也不错,愿不愿意跟我去捞尸体?”

原来,老爷子是当时长江上的两位捞尸人之一,另一位名字叫做陈松,平时在更下游的地方工作。老爷子因为年纪大了有些干不动了,想找个接班人接自己的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老者在当时是比较出名的,老人叫丁东升,年轻时曾是“培心善堂”的成员。提起培心善堂,很多对历史有研究的读者应该不陌生。这个组织是一个起源于清代的民间慈善组织,算是一个名声不错的慈善组织。而培心善堂这个组织主要负责江上尸体打捞和尸体处理的工作,所以它在群众当中还是有较大的影响的。

陈阳喜听说过这一职业,一开始他心里挺害怕这一职业的。丁东升看出来陈阳喜的顾虑,于是对他说:“这行业看起来是个晦气活但是其实还是不错的,既做了善事积德,也能有收入。”

在丁东升的不断劝说下,陈阳喜慢慢被打动,他答应了丁东升的请求。就这样陈阳喜就听老人的话去跟他做起捞尸人。

进入这一行,丁东升并没有让陈阳喜直接跟他去打捞遗体,而是先对陈阳喜进行一些训练。丁东升说:“人在水里溺死了会泡的发胀,也会变得更重一些。所以你要先锻炼一段时间,没个力气可做不来这个。”

陈阳喜很听他师傅的话,开始每天不断地锻炼身体,锻炼之余,他还会去找地方练练自己的水性。

二、捞尸生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陈阳喜的身体素质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乡镇上有个妇人找到陈阳喜和他的师傅请求帮助,一番交谈后陈阳喜知道是这个女人的丈夫不慎掉到水里淹死了。因为江水湍急打捞不到尸体,所以来此向丁东升寻求帮助。

这次,丁东升并没有自己独自前往,而是带上了陈阳喜。他们两个人收拾好绳子钩子,划船到江面上。经过一整天的寻找,发现已经在水里泡肿的男人,丁东升让陈阳喜来负责打捞,自己负责给徒弟打下手。

陈阳喜先是把绳子慢慢套到男人的身体上,和丁东升一起慢慢划船把遗体拖到岸上。看到尸体已经被水泡的肿胀变了形,哪怕是血气方刚的陈阳喜也很是不适应,陈阳喜那天害怕的牙齿一直在打颤,回家以后总是忘不掉这个场面,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还会梦到逝者,尸体周围有很多苍蝇蚊虫在周围飞来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的打捞经历虽然让陈阳喜非常害怕,不过他没想过退出。慢慢的,随着他跟师傅打捞见过的尸体越来越多,陈阳喜渐渐适应起这样的场面,就安稳的将捞尸人这一职业继续做下去。

陈阳喜在打捞过程中,知道落水遇难的人因为长时间泡在水里,尸体很是脆弱。他每次打捞尸体的时候能够用绳子把尸体拖到岸边就用绳子,遇到实在是没办法用绳子的就用钩子小心翼翼地勾衣服手腕脚腕,尽最大努力的保留尸体的完整性。

“做人得有道德”这是陈阳喜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对陈阳喜来说“道德”就是自己能打捞起来遗体,让家属把骨灰带回家,安好、埋葬好。保留尸体的完整性,是为了方便落水者的家人来辨认。

他打捞的尸体,有的是死者家人亲属来领走带回去入土为安。还有的就是没人认领的无名尸,这时候他需要自己处理尸体。碰上这样的情况,陈阳喜会把无名尸用草席卷起来,放入棺材内埋到山上。

没人认领的尸体,陈阳喜会一一记下遗体上的特征和穿的衣服鞋子等,他觉得万一以后有人来问他领尸体,还能够把棺材挖出来,把遗体烧掉让人把骨灰带回去。不管有没有人来认领,陈阳喜都是会去打捞,这是他师傅教给他的:要给人一个交代。

过了没几年,派出所开始管理江面的打捞工作。在打捞前,陈阳喜都会先经过派出所的同意。尸体打捞上来以后再由公安的法医先鉴定,确定不是刑事犯罪案件后就可以让家属带回去了。

后来随着火化的实行,他会在法医鉴定完后将尸体送往殡仪馆,他笑呵呵的说自己现在算是归派出所管辖了。

在陈阳喜的打捞生涯中,记忆深刻的还是零三年前后。那天他正在家中休息,突然有镇上的人跑到他家中喊道:“老陈,快去江上有两个女娃落水了。”陈阳喜听完立马跑到江边,准备好家伙事儿就上船开始进行打捞工作。

陈阳喜把船划到江面上,不断搜寻起来。经过仔细地寻找,他发现水里女娃的踪迹,两个女生已经死亡。她俩之间只隔着几米的距离,一个孩子浮在水面上,一个孩子沉在水里面。

陈阳喜把她们一个个地拖到岸边,让公安调查事情经过。经过警察在江边的勘察,他们在江边发现这两个女娃娃用石子写下一起跳江的字眼,两双鞋子还摆在旁边。陈阳喜看到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太可惜了。

每年都要去江面上打捞因失足落水而遇难的人,这些经历让陈阳喜对生死有更深的感悟。他感叹人生无常,失足落水都有可能结束这一生。他也敬畏起生命来,因为他觉得只要好好活着,一切都有可能。失去活下去希望的人去投江自尽,浪费美好的生命,实在是太让人惋惜。

陈阳喜虽然经常接触尸体但是他不信鬼神,他觉得那是迷信。这世上哪有什么鬼神,有鬼神保佑还会有这么多人不幸逝去吗?可中国人的习俗落叶归根,所以要把遗体找到,给家属一个交代,让家属放心。

时光荏苒,一晃到了2013年。在夏天的一个傍晚,陈阳喜在江里打捞出一个尸体,陈阳喜凭借多年来的经验看出落水者溺水时间有一个多星期了。于是他就联系警方并且把尸体送到殡仪馆,经过警方的检测,这个溺水者年龄在60岁出头,警方又根据溺水者身上穿的衣服和对长江沿岸码头城镇的调查,最终找到了溺水者的家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溺水者是上游的一个城镇中的李姓老人,在一天清晨出来遛弯的时候不慎落入江中。家属在发现老人一直没回家的时候就知道出事了,老人家属不断在附近寻找并且询问有没有人见过老人的踪影,经过一番询问,家属确定老人是在清晨遛弯的时候落入水中消失不见的。

家属们不断沿着长江四处寻找,可一直没找到老人的遗体。他们都很着急,紧接着在一个个码头上张贴启示,希望能够找到老人的遗体,让老人能够入土为安,然而一个星期下来还是没有任何消息。

就在家属们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收到警方的通知,他们立马赶去殡仪馆中。经过仔细辨认确定打捞出的遗体就是自己的亲人,这时候家属们都对陈阳喜万分感激,遇难老人的孩子主动拿出1000块钱感谢陈阳喜,并且说:“如果没有陈师傅,我们可能见不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没法让父亲入土为安了。”

陈阳喜接受了家属的谢意,不过关于家属拿出的费用,陈阳喜却拒绝收下。

陈阳喜说自己做这份工作不只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能让失去亲人的人能够有机会再见到自己的亲人,让遇难者能够落叶归根,还能够让家属心里都能好受一些。

这几十年间,陈阳喜从未主动向家属索要过报酬和费用。别人问他:“老陈,你这个样子还能有收入养家糊口吗?”陈阳喜坦然笑道:“年轻的时候师傅就教过,这是做善事积德,家属想给就拿一点,不想给也没事。现在年纪大了,更觉得无所谓了。”

“那要是江里没死人了,你干嘛去?”别人问道。

“那就太好了,这样的事肯定是越少越好。不能因为别人给钱就希望有人死,这是缺德。”陈阳喜顿了顿说到。

三、曾被误解

陈阳喜在做捞尸人的初期曾经被人误解,被人嫌弃。以前年轻的时候,妻子经常跟自己吵架,因为妻子觉得这个职业太晦气,担心乡邻会对陈阳喜指指点点,所以两人年轻时经常会闹矛盾。

不过陈阳喜的妻子在后来的一次事件中改变了这一想法。有一次陈阳喜打捞完一个溺水者后回到家中,溺水去世的人的家属亲自上门感谢陈阳喜。

看到这些家属因为亲人的去世泪流满面,妻子感受到自己丈夫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打捞尸体,还是为了让活着的遇难者家属能够心安。从那以后陈阳喜的妻子再也没因为这件事跟他闹过矛盾。

陈阳喜的邻居一开始都很不理解他,为何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会去做这个算不上是“美差”的职业?不过是随着年头不断增长,他的邻居们慢慢开始觉得陈阳喜做的行当是行善积德的事情,就没有再因为他的职业去嘲笑陈阳喜。

四、年事已高找人传承

随着时间飞逝,陈阳喜已经在这一行业里待了四十多年。这么多年下来,陈阳喜打捞的遗体已经超过了400具,近七十岁的他也跟自己的师傅一样有同一个忧虑:传承。

陈阳喜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静不下心来,更不愿意跟死人打交道。他很怕这一行当断在自己手里,同时担心培心善堂的名声就此终结了,是以他开始慢慢寻找适合的人。

他在自己心中定下了收徒的三个标准:首先得有一把子力气,不然抬不动人。第二就是胆子必须得大,心态得好,不然容易自己吓到自己。最后就得是心肠好,不能以捞尸为借口,趁机要挟死者亲属的钱财,做人得凭良心。

幸运的是,经过一番努力,陈阳喜在当地找到一个愿意干这一行的人,并且自己觉得这个徒弟符合标准。于是他像当年他师傅丁东升带自己一般教这个徒弟入行,陈阳喜说自己要再干上个10年,等徒弟能够独自撑起来的时候自己就退出。

陈阳喜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打捞生涯中,坚守自己心中的道德线。在几十年里,让四百多个家庭能够见到自己亲人的最后一面,让逝去的人能够体面的离去。他自己为别人发出了光芒,而将那些水下的恐惧、黑暗冰冷却留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