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歌向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图 秦始皇雕像

01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咸阳宫发生了一场辩论。

当时咸阳宫为七十位博士设宴,博士仆射(老大)周青臣作为代表发言,例行一通歌功颂德:

如今天下已经平定,

各诸侯国已改为国家郡县,

从此将享受万世无疆的太平,

为此衷心感戴皇帝的威德,

秦始皇听着正受用,博士淳于越站出来反对:

“县制的确很好,但都是官僚在管理郡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如果他们割据郡县发生叛乱,怎么办?皇室子弟都成了平民百姓,就只靠中央军?万一朝廷内部再有人和他们勾结,怎么办......周青臣这是大不忠啊!”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秦始皇有所触动,令丞相李斯仔细研究下淳于越的意见。

02
其实,这也不是儒生们第一次想让秦始皇改郡县制为分封制了。

天下初定的时候,丞相王绾就建议秦始皇分封子弟为诸侯,当时李斯以周武王分封了那么多子弟,他们的后代却相互攻伐为由劝止了皇帝。

这事也就暂时搁置了。

现在儒生们又旧事重提,明显儒生也知道只要李斯在一天就还是会反对分封,所以先影射说李斯等秦始皇身边的人保不齐哪天就要叛乱。

上次李斯只是就事论事的反对分封制,这次李斯不打算忍了。

李斯 刘威 饰

李斯回顾了之前的尚贤思潮,他给秦始皇上了一封奏章,指出:
虽然秦已经天下一统,人民也在皇帝的治理下安居乐业。

可是儒生却无根据地推崇古代,批判现实,使社会和人民再度陷于混乱之中。

【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正是利用了思想界百家争鸣的状况,操纵舆论,创造出对秦国有利的政治环境,这是秦国的软实力。但是,天下统一以后,攻守易形了。对于当政者来说,最要紧的是政治稳定,你们都听我的,都不要闹了,好好干活。】

儒生们都是从顽固浅薄的个人意见出发,指责国家法令失当。

如果长期放任自流,那么皇帝将权威扫地。

民间潜藏的不法之徒将会扰乱国家秩序,这样就等于退回到战国时代,国家空有统一之名。

战国末期,六国的政治状况使李斯念念不忘,他是不可能容忍儒生们搞复古的。

既然留着儒生迟早是祸害,那就跳过意识形态层面的争论,直接给予你们物理打击。

03

始皇帝并兼六国之后,的确也有气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用客卿用了一批儒生;

想封禅,还用了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论作为统一国家合法性的依据。

秦人应该知道,秦岭远比泰山更为高大,而且还在自己家门口,秦始皇完全可以把终南山列为天下第一。

但是秦始皇却跑到泰山去封禅,为什么?

就是因为齐鲁之地是六国中最后一块拿下来的地方,泰山是齐鲁之地最高的山,封泰山笼络齐人嘛。

那为什么西汉也选择泰山呢?

这是个传统问题,既然前朝都这么做了,我们干嘛不继续?

再加上西汉的儒生,那可比秦始皇时候的儒生厉害多了。

第二个问题,从春秋时代秦公簋,秦公鼎铭文来看,秦人一直都是尊奉受命说的。

但秦始皇称皇帝的时候,用的却是阴阳家齐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和用儒生封禅泰山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拉拢不同的势力,为己所用。

再比如墨家在秦国也是得到重用的,特别是他们制造武器和设备的能力。

历代对秦国利用各个力量这一点,都不怀疑。

这都表明,秦国的确是有气度的,试图融合诸子。

但,当诸子代表人站在朝堂上的时候,斗争就不可避免了。

哪一种理论被奉为国家政策理论走向,这一派人物就必然会占据朝堂上官员名额的大多数。

这时候,秦国传统政治中的法家那一批人(比如李斯)就站出来做大清洗了。

04

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因方术受宠于秦始皇的方士卢生和徐生二人,求不来长生不老药,而害怕自己的欺诈行为早晚会败露,先行逃走,逃走时还诽谤秦始皇,丑化秦始皇励精图治的形象,满怀恶意地描述秦始皇的日常生活。

欺骗了皇帝,还逃跑,又造谣。
这样的相关人员,按照秦国法律自然要处死。

李斯就利用逮捕方士的机会株连儒生。

因为卢生本人是个多面手,不光替皇帝求药,他也是博士,和周青臣、淳于越他们是同行。

李斯再把这个事放大,就进一步将坑儒行动扩大了。

御史将在咸阳大肆搜捕,捉拿审问,方士们和儒生们为自保互相推诿罪过,受牵连被捕的达到460余人。

秦始皇觉得这些人在下面妖言惑众,命令将这些人全部埋了。

秦始皇 肖荣生 饰

05

但我们也注意:

1)

“坑儒”之后,博士们仍向超过百人的弟子传授儒学(礼),并直接与秦二世接触。

《史记·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

这表明在秦二世时期,儒学一直被准予存在。就像在战国末年一样。

2)

秦亡之后,儒士仍然带领着弟子择主而事。

据《史记·儒林列传》:

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在秦帝国土崩瓦解以后,也有儒生投靠陈涉,成为陈涉的博士,并与陈涉同命而亡。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叔孙通,他先投项羽,再投刘邦,为汉朝制定了新的礼仪典章制度。

06

事后来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大部分政策是失败的。

例如,全国统一用秦国原来的法律,这种政策的正确性就有待商榷。

统一法律就是让千年以上的区域文化法统直接中断,让秦地的法律文化在六国地区大行其道。

这引起了大面积的反抗。

始皇帝的另一个错误的决策是劳役的无限制征发,就是古代文人批评秦国暴政的原因。

当时的劳役征发是按照爵位来确定的,也就是爵位到了一定等级就可免除劳役。

而秦国爵位的取得是以军功和事功为基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说,秦国本土,也就是巴蜀和关中平原,秦国故地的百姓自然比六国的百姓爵位高。

那么,劳役基本上就是六国百姓的事了。

所以,形式上始皇帝是统一了六国,但从法律、财政、劳役系统来看,其本质就是秦国对六国地区的一种压迫。

这种压迫表现在秦国故地和六国地区的百姓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基本上这就是引起六国反抗运动的根本原因了。

但,秦始皇那会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从秦末的反抗战争来看:

初期的反抗军都是六国的,秦国内部是很安定的。所以,其政策过于激进了。没有循序渐进安抚新征服地区的百姓。

从帝国的政策,行为分析来看,其实也不算什么毛病,因为做决策的人不可能超越历史,路径依赖是必然的。

但实际上政治环境变化了政策却没调整,这就是失败了。

07

六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在西周时候就已经奠定了。

经过800年才统一的,其实并不快。

秦汉的大一统思想是在周礼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这是商周两代不同的地方。

商代的方国对于商王朝来说,是被动的从属;

但西周的方国对于西周王朝来说,是主动的封建,这就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了。

周礼的普遍化,在地区上也是受到区域文化的强烈抵制的。

从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来看,周礼在各个地区的发展只是在上层社会里流行。

当西周末年,周王朝势力不行的时候,春秋时期区域文化就结合周文化呈现出异常的区域风姿。

这种区域文化的发展一直到战国,还在往前发展。

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大一统的口号却已经是社会公认的了。

他们为此做了许多的准备。

今天我们看到的,例如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论、儒生们弄出来的《周礼》、法家那批人假托管子之名的《管子》,这些东西都是在为未来统一的帝国政策走向做理论建构,甚至战国后期的《韩非子》、《商君书》、《荀子》都是这类的书。

但秦国是在商鞅那一套东西的基础上走向成功的,法家已经在朝廷里站稳了跟脚。

其他诸子要破局,得看皇帝脸色了。

08

西汉初年诸子复兴,再次表现出诸家纷争的态势。

但西汉在高祖、文景前六十年其主流政治思想是黄老,黄老的核心是刑名,还是法家的东西。

只是到了武帝的时候,再次因为权力斗争才尊奉起儒家来。