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联代表大会上,主办方给每一个参加会议的代表发了一枚奖章。

代表们只觉得这枚纪念章很奇特,和寻常印有头像或图案的纪念章不同,它上面前后并列印有两个人物头像。

忍不住凑近端详一番,大家一眼就认出前面的头像是毛主席。只是后面的这个是谁呢?

“啊,这不是鲁迅先生吗?”

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发出一声惊叹,余下的人纷纷恍然大悟。

是的,这刚毅精炼的短发,尖锐冷肃的眼神,和极具人物特色的胡子,可不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嘛!

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格局下,人们就已经习惯将毛主席和鲁迅放到一起“评价”。

毛主席

可他们一个是中国伟大的政治革命领袖,一个是中国杰出的文人代表。按理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又为何会结下这番“不解之缘”呢?

1918年,鲁迅先生应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加入到陈独秀的《新青年》,在好友钱玄同的“哀求”下开始写小说。

窗外阴雨连绵,室内也暗沉的厉害。鲁迅先生只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在“腐烂发臭”,整个社会看不到一点光亮。

腐朽没落的封建气息依旧充斥在大街小巷,处处都是麻木不仁的国人。鲁迅先生想:“他该写点什么了!”

于是以笔为刃,字字泣血。《狂人日记》就这样问世了

鲁迅在日本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8年5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正式登载,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是鲁迅先生向封建礼教投出的第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炸开了锅”。

“我叫周树人,自此以后,我就叫鲁迅了。”

鲁迅先生率先发出了“铁屋中的第一声呐喊”,给那个黑暗的年代带去了光亮。他也正式握起笔杆,成为一名文学“斗士”。

鲁迅在演讲

《狂人日记》只是新文学开端的第一篇。此后,鲁迅先生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写就了十几篇小说,统一结集为《呐喊》。

《孔乙己》是《呐喊》文集中的第二篇,全文没有提及一个“可怜”的字眼。

却将孔乙己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悲剧是无数同期学子的写照,也是旧时代文人的时代悲哀。

小说《药》,则是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的“批判”。

他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告诉读者: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应当和人民群众保持统一的立场。

革命者始终要救助群众,而群众也要摆脱麻木的思想,和先觉者团结起来。

鲁迅

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围绕在“吃人”二字上。强烈抨击社会的冷血自私,“大刀阔斧”的直击人性社会的“痛点”。

这个文学创作时期又被称为呐喊时期,鲁迅先生的文章充满了“战斗性”。

结合当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浪潮,思想的启蒙大大的激发了各行各业国人的“觉醒”。

无数青年学子和社会人士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加入到“救亡图存”的队伍中来。

如果说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革命,那鲁迅先生无疑是这场思想革命的“领军人物”。

我们常说,如今这个时代需要读《鲁迅》。而在当初那个思想混乱,人心麻木的年代,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医国医人的一剂“良药”。

毛主席手写鲁迅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少青年时期的毛主席便是鲁迅先生的忠实“读者”之一。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也即《新青年》。

彼时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的毛主席就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每一期刊物他都会买来阅读,绝不错过。

所以对于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的同人编辑,毛主席一点都不陌生。

甚至因为他们的启发和引导,让原本就对学校现状和中国现状不满意的毛主席,越发坚定了“改造”中国的信念。

1917年9月22日晚,毛主席与张昆弟等人齐聚蔡和森家中。几个热血青年就国家和民族命运大事展开讨论,彻夜长谈。

毛主席手写鲁迅语录

毛主席觉得当时的社会民情糟糕透顶,奴隶性成,思想狭隘。人民需要一场思想启迪,彻底将国民旧思想“洗涤”干净。

为此他还提出了“家族革命,师生革命”。

和无数中国革命的前辈同仁一样,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已经有了自己的革命思想和意志。

只是那时候的他们,还在探寻阶段,在积极寻找适合中国土壤的改革之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整个中国看到了新的“希望”。不仅是《新青年》,就连长沙的《大公报》也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报道。

毛主席看到报纸后,脑海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或许中国也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

当时毛主席负责组织大批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因为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毛主席提出组建一支留俄队,赴俄国勤工俭学。

毛主席在延安

可见,十月革命对毛主席的影响深远,也为毛主席后来的革命路线埋下了伏笔。

1919年7月14日,毛主席担任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刊物《湘江评论》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用毛主席自己的话来说:这一时期我开始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激进。”

毛主席积极呼唤新思潮,主张推动社会改革,时代变革的大潮已经迎面扑来。

只是这个时候的毛主席还不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成熟“革命者”,当时的社会最迫切的还是拯救人们的思想。

毛主席在延安

而毛主席作为推崇新思潮的一员,他的战斗工具主要还是手中的笔,每天都在写各种针砭时弊的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时候的毛主席和鲁迅先生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都在靠思想启迪世人,靠文学激发斗志。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鲁迅先生并未加入任何党派,而是继续从事文化写作事业。

而一直支持共产主义理念的毛主席,则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了一名共产革命战士。

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下成功抵达井冈山。当时整个队伍加起来仅有两千多人的武装力量,但却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毛主席和群众“打成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数不清的大小战役之后。毛主席和其他革命将领成功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并一步步发展壮大,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

毛主席也开始正式进入到政治生涯和军事革命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他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等一系列伟大军事理念。

而鲁迅对无数共产党战士的影响也“如影随形”。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共产党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漫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正式开始。

毛主席参加会议

鲁迅虽然不在长征的队伍当中,但他的文字却给大家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毛主席一向推崇鲁迅的作品,将他书中的语言视若瑰宝,不断融合吸收到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当中。

即便是在长征期间,毛主席依旧坚持读《鲁迅》。他的的背包里放着满满的书,大部分都是鲁迅的作品。

在作战休整的空隙里,毛主席就会将鲁迅的作品拿出来反复研读,温故知新。

不仅如此,当时参加长征的革命老干部里,几乎所有人都看过鲁迅的作品或译品。

毛主席

用他们的话来说:“鲁迅的文章简洁,有骨气。”

也就是说,在那些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岁月里,鲁迅的作品和文字给毛主席带去了很大的力量和鼓舞。

毛主席甚至因为无法看到《鲁迅全集》而和艾思奇抱怨:“我没有鲁迅全集,只有几本零的,像《朝花夕拾》,全的遍寻不见了。”

为此,毛主席还在特意和上海地下党的组织写信,希望可以满足他读《鲁迅全集》的愿望。

等一部20卷的《鲁迅全集》弄到手之后,毛主席将书放在床头,每天睡觉之前都要拿起来阅读,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晚年时期的毛主席

在毛主席看来,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斗士。他的革命精神和斗志与自己不谋而合,每当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毛主席都感到由衷的喜爱和亲切。

只是令毛主席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和鲁迅先生见上一面。

其实早在1918年8月,毛主席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就专程到八道湾鲁迅先生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拜访过。

只是不巧的是,那天鲁迅先生刚好不在家,毛主席只见到他的弟弟周作人。

鲁迅先生葬礼的报道和图片

为此毛主席到了晚年的时候依旧引以为憾:“五四时期的时候我在北京,弄新文化的人我见过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独独没有见过鲁迅。”

但没见过,也丝毫不影响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推崇。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去世,享年55周岁。

鲁迅先生的离世引起全世界的悲痛和震撼,得到这一噩耗之后,很多大人物纷纷赶赴现场。

起初鲁迅先生的家人只预备了一天的吊唁时间,但前来慰问和吊唁的团体和个人太多,以至于不得不增加了一天时间。

而一系列繁琐的仪式之后,鲁迅先生的出殡仪式依旧浩荡壮观。

毛主席和人们握手

那一天,送行的队伍长达数十里,除了亲友之外,更多的是自发赶来的老百姓。

大家抬起各式各样的横幅,眼含泪水,嘴里却不忘记唱着各种抗战的歌曲。

如今抗战未胜,中国的“革命战士”却先一步而去了。众人悲痛万分,就连空气都变的格外的哀伤。

鲁迅先生的棺木上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中国魂”。

在无数人的眼中,鲁迅先生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学脊梁,他的文字和作品是他革命的最佳武器,也象征着中国人“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鲁迅去世之后得到的评价和赞扬不计其数,其中毛主席的评价影响最大。

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枕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我不是圣人,鲁迅是第一个圣人。孔夫子是封建时代的圣人,鲁迅是现代的圣人。

是的,在毛主席看来,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而这些宝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样也是包泽东所具备的。

鲁迅是一个文人,但他更是一名战士。书中的文字皆可化为枪药炮弹,打在人身上虽不会痛。但足以把思想的腐朽剥皮褪骨,炼造出新的血肉和灵魂来。

毛主席主持开国大典

而毛主席是战士中的“文人”,他不仅在中国革命中“冲锋陷阵,指点江山”,还提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指导思想。真正的在战场上击垮敌人,带领人民建设新家园。

他们一个是“笔杆子”,一个是“枪杆子”。即便他们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岁月中不曾会面,甚至不曾通过信件。

但他们的灵魂和精神是比肩和共通的。

用毛主席自己的话来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虽素未谋面,然神交已久。”这是两个时代伟人独有的一番“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